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引起的有关社会问题的报道屡见不鲜,比如精神病患者受歧视、被虐待等。而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都不能清醒地认识,所以需要进行强制治疗。这两者之间就是一个矛盾,矛盾的实质在于应如何保证精神病人的权利。
首先是关于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对病人采取强制治疗的问题。《精神卫生法》里面“强制治疗”被称之为“非自愿治疗”,是站在病人角度的。当然,这立足于病人的确已患病,而且是重症精神病,日常生活受到极大损害,几乎不能正常工作、生活的那种。另外根据《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的规定,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病人,需要住院治疗:(一)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二)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
即便住了院,病人也还有机会保障自己的权益。病人可以对医生下达的诊断提出异议。根据法律的要求: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三日内,向原医疗机构或者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两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再次诊断结论。承担再次诊断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
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管理机关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两名以上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
住院后,患者的基本权利也是得到尊重的。而有的家属会主动提出要剥夺病人的某些权力,比如以前有病人住院的时候,家属提出不准病人和异性交谈,因为患者有钟情妄想,觉得别人都喜欢自己,所以喜欢和异性交往,而他的家属认为这些都是病态,所以会严加干涉。然而,这些病人并不都是完全没有行为能力的人,而病人是否有行为能力,那是鉴定机构与法院才能判断的事情,医院不会完全根据家属的话就限制病人的权力。住院期间,严禁医务人员歧视和侮辱患者,以及对患者采取体罚等行为。
《精神卫生法》的实施能进一步维护精神病患者的权利,并希望可以有效杜绝把正常人送进精神病院治疗这种让精神病院蒙羞的事情。同时也希望全社会能够对精神类病人多一点包容,只有大家消除对精神疾病的偏见,精神病患者才能得到最为有效的治疗。
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
很多人都纳闷,好好的一个阳光好青年,怎么突然就变成了精神病院的客人,而且大多数还是回头客,他们的脑子到底怎么了?虽然我们要谈论的是人为什么会得精神病这个话题,但是我不得不先说一句,目前我们的专家们对这一问题也没完全搞清楚,很多东西都还停留在假说阶段。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觉得精神病是妖魔鬼怪所致,在那个巫医的年代,啥病都能扯到鬼身上,反正也没人能证明你错了。那个时代疯掉了叫做“中邪”,一般都会请个大神来家里跳来跳去,当然是没啥用的。偶尔碰到几个应激相关障碍(此病一般是遭受重大心理创伤事件造成,大多数可自然痊愈)的,被神婆们蒙对了,一时间就成神医了。
后来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一种体液学说,认为人是由四种体液构成: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每种体液的多少决定了人的性格气质,因此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类:多血质(开朗)、黄胆汁质(性急)、黑胆汁质(抑郁)和粘液质(迟钝)。虽然这四种体液的划分并不是很科学,但毕竟还是把医学从宗教中分了出来,且这四种气质的分型至今都是心理学教科书的保留项目。
接下来,就不得不说说弗洛伊德了,这位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弗洛伊德提出了专业的心理治疗,而且把精神病学上升到了一个哲学高度,这是其他的医学分支所达不到的。弗洛伊德认为人不仅有意识,还有潜意识。意识只是冰山一角,而冰山的大部分都是潜意识,只不过我们意识不到而已。潜意识包括人的各种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跟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这些本能和欲望不容于人类的道德规范,因此被排斥和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没有被消灭,而是不断地在活动,而长时间这样压抑自己的本能和欲望,就有可能被憋出病,这病就是精神病。人的人格又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人的本能和欲望,告诉我们要吃好吃的,要泡漂亮的妞,越多越好。超我就是那个道德先生,告诉你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就连偷偷看美女也是罪过。自我介于这二者之间,平衡这两者关系。当自我能够胜任这工作的时候,人就是正常的;当自我不能协调好这两者的时候,就有冲突、矛盾,于是病就产生了。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泛性欲理论,即认为人的本能和欲望主要就一个字——性!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这种潜力被叫做力比多,又称性力,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力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以及生殖期五个阶段。这几个期的发展和人的发育是一致的,婴儿时期就知道吃,后来就喜欢拉,再后来是性欲,最后只剩一种功能——繁殖后代。虽然弗洛伊德的学说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这个泛性欲理论中提到梦境和心境的联系,即如果你梦到山洞,那就意味着阴道;如果梦到黄瓜,那你懂的。他由此还专门发展成为解梦的学说,写了本书叫《梦的解析》。在精神病史上,还没有一个人的地位能超过弗洛伊德。
由于弗洛伊德的泛性欲论遭到不少批评,因此又一种流派兴起了,就是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和罗杰斯是该学派的带头大哥。他们反对弗洛伊德只研究精神病人和神经症,不考虑正常人的心理;也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的心理动物化,没有从人的本性出发。人本主义理论将心理障碍的成因解释为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一旦自我概念不是由个人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来决定,而是内化了别人的价值并把别人的价值当作自己价值的一部分,为迎合别人的需求,而否定自己的经验,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就会形成冲突,并产生不和谐。此时这种不和谐会使人越发感觉不能适应环境,从而出现焦虑、烦躁等异常心理状况,并产生心理障碍。马斯洛更是提出了人的五种需求,这些需求若得不到满足,都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五种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先得满足最基本的,然后再有较高层次的需求。当然不排除个别人,在基本生理需求还没满足的情况下就去追求自我实现。对于这种人,我们有时候叫他们精神病人,有时候叫他们圣人。
若说到现在比较流行的心理治疗,就不得不谈谈行为主义流派。说到行为主义,大家应该不陌生,说来说去不就是巴甫洛夫家的那条狗嘛,学过生物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经典的刺激——反射试验。每次给狗喂东西吃的时候,就摇响铃铛,这样就慢慢建立了一个反射关系,以后即便没有食物,只是摇铃铛,狗也会分泌唾液。后来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把这些试验放到了人的身上,最著名的就是恐惧形成试验。本来婴儿对周围的东西都是很好奇的,即便是毛毛虫、癞蛤蟆之类的,都敢上去摸一摸,无知者无畏嘛!但是华生同学做了点不厚道的事情,每当小朋友要去摸什么东西的时候,比如一只毛绒玩具,华生同学就在旁边拿出一面大锣,使劲地敲那破锣一下,发出刺耳的声音。这个声音会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也会吓小朋友一大跳。他就这样反复地敲打,本来可爱的毛绒玩具,在小朋友眼中可能就成了毒蛇猛兽,一见到就躲得远远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精神病是怎么得的呢?巴甫洛夫先生也早有论述,说人的神经过程有两个,一个是兴奋,一个是抑制,而人得精神病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兴奋和抑制相遇,就起冲突了;另一个是出现了强有力的刺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