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课讲稿(全二册)
6753300000006

第6章 基础篇(3)

第四讲 写作文要学会发现

唤醒发现创造的意识

一篇好的作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写出自己的发现。写出自我发现的作文,是讲真话的作文,是言之有物的作文,是有真情实感的作文,是新鲜生动、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文。发现就像一个泉眼,从生活和心灵的深处汩汩地冒出鲜活的泉水;发现就像一座桥梁,沟通了生活、心灵、作文三者的关系。每个人的生活都由两部分组成:一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一种是内在的心灵世界。我们所说的发现,也就有两种:一种是生活的发现,一种是心灵的发现,这两种发现不断地丰富和塑造着我们每个人。

下面,我们来看李亦奕同学在生活中的发现,他写的一篇文章叫《向日葵》:

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讲向日葵的文章,感到很有趣。我故意问爸爸:“你知道向日葵为什么要跟着太阳转吗?”

爸爸说:“这可难不住我,我小时候唱过一首歌:朵朵葵花向太阳……葵花的生长离不开阳光的照射,所以太阳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

“错!”我故意大声说,“葵花向着太阳,不是因为它离不开阳光,而是它害怕阳光。葵花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植物生长素,这种生长素特别怕太阳晒,它就总躲在花盘的后面,花盘为了不让阳光晒坏了生长素,只好跟着太阳转。”

爸爸一听,眼睛都睁大了,很吃惊的样子,特别有趣。我觉得他对我的说法将信将疑,就把杂志推到他眼前。

“葵花害怕太阳?”爸爸低声说,“原来是这样,文章里真是这么说的。”

作者喜欢阅读,在阅读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发现,那便是向日葵害怕太阳。这一发现,纠正了人们的惯常看法,即向日葵喜欢太阳。更使爸爸睁大眼睛,使具有传统思维、传统观点的人大吃一惊,受到了教育。同时,也使几百字的作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邓晓燕的《格子里的光芒》:

我不用电脑创作,我只在∕纸上的格子里写诗。迎着阳光∕我要在格子里填进鸟鸣、花香。顺着指引∕我要在格子里安顿思念、渴望∕望着青山,我要让每一天∕在格子里坐稳,我要∕踩着节拍,我要送走格子里音乐的挤∕酒杯的乱,连同生活的慌∕读着格言,我想到格子里只住着70%的幸福∕另外的30%应该留给痛苦∕也许,有的格子盛满绿,有的格子盛满红∕但最好不要让我喜欢的蓝∕从格子里溢出来。也许,有的格子∕会让给冰雪,有的格子∕会让给火焰。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我还想在格子里放进些响声∕放进些香气。我要我的文字∕在格子里活出意义∕我要我的词语,在格子里乐或者笑∕我要许许多多的人们∕看见格子里的日出∕看见格子里的光芒……∥

一个纸上的小方格,也许同学们看来很平凡,很难从中写出点什么。能不能写出,关键看你能不能从中有所发现。诗人邓晓燕,有一双特殊的眼睛,还有一颗特殊的心灵,她从纸上的小方格中看到了生活的许多东西,也可以说,一个小小的方格里,藏着一个心灵的大世界。这就是邓晓燕对于心灵的发现。这个发现是丰富的、多彩的、令人神往又难以忘怀的。其实,古人作诗为文,也很讲究心灵的发现。我们来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对大自然的描写,后两句,则是作者心灵的发现。这种发现,极富生活的哲理,不仅是对生活的概括,而且是对生活的升华,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到升华概括为普遍的真理,使诗具有了深刻的美学价值。

我们不少同学,不善于突破惯常思维,去作新的发现。这样的写作,就像机器的流水线生产出的批量产品,要么完全雷同,要么大同小异。我主张同学们去发现,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发现的心灵去体验周围的事物。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唤醒我们的发现意识,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闪光点”。罗丹曾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走进心灵,去发现事物的特点,现象背后的真实和本质,生活的美与心灵的感动……这样的发现,会带来新奇与惊喜,激发思考和探索,使我们的作文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掌握发现创造的奥妙

我们说,发现与生活有关。即使是心灵的发现,也是以生活为基础的,是生活在心灵的折射。离开生活,发现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进行的。那么,我们又怎样进行发现呢?我以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在观察中学会发现。发现往往从生活中的观察开始,对某一事物的观察,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常常会有新的发现。我们来看刘扬同学的作文《马耳朵表述“心情”》:

爷爷家住小山村,因交通运输的需要,养着一匹马。

暑假里,听说添了一匹小马,我就去了爷爷家,帮爷爷牵马、加草料。时间长了,我和小马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我去看小马,只见它用前蹄不停地刨地,这是怎么了?是饿了吧!我急忙喂给饲料,它马上大口吃起来,前蹄不刨地了。过了一会儿,小马竖起小耳朵,耳根非常有力,还时常微微地摇动着。我去问爷爷,爷爷说,这是小马吃饱了“心情好”。

“它心情不好,是怎样的?”爷爷却直摇头,我心想,看来马身上也有秘密呢!

从此以后,我常去看它们。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大马在劳动后感到疲劳的时候,耳根无力,耳朵垂直倒向前方或两侧,休息一段时间后,又会竖起来。当它吃饱了,用手触摸它,或带它外出玩的时候,它的耳朵却是倒向后方的,表现出非常兴奋的样子。当拿起鞭子打它的时候,它的耳朵就前后不停地紧张摇动,有时鼻孔发出一种响声,甚至会后蹄乱踢,表现出十分“不快”的“心情”,尤其是晚上,这种现象经常出现。

通过对马耳朵的观察,我发现了它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心情”的方法。

小作者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他对马耳朵的观察,是十分细致的。正因为他观察细致,才发现马耳朵与马的心情之间的微妙的联系。这一有趣的发现,使作文顿添新意,即使不加修饰,如实写来,也会妙趣横生。

我们再来看著名作家郭沫若的《山茶花》:

昨晚从山上回来,采了几串茨实、几簇秋楂、几枝蓓蕾着的山茶。

我把它们投插在一个铁壶里面,挂在壁间。

鲜红的楂子和嫩黄的茨实衬着浓碧的山茶叶----这是怎么也不能描画的一种风味。黑色的铁壶更和苔衣深厚的岩骨一样了。

今早刚从熟睡里醒来时,小小的一室中漾着一种清香的不知名的花气。

这是从什么地方吹出来的呀?——原来铁壶中投插着的山茶,竟开了四朵白色的鲜花!啊,清秋活在我壶里了!

这是一篇短文。文虽短,但观察却细致真切。短文的结尾,仅用了一句话,便写出了作者观察中的发现:清秋活在我的壶里了!一个秋天活在壶里,无疑会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二、在体验中学会发现。有些发现,是要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感悟到的。我们来看著名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过一个收获节,请你们的父亲也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好不好?”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这篇短文,作者是通过种植花生的体验,来告诫我们做人的道理,勉励我们要做一个具有花生品格的人。我们说,“发现”是一个人对外在世界的真正感知,是对自己内心体验的自觉和自省。在体验中学会发现,是外在世界和心灵世界相融合的结晶,它也是对外在世界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

下面,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孙晓杰的《童年时代的一块糖》:

是我,贫穷的母亲!把一块糖∕一颗太阳,放进我冰凉的手心!∕她用糖纸——最美的纸,彩色的光芒∕擦去我脸上,两行,苦涩的琴弦∥

一块童年的糖,成为我幸福的灯盏∕成为我,热爱母亲的理由和依据之一

我至今还记得那一块糖的样子!∕她在微笑!一块糖,充满梦想∕像甜蜜的花蕾。一闪一闪的萤火虫。一只∕暖绒绒的小鸡,轻轻地,啄着我的手心……

善良的母亲!她用一块糖告诉我∕世界是甜的。生活是甜的。一块糖

让我,不再为一块补丁感到羞愧∕我敢伸手和这世界握手的勇气之一∕是因为童年的一块糖。是因为∕我的手心,是甜的!

我把自己像一块糖,投进生活的水中∕我在微笑∕微笑着融化

一块糖,一块像甜蜜的花蕾似的糖,一块像一闪一闪的萤火虫似的糖,一块像暖绒绒的小鸡,轻轻地啄着我的手心的糖,一块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曾经给我多少微笑和梦想的糖,曾经让我认识到世界和生活是甜的糖,曾经让我敢于和世界相握的糖,它曾经是我童年幸福的灯盏,它曾经擦去我童年苦涩的泪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幸福甜蜜的体验上,而是在体验中去发现,去升华。那便是把自己作为一块糖,投入到生活的水中,在这水中微笑着融化。一首小诗,内涵如此深刻,可谓“有骨而丰腴”。骨者,诗之旨趣也;丰腴,则是指刻画细致,风采毕现。作者为什么会写出这样妙趣横生的作品?关键是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深刻体验。曾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两位著名女作家林格伦、特拉瓦斯认为:“与自己的童年保持不受伤害、依然活生生的联系,这是一种罕有的才能,靠这才能写作成功。”她们还认为:“了解孩子的作家不见得就能写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要紧的是了解过去的那个孩子——自己。”诗人孙晓杰深谙这一点,才写出了有独特心灵发现的作品。

三、在想象中学会发现。想象,尤其是联想,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来看著名诗人郑玲的《骚亭的一颗泪》:

传说司马迁的一颗眼泪,∕落在屈原赋《离骚》的地方。∕它从灼热的心中流出,∕流到地面仍在发烫,∕因此烧焦了一块泥土,∕留下了亘古不化的忧愤,∕春风尽自吹了二十个世纪∕也没有把这块泥土吹绿。

这首诗是从司马迁的一滴泪生发开去,联想开去,从而进一步发现,一滴泪竟然影响了二十个世纪,使二十个世纪的植被竟无法变绿。显然,这首诗用了超现实的手法,用了象征和夸张的修辞,道出了司马迁一滴泪的分量,也道出了司马迁一滴泪的威力和影响。从而说明了司马迁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王宜振的《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

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譬如复制大风∕把我的厌倦吹得七零八落∕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潜逃

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譬如复制暴雨∕把我的诗歌泡胀了,长出芽儿∕每一个芽上都长出一只耳朵

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譬如复制冰雹∕把我剩余的时间砸成碎块∕每一块都露出宝石的成色

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譬如复制大雪∕把我的爱冻僵了,要融化开来∕还需要一锭阳光慢慢地研磨

你总是爱复制这种鬼天气∕譬如复制闪电∕把我的心脏劈开∕裂成一瓣一瓣的蓝∕每一瓣蓝都是一朵炽烈的火焰

这首诗是一首很有影响的爱情诗,诗人想象要复制一种鬼天气,这个想象极其独特,给人一种完全新鲜的感觉。接着,诗人在想象的基础上,去发现生活中的爱,直到这种爱在各种恶劣的鬼天气中经受住了考验,才发现爱原来是这样美。直到把心脏劈开,裂成一瓣一瓣的蓝,每一瓣蓝都是一朵炽烈的火焰,被考验的爱终于露出了它原本的成色。自此,作者的发现是新鲜的、是震撼人心和感人肺腑的。整首诗虚实结合,以虚为主,在虚与实的交替中显示了诗歌极强的张力,给人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四、在思考中学会发现。生活的感悟是在思考中进行的,思考往往会发现人生的道理和生活的哲理。我们不妨来看看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花与树的完美》:

我到一座花园去参观,看到园中的花正盛开,树都苍翠,忍不住赞叹地说:“这些花和树多美啊。”

花园主人笑起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丑的树,也没有丑的花。不要说是这花园,即使是路边的花和树也都是很美的。”

花园主人的说法令我感到意外,确实,世上没有一棵树是丑的,也没有一朵花是丑的,我以前怎么没有发现呢?

相对于一棵树或一朵花,作为人的我们却有各种分别:是非、善恶、高低、美丑,高尚得像一棵树,完美得如一朵花的人,是多么少见呀。

我深信,花与树的完美,是来自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因此我深信,人如果也无丑陋低俗的想法,就会走向高尚与完美之路。

花与树为什么完美?人为什么不能?作者在对比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有所发现,原来花和树的完美,是在于它们不会有丑陋低俗的意念;人之所以不能完美,是因为人有丑陋低俗的想法。这便是花和树和人类的区别。作者再进一步思考,假若人丢弃了丑陋低俗的想法,人就会同花和树一样完美起来。这篇很短的小散文,充满着生活的哲理。作者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花和树与人的关系,启迪人生,发人深省。

我们再来看著名诗人绿原的《航海》:

人活着,∕像航海,∕你的恨,你的风暴,∕你的爱,你的云彩。

这是一首特别凝练且精致的哲理小诗。小诗只有20个字,比宋词里最短的小令还短。就是这20字的小诗,蕴藏着诗人对人生的发现,有着丰厚的意蕴和哲理。绿原的一生,真的像充满了惊险的航海,从一个心地单纯、向往美丽的天国世界的童话诗人,成为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激愤悲壮的斗士型诗人。新中国成立后,又成为含冤忍垢、苟活于世的囚徒,平反后,又成为新时代的智者哲人型诗人。20字,不仅概括了绿原的一生,也是诗人对整个人生世界的高度概括和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