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课讲稿(全二册)
6753300000020

第20章 表达篇(11)

写作的艺术就是锤炼的艺术,“意则期多,字惟求少”(李渔《闲情偶记》)。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我国文坛巨匠茅盾说过:“一篇作品字数的多少,本来不能硬性规定,有话即长,无话即短,但话有精炼与啰嗦之别。与其啰嗦而长,毋宁精练而短。”巨匠大师的经验之谈鞭辟入理,古往今来许多名篇佳作久传不衰,人们百读不厌,其中有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言之有物而且语言精辟。

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写作的艺术就是锤炼的艺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引用了李渔、莎士比亚、茅盾等艺术大师的论述,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点,有很强的说服力。(7)演绎展开。何为演绎展开呢?就是由某一带普遍性的一般前提,推导出某一特殊性的个别结论的论证过程。在论证中,带普遍性的一般前提是论据,推导出的个别结论是论点。我们来看徐邦宁的《有理想才有作为》:

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真是数不胜数。然而,陈胜这个两千多年前封建制度下的农民,张海迪这样一位身患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他们尚且能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新一代青年,就更要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志向了。

理想是行动的指南,是行动的航标,做什么事都必须有理想,只有有了理想,才能有所作为。让我们张开理想的翅膀,成为对社会对人类能作出贡献的人吧。

这段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有理想才有作为”。为了证明这一论点,作者举了陈胜等有远大理想的例子,这样的论证,很有说服力。(8)类比展开。何为类比展开呢?就是为了议论一种事物A,用与之相似的事物B同它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说明A和B同属一类,来说明和论证A的方法,叫类比展开。我们来看罗一鸣的《从“水滴石穿”想到的》: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句俗语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滴水的力量对于磐石来说,简直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竟至能够穿石,原因就在于它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

这句俗语为我们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坚定的毅力和恒心。如果把滴穿石头比作成功的话,那么,那一滴滴水珠便是在通向成功路上的一点点努力。一个人不论天资是否聪颖,只要能像小水滴那样不懈努力,成功的大门就必定为他敞开。反之,不去努力,尽管天资聪明,也会一事无成。

……

当然,这努力要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而不是随便地死钻牛角尖。如果背离了正确的方向,就好比水滴偏离了石头,不管滴上多少年,石头都会安然无恙。

让我们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去攀登理想的高峰吧!

这段议论文,是用类比展开的。用“滴水石穿”来类比中心论点——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坚定的毅力和恒心。文章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加以阐述,明白晓畅,自如得体。结尾宕开一笔,指出“努力”不可背离正确的理论,使文章观点更加全面,更加完满。(9)辩证展开。何为辩证展开呢?就是用辩证分析法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绝对地看问题,使论证显得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无懈可击。我们来看忠浩的《“一捆书”与“一本书”》:

一位家长对留级的儿子发火:“给你买了一捆书,顶啥用?”确实,除了教科书外,这位家长曾给孩子买了一大捆参考书和复习资料……

这使我想起了爱迪生的母亲。爱迪生只读了三个月的小学,因生性好动被学校“开除学籍”。爱迪生的母亲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儿子对物理、化学很有兴趣,就特地上街买了一本《派克科学读本》,亲自给他讲解,鼓励他钻研;少年爱迪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鞭策,从此刻苦自学,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爱迪生的母亲既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买书,更注意引导孩子认真读书,钻研书本,使《派克科学读本》成为爱迪生成才的启蒙读物。“一本书”确实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为凡书都对孩子有用,看到就买,却不加选择,看来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些书是否真为孩子所急需,这是个问题。更何况目前参考书、复习书名目繁多,即使买了“一捆书”,仍然不得要领,那还不如像爱迪生那样认认真真读好“一本书”呢。

读书成才,同样贵在引导。应该督促和帮助孩子订个读书计划,让孩子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篇短文从“一捆书”和“一本书”的辩证关系,阐述了要引导孩子读好每一本书的观点。并指出问题的关键在于“引导”,使论述抓住了要害,透彻且有力量。

三、结尾展开的方式。议论文的结尾,是整篇文章的有机部分。好的结尾,能起到强调论点、照应开头的作用。如何结尾,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画龙点睛法。何为画龙点睛呢?就是在文章的结尾,用一句或一段简短的话,点出文章的观点,以卒章显志。这就好比画好了一条龙,最后给龙点上眼睛,使之腾飞起来。画龙点睛法的运用,对于作者而言,明示了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邃思考,对于读者而言,获得了发掘生活深层内核与思考人生的审美价值,可谓两全其美。

譬如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心境防割》: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心可以流血,自己就能撕下衣襟止血。心可以撕裂,自己能够飞针走线地缝合。他可以有累累的创伤,更会有创伤愈合之后如功勋章般的痕迹。

2.首尾呼应法。何为首尾呼应法呢?就是在文章开头提出论题或观点,中间进行分析论证,结尾时重新回到论题或观点,用与开头呼应的办法收束全文。譬如李静的《肯定自我的价值所在》在文章的开头说:

人生来即有自己存在的使命。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结尾,作者对文章的开头又进行了呼应:

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会有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做。

3.请求号召法。何为请求号召法呢?就是作者不仅向读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希望按自己的要求去实践。譬如敢峰的《提倡厚道》的结尾:

在当前,提倡厚道,愿大家都身体力行。不知同志们以为然否?

4.引用名言法。何为引用名言法呢?就是结尾引用名人名言,适当地加以阐发,以深化文章的主旨,挖掘文章的内涵。例如:

陆游曾说:“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即使你没有博大的理想,但你有意识,也就拥有了发言权,站起来吧,像王朔叫板金庸一样,舞出自我生命的亮点。

5.提出问题法。何为提出问题法呢?就是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并不总结自己的观点,而是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提出问题让人们思考。譬如赵丽宏的《假如有一天》的结尾这样写道:

末了,想问一句:假如有一天,死神来敲你的门,你在弥留之际想些什么呢?恕我冒昧,朋友。

四、全篇展开的方式。全篇展开的方式大体有五种: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驳论式和综合式。并列式是常见的展开方式,又称横式结构。它的特点是对所论述的中心,分几个方面来论证,即把证明中心论点的若干个分论点(两个以上)并列起来,或者把证明论点的各个论据并列起来,使文章的条理更为清晰。如吴晗的《谈骨气》一文,为了证明论点,举了三个事例,三个事例构成了并列式。层进式和并列式不同,它是一种纵式结构。用来证明论点的几个层次之间,是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例如胡绳的《想和做》,论证部分用了三层层进。先论说“想和做为什么一定要联结起来”,再论说“想和做怎样才能联结起来”,最后又推进一步,深入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前面的论说是后面论说的基础,后面的论说是前面论说的深入;各层之间顺序合理,联系紧密,论证的说服力很强。在实际运用中,并列式和层进式常常需要相互配合。总之,对于议论文,不论采取哪种结构形式,都应该做到合理、严谨、自然、完整、统一,只有做到了这五点,才能写出具有新意、又有自己风格的议论文来。

思考与训练:

一、常见的开头展开的方式有几种?试举例说明。

二、说说常见的段落展开的方式。讲讲总分展开和并列展开的异同。

三、结尾展开的方式有几种?试举例说明。

四、说说常见的全篇展开的方式有几种?举例说明层进式展开的特点。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人喂养了两只鸡,一只爱唱,一只喜静。每天,一听见“咯咯咯”的叫声,主人便从爱唱的那只母鸡旁边拾到一枚鸡蛋,因此主人特别偏爱它,喂它精致的饲料。一天,主人从鸡笼旁边经过,刚好看见那只喜静的鸡趴在草窝里产蛋,蛋一落地,它便起身不声不响地离开草窝;而那只爱唱的鸡却大摇大摆地走到鸡蛋旁,伸着脖子,“咯咯咯”地叫个不停。

主人一直都以为所有的蛋都是爱唱的鸡产的,此时才如梦方醒。

请以这则寓言的寓意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第十七讲 怎样写好议论文(下)

常见的论证方法

我们说,写议论文,有了明确的论点,根据论点选择了典型论据,又合理安排了文章的结构,做到这些,是不是就是一篇好的议论文了呢?还不行。还要学会多种论证方法。那么,又何为论证方法呢?论证方法就是论述和证明论点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论证方法,不仅使论说文内容充实,而且还能说理活泼。下面,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

一、例证法。那么,又何为例证法呢?顾名思义,就是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摆事实,只有摆事实,才能讲道理,才能增强论点的真实性。例如《勤能补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叹息自己天生笨拙,成不了大器。其实,这种叹息是没有必要的。常言道:“勤能补拙,就是说,天资差,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补偿的。”

事实不正是如此吗?

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天资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天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觅影。后来,梅兰芳那一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于成了著名的京剧大师。

闻名世界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小学的时候被老师称为“智能低下的人”,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迫离开了学校,但他并不因此而丧失信心,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勤奋学习,最后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

类似由于勤奋而弥补了笨拙,甚至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古往今来是举不胜举的。

由此可见,一个天资笨拙的人,只要勤勤恳恳,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变得聪明起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反过来说,一个人即使天资再好,若不勤奋求学,也是不能成才的。宋代有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岁便会作诗,被乡里称为奇才,可谓聪明过人;但他出名后,不再勤奋上进,而是整天由他父亲带着到处吃喝受礼,结果诗才枯竭,终于“混然众人矣”。类似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我的一个小学同学,由于勤奋好学,升中学的成绩名列全班之首,亲戚朋友夸赞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一年之后,他的成绩排在全班倒数第六,他的母亲生气地说:“真是笨蛋!”其实,他哪是什么笨蛋,只不过是在一片夸赞声中变得骄傲了,不像过去那样勤奋了。

华罗庚教授有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希望那些自认为没有天赋的朋友们不要悲观,要相信天才在于勤奋,只要自己肯在“勤”字上下功夫,朝着美好的目标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是可以成大器的。

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例证法。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勤能补拙。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四个事例进行论证。这四个事例既具代表性,又具说服力。深入发掘了事例所蕴含的道理,揭示了事例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例子和论点融为一体,起到了证明论点的作用。

在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时,通常采用概叙法和罗列法。在运用例证法时,还应注意事实的选择一定要典型、恰当;在选择事实中,还要注意求同和求异;在运用事实作为论据的论证中,要注意进行分析。我们说,议论文摆事实是为了讲道理,摆事实是手段,讲道理是目的。我们有些同学,在写议论文的时候,例子举了一个又一个,就是不对事例进行分析,这就成了论点加论据,这就使论点孤立无援,失去了立足的依据。例子怎样才能充分地证明论点呢?那就需要在举例后进行适当地分析,这个分析很重要,它好比粘合剂,把观点和事例粘合在一起,从而产生说服人的力量。

二、引证法。那么,又何为引证法呢?引证法就是引用名家名言、格言谚语、科学公理等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事例论证”。由于事例论证的材料都是经典的言论,所以,运用引证法可以增强论点的权威性。我们来看余光中的《猛虎和蔷薇》: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可以说这行诗是象征诗派的代表,因为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无法说清的话;它具体而又微妙地表现出人性里两种相对的本质,但同时更表现出那两种相对的本质的调和。

……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人生原是战场,有猛虎才能在逆流里立定脚跟,在逆风里把握方向。同时人生又是幽谷,有蔷薇才能烛隐显幽,体贴入微。在人性的国度里,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尊敬猛虎。非蔷薇,猛虎便成了粗汉;非猛虎,蔷薇便成了懦夫。韩黎诗:“受尽了命运那巨棒的痛打,我的头在流血,但不曾垂下!”华兹华斯诗:“最微小的花朵对于我,能激起非泪水所能表现的沉思。”完整的人生应该兼有这两种至高的境界。一个人到了这种境界,他能动也能静,能屈也能伸,能微笑也能痛哭,能像20世纪人一样的复杂,也能像亚当夏娃一样的纯真,一句话,他心里已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作者引用英国诗人西格夫里·萨松的警句:“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进而对警句进行透彻的分析论证,证明警句的经典性,从而使论证雄辨有力。

运用引证法进行论证时,首先要引出观点,其次是进行论证。在论证时,引言必须是名人的,经过实践检验并被广泛认可的。在引言和观点之间,要有一种本质上的联系。从而使观点更明确、更能以理服人。

三、对比法。那么,又何为对比法呢?对比法就是将两种事物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对比,以阐述证明正确观点或驳斥错误观点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横比,所谓横比就是将发生在同一时期、同一区域的两种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进行比较;一种是纵比,所谓纵比就是将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运用对比法进行论证,可以增强观点的鲜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