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课讲稿(全二册)
6753300000037

第37章 应试篇(中高考应急训练)(4)

二、选择材料必须要有丰富的意蕴。何谓意蕴?意蕴是指材料的内在含义。选择材料,要选意蕴丰厚的材料,这样的材料才能给人以情思,给人以启示。反之,一则干巴巴的材料,无法唤起读者的兴味。只有丰厚意蕴的材料,才能使你读了动心,时常回忆起来有着像品橄榄一样嚼不尽的韵味。我们来看肖红的《火烧云》: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火烧云变化极多。

天空中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我看着看着,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马腿伸开了,马脖子也长了,一条马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要想再看到那头大狮子,怎么也看不到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他善于观察火烧云的颜色、状态的变化,把它运用到文章中,又对所要描写的材料进行了筛选,选择了那些极富诗情画意、意蕴深厚的材料,使文章极富色彩感、跳动感,给人一种完全立体的感受。这样的文章,读者自然会爱不释手,常读常新。

三、选择材料必须要真实。材料真实,文章才有亲和力和感染力;材料虚假,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即使材料的细节上有出入,也可能引起读者对文章全部材料的可靠性发生怀疑,进而对文章的主题的正确性发生怀疑,这就大大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吴纳在《文章辨体序》中说:“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刘熙载在《文概》中提出过“文有七戒”,而“是非戒失实”则被列为七戒之一。平时收集、储存素材要严谨、慎之又慎,有关名称、时间、处所、关键数字、引文出处,除知确实无误,否则都要一一核对,一一落实。一旦造成虚假,不仅损及作品,还会损及作者形象。我们来看《青年女工沈杨考取研究生》:

只读过一年初中的青年女工沈杨,新近以五门功课四百四十四分优异成绩考取了四川医学院生物学医学遗传专业研究生。

今年二十七岁的沈杨,是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的工人。进所八年来,他一直坚持自学,系统地学习了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遗传学等课程。她还顽强地学习英语,阅读和翻译一些专业书籍和论文。

沈杨在有关科技人员的指导下,先后完成了《爬行动物系统检索》一书中的“龟鳖目”和《经济两栖爬行动物》一书中有关章节的编写工作。她撰写的《龟鳖动物概述》一文,已在《两栖爬行动物研究资料》上发表。

这是作者经过采访、实地调查写出的文章。文章虽短,但这些材料不经过调查是无法得到的。作者调查的材料翔实、具体,完满地表达了主旨,很有说服力。实地调查,不是光看材料,光听汇报,而是要一“看”二“问”。一看就是要仔细地观察,观察调查对象各个方面的状况,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二“问”就是要多思索,多提出问题,多找有关知情人谈话,多开座谈会,切实刨根问底,弄出个究竟来。只有这样,得到的材料才真实可靠。

四、选择材料必须要新鲜。选择材料,最讲究的是新鲜,具有时代气息。我们在写作时,一定要选择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选择具有时代特色的材料。在这方面,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堪称典范。他撰写的《经济学原理》一书,所举实例涉猎面广。有当红影星、体育明星、影事、赛况,有餐桌上争议的事件……读者怀着极大的兴趣,浏览书中的深度分析和个人观点,书还未写完,就被出版商以140万美元的天价买了下来。下面我们来看闻道的《漫话自然与人》:

话从宋代赵佶说起,这位有过“坐井观天”经历的天子,一向对自己的书艺画技很是自负。这也难怪,赵佶年轻时下过不少功夫,书画颇能“妙体众形”。但人不可能事事精通,有些事拿不准,还应咨询专业人士。赵佶却不是这样,他常年活动于楼阁连云的“宫苑”,对社会与自然的了解不多,可研墨作画时,很少请教别人,结果就闹出了笑话,他画了一幅《瑞鹤图》,把十几只飞鹤的脖子全画成弯曲的,全不知鹤冲霄一飞,脖子都是伸直的。

因为无知而曲解自然,也就罢了;如果在实践中,不依自然规律做事,一味蛮干,那就免不了受到自然的惩罚。普鲁士曾有位君王爱吃樱桃,在宫内栽了不少樱桃树。不料樱桃熟了,黄莺也来赴宴,,几天啄去了一小半。君王大怒,就命令国人捕杀黄莺。当时,能为君王献良策的人廖若晨星,帮助他做蠢事的人却如过江之鲫。不出一年,黄莺都驱尽了,该收获时,樱桃却颗粒无收,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黄莺于樱桃树之间有一种相依相存关系,黄莺吃樱桃,更吃虫子。有黄莺在,害虫就不能成灾。不计大功,只抓小过,当然会造成樱桃树叶不成叶,花不成花的结局。

还有一种鸟叫游隼,根本就没有什么过错,在我国西北,有些人只是出于贪婪,就大肆捕捉它,把它卖到境外,牟取暴利。据称,一只游隼在边陲交货,价格已达万元;卖到沙漠国家,更飚升到十万美金。一时,偷猎分子把西部山野不知蓖了多少遍。不但游隼倒了霉,其他猛禽也被网罗殆尽了。“飞鸟尽”,随之而来的不是“良弓藏”,而是鼠害猖獗,牧草被啮食一空。当地畜牧业受到株连,损失很惨。

害人者,必受惩治,这是千古一理。不管是捕捉猛禽者,还是别的掠夺自然的人,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在青藏无人区,一直活跃着一支“野牦牛队”。他们像发怒的野牦牛,到处追捕捕捉藏羚羊的罪犯。这些偷猎者,年年都在藏羚羊群南迁路上设下埋伏,遇到腹中孕子的母藏羚羊,也一并剖杀。野牦牛队摸清恶贼的活动路线后,卧雪食冰,也择机伏击他们,让这些上干“天和”,下结“人怨”的丑类付出应有的代价。

这篇文章列举的几则材料,从时间来看似乎是年代久远的事情,但却鲜为人知,运用到文章中,对今天的读者仍具有新鲜感。

五、选择材料必须要典型。选择材料,还要选择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材料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就越有说服力。就像法庭上,一个最直接的证物,往往胜过十个含糊的证词。我们来看例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著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社会在发展,可是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这篇短文选择了孔子、卓别林、比尔·盖茨等中外名人事例为依据,所选事例均系典型事例。运用典型事例做论据,多角度、多层次进行论证,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用好材料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我们说,写作文掌握了大量的材料,为什么还不能写出优美的佳作呢?这是因为你还没有掌握运用材料的能力,还不能按照文意对这些材料加以巧妙的组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掌握作文材料的运用技巧。常见的运用技巧有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要充分。我们说,一篇文章要用多少素材,实在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不过,在各方面条件允许时,真实、新鲜、有意蕴的材料,还是多一些好。司马迁写《报任安书》,为了说明牢狱之祸,足以毁灭人的尊严、品格,竟一口气举了九个例子。接着,为了阐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又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孙膑等七个人的事迹。可谓举例恰切,材料充分。2、材料要恰当。我们说,材料不仅要充分,还要用得好,用得恰当。何为恰当呢?所谓恰当就是所举事例紧扣文章主旨,与文章主旨密不可分。3、材料要精要。材料用得好,还要讲究精要。精要的材料,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我们来看《在情理中找答案》的一段文字:古往今来,多少英雄挥洒热血于理想的土地!陆游有“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的执着;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无畏;秋瑾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洒脱。他们不畏“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惟愿酾洒临江,吟诵弃之如敝屣的诗篇,得以“直挂云帆济沧海”。文中选择陆游、谭嗣同、秋瑾等事例,均简明精要,集中表达了英雄豪杰献身理想的豪情壮志,既丰富了内容,又深化了主题。4、材料要进行改造。有时为了文章的需要,需要对单一的材料进行改造,拼接或更换,常见的拼接是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将几件事剪辑组合成一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集中精力刻画人物或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观点更明确、更具说服力。5、材料要进行演绎。我们把平时积累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或虚构,进而演绎成一篇文章。如《<孔雀东南飞>新传》、《阿Q新传》等等。6、材料要变换角度。有的材料可能缺少一定的新意,不妨变换一下角度,并加以适当点染,常常会化腐朽为神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7、另立新意。有些材料看似陈旧,但经过认真分析,却能生发出新意来。材料一经脱胎换骨,便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清人袁枚曾说:“着意画资妙选材”。要写好作文,一定要做好材料的积累,选好、用好材料,写出的文章才能有血有肉,才能感动人心。久而久之,我们的写作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思考与训练:

一、写作材料的来源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积累哪些方面的材料?试举例说明。

三、写作文为什么会感到无啥可写、无话可说?为什么说生活是作文素材的“根”和“源“?

四、选择材料应该遵循哪些准则?试举例说明。

五、常见的作文材料的运用技巧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六、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作文。

1、你准备选择哪些材料来为你的立意服务?

2、你准备对你选择的材料进行哪些改造?或对材料进行哪些演绎?要达到怎样的效果?

3、要求对所写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

第二十九讲 写作文怎样结构

文章的结构与思路有关

我们说,写文章要讲究结构。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认为结构应该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清人曾国藩认为:“古人之道,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可见古人对谋篇布局的重视。

我们说,文章是由内容、结构和语言组成。内容至关重要,它是作者的见解、观点和主观意图在文章中的体现。但是,文章光有好的内容是不行的,它必须要靠严密的结构和好的语言表现出来,缺少了后者,思想内容也就无从谈起。

我们说,文章的结构组织,在一篇文章中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又何为文章的结构组织呢?文章的结构组织就是文章的材料安排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写文章之前,总要思考一下,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前后如何衔接、必要的穿插等问题。写一篇文章之前把这个问题想好,形成一个思维轨迹,这就是思路。一篇文章的结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篇文章的思路过程。思路就是文章在结构过程中组织安排材料的思维轨迹。好的思路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理解、认识的反应。它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清晰,二是要严密。我们来看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这是一篇游记。文章的结构是非常清晰严密的。这样好的结构是与作者清晰严密的思路有关,你看作者想到走近小石潭的时候,会听见怎样的声音(闻水声,如鸣佩环),看到怎样的景物(潭边的石头和树木);然后再想,向潭里注视的时候会看到怎样的景象(游鱼……似与游者相乐);然后再想,从潭边远望会看到怎样的情景(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接着继续想,坐在潭边休息,看见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感觉到什么(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的这一思路,不仅有条不紊而又清新生动,正因为作者有了好思路,文章才有了好结构。

那么,一个作者的好思路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以为一个作者的好思路是从实践中形成的,是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细心观察、透彻理解和深刻认识分不开的。既然是这样,我们就要养成善于观察、理解和认识事物的好习惯,对事物要刨根问底,务必弄个清楚。这就对事物形成自己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届时只要把它们稍加梳理,一个好的思路就会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