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超级口才训练1
6752300000084

第84章 文学常识储备库(2)

《千家诗》

《千家诗》,是一本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千家诗》最早的传本是宋代刘克庄编辑的《分门纂类唐宋时代千家诗选》。明末至清初,有七言和五言的两种《千家诗》流行。后来的通行本则是这两种本子合在一起的,成为明清以后最流行的诗歌蒙学读本。

《千家诗》全书收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四种近体诗,共选诗223首。每一首都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咏物拟人,富有情趣。其中收录最多的是唐宋时期的诗歌。所选诗歌按诗体排列,每种诗体下又分春夏秋冬季节;按题材排列,题材十分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从感时怀伤到离别赠友;从凭古吊今到故园之思;从写景状物到羁旅之愁,真实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人情风貌。内容大都明白易懂,文字浅显,易于成诵,人们易于接受,流传十分广泛,在传统诗歌蒙学读本中独占鳌头。

《声律启蒙》

车万育(1632—1705),字双亭,号鹤田,湖南邵阳人。清代康熙三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平生所著杂诗甚多,却以此书最为流传。

《声律启蒙》是专门训练儿童掌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它按《平水韵》分部编写仅平声三十韵,每韵三则文字,每则文字格式相同,十六句,八韵脚。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五七字句多是五言七言律句,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内容包括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而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在启蒙读物中独具一格,经久不衰。

它虽是旧时启蒙读物之一,但对于今日学习诗词者掌握用韵平仄对仗技巧仍有很大帮助,从中可得语音、修辞的训练。这类读物,明清以来,都是采用这种方式编写,并得以广泛流传,如《训蒙骈句》、《笠翁对韵》等书。

【摘录】

茶对酒,赋对诗,燕子对莺儿。栽花对种竹,落絮对游丝。四目颉,一只夔,鸲鹆对鹭鸶。半池红菡萏,一架白荼。几阵秋风能应候,一犁春雨甚知时。智伯恩深,国士吞变形之炭;羊公德大,邑人竖堕泪之碑。

行对止,速对迟,舞剑对围棋。花笺对草字,竹简对毛锥。汾水鼎,岘山碑,虎豹对熊罴。花开红锦绣,水漾碧琉璃。去妇因探邻舍枣,出管恰从云里降。橹声咿轧,渔舟正向雪中移。

戈对甲,鼓对旗,紫燕对黄鹂。梅酸对李苦,青眼对白眉。三弄笛,地围棋,雨打对风吹。海棠春睡早,杨柳昼眠迟。张骏曾为槐树赋,杜陵不作海堂诗。晋士特奇,可比一斑之豹;唐儒博识,堪为五总之龟。

《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知此书大约成于万历年间,后经明、清两代文人的不断增补,而成现今之书——《增广昔时贤文》,俗称《增广贤文》。

《增广贤文》以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但其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增广贤文》的内容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谈人及人际关系;二是谈命运;三是谈如何处世;四是表达对读书的看法。书中的一些谚语、俗语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结了千百年来的社会经验,其中不乏“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乐不可极,乐极生悲”这样的名言警句。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关于儿童教育不可多得的一本教材。

【摘录】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虎生犹可近,人熟不堪亲。

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

有茶有酒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幼学求源》

《幼学求源》,明代程登吉撰。程登吉,字允升,自署西昌人。此书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署明景泰年间进士邱浚编)。清代则有邹圣脉(字梧冈)为之増补、注释,取名《幼学故事琼林》。后来民国时人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等又进行了增补。全书共分四卷,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风俗礼仪做了一些介绍,还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介绍,读者读后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仍然传诵不绝。《幼学求源》是我国明清以来广泛流传的蒙学读物,在明清两代的乡塾蒙学教育中起了积极作用。

《幼学求源》是以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句子有四言、五言、七言等,一般都文字简练,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懂易记。全书内容包罗广泛,诸如,天文地理、人情世故、婚姻家庭、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制作技艺、鸟兽花木、神话传说,等等,无所不有。人称“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

《龙文鞭影》

《龙文鞭影》,初名《蒙养故事》,明代萧良有撰。萧良友,字汉冲,湖广汉阳人。他在唐代李翰《蒙求》的基础之上,添加了大量唐代之后的人物、典故、精彩事迹,沿用《蒙求》四字韵言的形式,使用平声韵。此书问世后,曾有夏广文为之作注,到清朝初年,安徽杨臣诤对其又加以增订校注,后又将书名改为《龙文鞭影》。龙文,原是汉代西域的骏马名,此马见鞭则疾驰,取此名的意思是童蒙学习此书,学识会增长得更快。全书一千多句,比《蒙求》增加近一倍。使用了平水韵平声的全部三十个韵部。内容主要是宋代以前的人物典故,元明两代也有所涉及,比例不是很大。

《龙文鞭影》问世后,影响甚大,成为明清两代颇受欢迎的童蒙读物之一。再到清末年间,广东番禺人李晖吉、徐兰畦二人合撰了《龙文鞭影二集》,取材和体例与杨臣诤增订者咸同,篇幅也大体上相等。清末民国时期出版的《龙文鞭影》,一般都是将初集(杨臣诤集)、二集合在一起出版。

【摘录】

十四寒

庄生蝴蝶,吕祖邯郸。 谢安折屐,贡禹弹冠。

容王导,浚杀曲端。 休那题碣,叔邵凭棺。

如龙诸葛,似鬼曹瞒。 爽欣御李,白愿识韩。

黔娄布被,优孟衣冠。 长歌宁戚,鼾睡陈抟。

《训蒙骈句》

《训蒙骈句》,明代司守谦撰。该书是古代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掌握声韵格律,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的启蒙读物。骈句,即骈偶句,意为两两相对,《训蒙骈句》按韵部顺次,由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十一言的五对骈句组成一段,每韵三段。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此书与《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可并称为“吟诗作对之基”。

【摘录】

梅破蕊,柳垂丝。荷香十里,麦穗两歧。剥橙香透甲,尝稻气翻匙。紫陌游人摇玉勒,画堂酒客醉金卮。云锁巫山,墨翰饱滋天外笔;池涵列宿,玉盘乱布水中棋。三都赋,七步诗。班超投笔,王质观棋。月照富春渚,雷轰荐福碑。堤柳拖烟迷翡翠,海棠经雨湿胭脂。豪富石崇,邀客不空金谷盏;风流山简,驻军常醉习家池。戈倒握,笛横吹。阮籍青眼,马良白眉。雨阑流水急,风定落花迟。衰柳经风飞病叶,枯梅得月照寒枝。适意高人,斜卷玉帘通燕子;陶情侠客,闲抛金弹打莺儿。

《金璧故事》

《金璧故事》,这卷书本身就是一个传奇的故事。这本书一直没有单行本,原保存在《永乐大典》卷904中,公认为其早已亡佚,不料居然被发现藏于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中。原来是被八国联军劫走了,算是一本失而复得的书籍。

作者身份不详。无论《明史·艺文志》,还是黄虞稷《千倾堂书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等目录学著作,皆未提及。不过从书籍中的用典与避忌等判断,学术界认为作者可能是元代人。

该书是一本供孩童学习吟诗、楹联之用的启蒙书籍。它将前人故事或诗文佳句化为七言绝句,每两句为一联,互相对仗,又在其下注明该诗本事或用典出处,既训练了学童的智慧才思,也为今后作律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社学要略》

《社学要略》,明代吕坤所撰。吕坤另有《续小儿语》一书流传于世。在书中,他提到“选聘教”,即是选择好的老师,接着又叙述了读书的好处,要求父母送孩童上学,同时使用较大的篇幅对学生的行为、老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格的规范要求。

何为社学?元代规定,五十家为一社,每社设学校一所,称社学。明清两代都沿袭了这种制度,各地都设有社学,专门教育十五岁以下的儿童。而《社学要略》一书即是吕坤对社学提出的要求。

中国古代的社会以人伦关系为社会根基,当孩童面对社会时其首要问题是解决繁复的人际关系,为此《社学要略》中提到“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以有义理。”即是教孩童待人接物之道,处世应对之学。

这也是一本流传甚久的蒙学读物。

《经学启蒙》

《经学启蒙》,宋代陈淳所撰。陈淳(1159—1223年),字安卿,号北溪,漳州龙溪人。南宋理学家,学者称之为北溪先生,是朱熹晚年的弟子,性至孝,且有志于理学的普及和阐扬,著有《北溪字义》等著作。他关心儿童教育,撰有启蒙性质的读物《小学诗礼》、《初学经训》等,《经学启蒙》也属其中之一。

本书初名《训蒙雅言》,使用三字韵语的形式编成,编成之后,作者“又以其未能长语也,则以三字先之,名曰《启蒙初诵》,凡十九章二百二十八字”。(《北溪大全集》卷十六)此篇后来被熊大年收录在《养蒙大训》中,并被改名为《经学启蒙》。

虽然该书以“经学”标题,介绍的却不是经书、经师和经义,而依然是仁义礼智、孝悌忠信之类的封建伦理。《经学启蒙》成篇较早,无论是其形式,还是内容,都对后世的蒙学读物有一定的影响,比如《三字经》就对它有明显的继承甚至沿袭之处。

《格言联璧》

《格言联璧》,作者金璎,选录其所辑《觉觉录》中浅近格言另刻之单行本,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析,情重理明。

《格言联璧》全书以类编次,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有“学问”、“存养”、“持躬”、“敦品”、“处事”、“接物”、“齐家”、“从政”、“惠吉”、“悖凶”,十类。各类之间内容相互交错,最终皆以“修己、行仁、省躬、察物”为归。

其说理之切、其举事之赅、其择辞之精、其成篇之简,皆萃古今。该书刊行之后,民间有异本流布,“惜坊本刊印草率,讹压滋多,附刻喧宾夺主,传本各异”。潮阳郭辅庭有感于此,取旧所校定《格言联璧》,“就正通人,复加雠勘,端楷书写,重付精刊”。

【摘录】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

《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元代郭居敬撰,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

《二十四孝》是一本关于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教变文《二十四孝押座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二十四孝”作品。南宋时期的画家赵子固有“二十四孝书画合璧”——图《二十四孝》之后,相继出现《日记故事大全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男女二十四孝》等劝孝书籍。

《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亦称《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作者朱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省昆山县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朱用纯终生未入仕途,一直抱着明代遗老的态度,研究儒家学问,追求人与天地社会之间的和谐。其著作甚多,但以《朱子家训》最有影响,几百年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朱子家训》以“修身”、“齐家”为宗旨,内容包括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集儒家做人处世方法之大成,思想植根深厚,含义博大精深。

【摘录】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全书共分18章。此书为孔子为曾子叙述孝道之书,传说为孔子亲著。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开宗明义章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由此可见儒家的孝道观念不止于孝顺父母而已,孝顺父母只是孝道的开始,并且在该书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

因中国古代儒家对孝道极为重视,视之神圣,故《孝经》在古代亦常被赋予宗教意味,而用于祈祷、驱邪、治病等。《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孝经》为《十三经》中唯一获皇帝(唐明皇)御注的书。

《童子礼》

《童子礼》,明代屠羲时所撰。屠羲时,安徽宣城人,曾任浙江提学副使,余者不详。

从《礼记·少仪》始,规范孩童言行举止的书很多,屠羲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诸如“检束身心之礼”、“入事父兄、出事师尊痛行之礼”、“书堂肄业之礼”等。文字浅显,道理易懂,实际操作可行。清代注意世风民俗的学者陈弘谋认为此书“不前诸条更为切近,童子所不可一日无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