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坍塌的心墙:精神病院心理咨询师亲历手记
6752900000020

第20章 天才OR疯子

有人说天才是不被人理解的疯子,这话颇有一些道理。在乔尔丹诺·布鲁诺坚信“日心说”的时候,他被当成一个疯子、异类,烧死在了广场上。物理学家西莫恩·德尼·泊松在嘲笑光的“波动论”时说,如果光是波,那么用光线照射纸板,会在纸板后面留下一个亮斑——这简直太好笑、太疯狂了!结果呢,别人一做实验,还真有个亮斑。后来这个亮斑就以他的名字来命名,被称之为泊松亮斑,用来讽刺泊松本人。

天才和疯子只在一念之间。但是疯子和天才呢?

故事的主人公M是一位二十几岁的有为青年,在一所大学攻读流体力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是个苦逼的活,整天不是蹲实验室,就是忙论文——眼瞅着就要毕业了,可是自己的论文还没有着落,这让M整天如热锅上的蚂蚁。

其实不是M不努力,也不是M不聪明,而是他的论文让导师看不懂。博士从学位设置上来讲,就是要把我们的知识面从已知的圆环中向外突破一点,也就是要真正地有创新。不过M君的论文并没有得到导师的认可,因为计算过程太复杂了,理论上也有点绕,导师决定先放放,等忙完自己手头上的项目再说。

M的论文就这样悬着,每天过着单调的生活。其实M人长得还不错,虽然大学流传一句话叫防火防盗防师兄,但一个如花似玉的小师妹还是被M君偷袭得手。

M永远记得那次在同系的一次晚会上,他有幸和小师妹表演了一个节目,情歌对唱。唱完之后M趁着机会就直接在舞台上向小师妹表白了。

舞台下面掌声雷动,一群狐朋狗友带头起哄:“在一起,在一起……”

不知道是被M的真心打动,还是觉得这样的时刻不答应的话实在不好下台,总之,小师妹接受了M的表白。

但好景不长,两人在一起还不到一年,就迎来了毕业——传说中劳燕分飞的日子。

在一个落寞的黄昏,在校园池塘边的柳树下,小师妹低着头说:“我可能毕业后要回老家了。”

“什么意思?”M显然意识到了什么。小师妹的家在偏远山区的一个县城,而自己博士毕业跟她回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我爸妈帮我在县城找了份稳定的工作,我想回去。”小师妹说。

“那我呢?”M眼眶中都有泪水在打转了。

“你以后会有很好的前途,留在城市里面,我不想耽误你。”

“但是,如果我愿意和你回去呢?”M说这句话的时候非常没自信,声音低得几乎自己都听不见。这句话他也只是说说而已。

“不用了,我们分手吧。”小师妹终于说出了那五个字,狠狠击中了M那脆弱的心灵。

M仰天长叹,狠狠丢下一句:“你会后悔的。”

M相信小师妹做了一个错误的选择,以他的能力,一定会在这座城市打出一片自己的天空。老家的稳定工作就那么重要吗?他想不明白,只认为这个世界太势力,太势力。

M转身头也不回地离开,可是眼泪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回到寝室,M只想找人喝酒。平时里想找个人喝酒是很容易的事情,不过现在临近毕业,这些人不是忙着落实工作,就是趁最后的机会和女朋友来个最后的晚餐。M心里十分不痛快,暗暗地把这群狐朋狗友骂了个遍。

得,还是自己一个人独饮吧。他想起了李白的那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曾经计划的各种美好未来,在这一瞬间似乎被现实一巴掌拍得粉碎,内心只有无尽的苦涩。他从小卖部提了件啤酒,一个人就喝了起来。

第二天M醒来的时候,一看表,已经睡了整整一天。看看寝室的床位,这群家伙夜里都没回来。想起头一天发生的一幕幕,M似乎连起床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想无尽地睡过去,这样才没有烦恼。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M君的手机突然响了,他接起电话,原来是自己老爸打过来的。

“喂,什么事情?”M有气无力。

“你没事吧?”他爸爸关切地问。

“我没事,有什么你就说吧。”

“你爷爷昨天晚上去世了,急性脑出血,没抢救过来!你快回来,在市一院,还没拉走呢。”

M的爷爷以前就中风过,上一回好不容易从死亡边缘给拉了回来,最终还是难逃一劫。听到这句话,M的脑子一黑,后来的事情他几乎都不记得了。

M的爷爷是中学物理老师,很喜欢M这个聪明的孙子,在他小时候就教他做各种物理实验,用各种物理原理给他表演魔术。M被这些神奇的现象深深地吸引,没事便缠着爷爷,因此爷孙俩的关系十分融洽,甚至比他和父母的关系还要好。M上大学之所以选择物理专业,除了自己的兴趣,主要也是因为爷爷的原因。

M这回没能赶到市一院,而是直接被送到了精神病院。据他的同学描述,在寝室发现他的时候,他把自己的书和论文撕得粉碎,在寝室里面手舞足蹈,还说着同学听不懂的话。

起初的时候,M显得极为敏感,外界的一点刺激,都会引起他极大的反应,几乎无法和他正常交流。半夜护士去查房,由于怕打扰病人睡觉,所以拿着手电轻手轻脚地进去,用手电在病房晃了一圈。护士发现M并没睡觉,而是坐在床上,用被子围住自己。看到护士的手电光打过来,M吓得大呼救命,差点把护士心脏病给吓出来,救谁的命还不一定呢。

随着M病情的好转,他开始主动和别人说起话来,话题大多是关于自己的专业和女朋友。

“你是学什么的?”我问他。对于高学历的人,我一向都比较感兴趣。

“流体力学。”他回答得很清楚。

可惜我对这玩意一窍不通,连流体力学是干吗的也搞不清楚,一脸茫然。

“主要研究在各种力的作用下,流体本身的状态,以及流体和固体壁面、流体和流体间、流体与其他运动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学分支。”M的回答很清晰。

我摇了摇头,感觉更加茫然。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水流、气流等。”M还颇能深入浅出,如果他当老师,一定是个好老师。

“牛B,当年俺的梦想就是能学物理,爱因斯坦是俺偶像。”对于玩技术活的人,我是打心底里佩服。

“哼,爱因斯坦晚年研究了几十年,都没有搞清楚大统一理论。麦克斯韦也仅仅是统一了电和磁。”

虽然我对这两位牛人的理论很陌生,但他们的大名如雷贯耳。在小学生励志名人传记中,这二位出镜率颇高。

“这么说,你比他们更厉害了?”我见过不少夸大妄想的病人,像这种情况我一般都先在心里打个问号。

“不是比他们更厉害,只是运气更好罢了,我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嘛。”看来M同学还是很谦虚的。

“那你有什么高明的理论?”尽管不懂,我还是试着问问。

“对于大统一理论我已经有了自己的解释,宇宙中万物原本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分别,能量、物质可以相互转化,物质本身的种种分类也是一样,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原谅我的大脑有点缺氧,不过M当时形容的比我的回忆要贴切得多。由于理解水平有限,我只能记得一些大意。

“你怎么知道的,总有证据吧?”

“当然,从理论上是可以给出证明的。”M笃定地回答。

“那你的证明别人认可了没有?”我听说以前有很多人声称自己解决了一些数学难题,结果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不需要别人的证明,它本来就是那样的。况且别人也理解不了。”

我瞪大了眼睛,心想这个牛也吹得太大了吧。

“你的意思是,目前只有你自己能够理解自己的理论?”

“正解。简单地说,我的理论已经自成体系,现有的物理理论体系根本容纳不了我的解释。”

阿弥陀佛,虽然我不敢肯定他理论的正确性,但声称有自己一套理论的人,绝对不是泛泛之辈。我正为自己逮到一个遗漏的天才而兴奋不已的时候,M突然把目光投在我的背后。

“不跟你说了,我女朋友来看我了。”

我背靠着墙壁,墙壁上只有一扇窗户,最要命的是现在是大半夜。

我有点胆怯地问:“她在哪里?”

“就在你背后!”

虽然我是个无神论者,不过大半夜的时候有人对你说这话,还是够瘆人的。

我慢慢回过头去,还好,背后空无一人,窗户玻璃上只有我和M君的影子。

“你是出现幻觉了,哪里有人?”

“呃,是幻觉。”

幻觉是一类常见的精神病症状,不过病人很难分清楚幻觉和现实的差别。通常我们之所以看见或者听见某种东西,实际上是大脑让我们听见或者看见。我们的五官接收到的外界信息,要先通过神经传送给大脑皮层,然后才会引起我们的意识,让我们能够感受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但是如果我们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中的管理我们感觉的区域,会发生什么呢?答案是我们仍然会产生相应的感觉,并且这种感觉会非常真实,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区分什么是真实的世界,什么只是别人给我们大脑的一个刺激。

20世纪的时候,有一个叫J.V.的女孩,为了治疗她严重的癫痫发作,医生维尔德·彭菲尔德做了一项开创性的治疗。医生用手术打开了她的颅骨侧面,露出了她大脑的颞叶。当医生用探针触及她颞叶的某个位置时,J.V.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草地之中——她看见了她7岁的时候遇到的一个陌生男人,那个男人拿着一袋子的蛇,这深深地刺激到了她。这件事对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当时在探针的刺激下,J.V.重新经历了这段遭遇,细节清晰而丰富,犹如昨日重现。后来医生又用探针刺激她其他的特定部位,这让J.V.又重新经历了过去的其他事件。有时候是一段声音,有时候是一些气味,有时候是不同的颜色……

这个实验也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实验,成为哲学史上引起广泛争论的一个里程碑事件——缸中之脑。问题是这样的:比如正在看这本书的读者,你无法确定到底是自己正坐在沙发上看这本书,还是自己的大脑是被取出来放在一个盛满溶液的缸中,由电流刺激而产生的眼前的信息。

回到我们故事的主角M。

“咦,刚才明明是我女朋友,怎么现在变成我爷爷了?”M喃喃自语。

“没有人,这里只有你和我。快回去休息吧。”

“睡不着,我总觉得你们病房里面太吵闹了。楼上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外面也是一样。”

一般这类病人会对环境比较敏感,一些很微弱的声音都能对他们造成严重刺激。但有时我们也分不清到底是外界对他的刺激,还是那仅仅是他的幻觉。

庆幸的是,M后来被诊断为应激相关障碍,这类疾病一般都恢复得比较好,不像其他精神疾病很容易复发。随着M的病情慢慢好转,他对自己的超级物理理论也不再提起。有好几次我想再问问他,但他好像有意回避自己当时的说法,我也就不再深究。

很多天才都曾经有过疯狂的发现,但这些发现不被世人理解,因此被视为疯子。他们一般都是专业的高级人才,他们的疯狂理论即便不被人理解(有时仅仅是因为我们知识的浅薄),却很难让人指出其中明显的错误。

而很多精神病人也声称自己有了重大发现,但这些所谓的发现,即便你是一个非专业人员,也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逻辑错误。但这类病人和其他妄想患者一样,即便你指出了其中的错误,他们也只会视而不见,或者根本不认为那是一种错误。

天才和疯子只在一念之间,但疯子和天才恐怕是云泥之别。

【科普时间】应激相关障碍

每个人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都不一样。有些人在遇到重大挫折时会一时痰迷心窍,想不开然后疯掉,这就是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的症状表现非常丰富,几乎所有精神病种的症状都可以出现。一般来讲,这病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应激源,也就是那些对我们生理或者心理造成重大损伤的事件远去,患者都会慢慢恢复。

前几年流行一本心灵励志书籍《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现代世界变化的节奏太快,谁敢保证自己一辈子不遇上点痛不欲生、生离死别的事情呢?有些人天生内心强大,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据说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还能纵酒高歌,就差去青楼听曲了。也有些人内心比较敏感,比如林妹妹,就连花谢花开这类事情都能掉几滴眼泪,这类人是此病的高危人群。

【拓展阅读】智商超群的疯子们

虽然真实的疯子和天才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但是现实生活中确是不乏一些同时是天才又是疯子的人。我最喜欢提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励志偶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纳什的故事。约翰·纳什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他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得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经常会出现幻觉,而且会莫名地觉得别人会害自己。不过好在他有一位不离不弃的好妻子艾丽西亚,在纳什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哪怕是被送进疯人院禁闭治疗,她都一直陪在纳什的身边。在妻子的细心照顾下,纳什重新进行科学研究,后来纳什因其在博弈论方面的卓越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精神病是对认知功能损害最大的疾病,如果说精神病人获得体育比赛的冠军我一点也不惊讶,但若能够取得人类智力成果的最高荣誉,那的确是让人敬佩的。纳什的生平事迹被拍成了电影《美丽心灵》,一举获得8项奥斯卡提名。

除了纳什的例子,还有一种疾病——学者症候群,是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中的一种。这类病人一般都行为孤僻,社会功能下降,不过智力方面通常损害不大,而且常有智力超常的案例。他们往往具有特殊的兴趣,从而表现出天才的特征。

同样取得奥斯卡奖的影片《雨人》中的男主角就是典型的例子。影片中霍夫曼扮演的“雨人”雷蒙·巴比特,是一位孤独症患者,虽然看起来傻傻的,但是对数字特别敏感,在对数字的记忆上表现出惊人的天赋。比如一把火柴掉地上,他马上就能说出有多少根,结果一根不差(这个多少还是有点文学夸张的,后来的精神病学家对于这类病人的测试并没有完全证明他们拥有这样的能力)。后来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弟弟查理·巴比特看出哥哥“雨人”有这样的天赋,带他到拉斯维加斯的赌场大显身手。在赌场里,能够很好记忆数字的具有数学天赋的人,的确在一些项目中有优势,所以结果是大赚了一把。

另外还有一部由学者症候群患者丹尼尔·塔米特写的自传,名字叫《我的IQ150》,作者从小患有孤独症,却是语言学家,并能记住π小数点后22513位数字,保持了欧洲记录。而我们正常的智商一般是90到110,超过140就已经可称之为天才了。书里还介绍了一些其他的学者症候群患者,有些人具有超强的空间记忆力,只需要坐直升机在城市的上空飞一遍,就可以通过画笔准确地描绘这个城市的全貌,且细节也是非常翔实的。还有些人表现出超群的语言天赋,能够说十多种语言。

还有一种后天学者症候群,是因为后天大脑受到创伤或者疾病的损伤而导致的。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一名毫无音乐感的少年康纳斯,遭遇意外脑部撞击后,忽然开始显露出音乐天赋,即使连乐谱也看不懂,也能无师自通地弹奏吉他、钢琴等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