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祥(1620—1677年),字善伯,又字伯子,号东房,后改名为际瑞,江西宁都人。易堂九子中的核心代表。魏祥笃治古文,尤其偏爱漆园、太史公书等一类文集。现存文集十余卷,并行于世。
魏礼(1628—1693年),字和公,江西宁都人。与其兄长魏祥、魏禧齐名,后世人称魏季子。魏礼师承其兄魏禧,擅长诗文领域的创作。著有文集《魏季子集》,并流传于世。
岭南三大家
清朝初期,广东诗人屈大均、梁佩兰与陈恭尹三人的并称。由于三人居里邻近,在创作上相互推崇,在当时的岭南地区负有盛名。
屈大均(1630—1696年),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诗人,素有广东徐霞客的美誉。屈大均的诗文颇有李白、屈原的遗风,多以抗清复明、弘扬民族气节为主旋律,但诗文内容满载着体恤民生、关注社会的人文情怀。代表作品有《壬戌清明作》、《塞上曲》、《寒上感怀》等。其流传于世的文集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传世作品被后人收录于《翁山易外》、《翁山诗外》、《翁山文外》、《四朝成仁录》及《广东新语》。
梁佩兰(1629—1705年),字芝五,号药亭,晚号郁州,广东南海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其诗文多以酬赠与吟咏景物为主,其中也不乏一些反映民生疾苦的诗篇。代表作品有《采茶歌》、《养马行》、《樵父词》等。其流传于世的文集著作主要有《六莹堂集》一集九卷、二集八卷,及《广州府志》、《南海县志》等。
陈恭尹(1631—1700年),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广东顺德县龙山乡人。明末清初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陈恭尹的诗文饱含对故国的追思眷恋,其七言诗作对仗工整,文辞哀婉绵长,代表作品有《西湖杂兴》、《虎丘题壁》等。而他的五言作品,大多以反映民间疾苦为主要创作内容,代表作品有《感怀》。著有文集《独漉堂全集》,其中诗、文各十五卷,词一卷。
北地三才
魏至北齐时期,作家温子升、魏收、邢邵三人的并称。
温子升(495—547年),字鹏举,济阴冤句人。北魏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官拜中军大将军。温子升的诗文有着很深的南朝模仿印记,其代表作品《捣衣诗》,更是开创了唐人闺怨诗的先河,有着较强的艺术价值。有文集《文笔》三十五卷及《永安记》三卷流传于世,后被明人收录编辑为《温侍读集》。
魏收(507—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北齐钜鹿曲阳人。魏收历仕北魏、东魏、北齐三朝,自公元551年起,正式授命参与《魏书》的编撰。《魏书》主要记录了自鲜卑拓跋部早期至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取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全书共计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部分十二卷,列传部分九十二卷,志部分二十卷。因部分内容篇幅过长,故又有上、下或上、中、下之分。
邢邵(496─?年),字子才,小字吉少,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邢邵擅长骈文的创作,其文章典丽、词致宏远。与济阴温子升齐名,被世人并称为“温邢”。 现存文章主要以应用文为主,文藻秀美,对仗工整。代表作品有《冬日伤志篇》、《七夕》等。著有作品文集三十余卷,并流传于世。
桐城三祖
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后人尊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
方苞(1668—1749年),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方苞尊奉程朱理学,并首创“义法”学说。他主张倡导“道”与“文”的和谐统一,为桐城派散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著有《周官集注》13卷、《周官析疑》36卷等论著。代表作品有《左忠毅公逸事》、《狱中杂记》等。
刘大櫆(1698—1779年),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安徽桐城县陈洲乡人。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刘大櫆师从于方苞,其弟子为姚鼐。他对于文章的创作主张提倡义法,所做文章兼重古文的神韵。代表作品有《骡说》、《西山》等。
姚鼐(1731—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清朝时期著名的散文家。姚鼐的文章在继承方、刘成就的基础上,主张提倡“义理”、“考证”、“辞章”三者相互为用。著有文集《惜抱轩全集》等论著。代表作品有《别梦楼后次前韵却寄》、《登泰山记》等。
元嘉三大家
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灵运、颜延之与鲍照的并称。元嘉为刘宋文帝的年号。
谢灵运(385—433年),别名谢康乐,浙江会稽人。是我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主要代表作《善哉行》、《长歌行》等。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祖籍琅琊临沂。南朝时期的文学家,与谢灵运并称为“颜谢”。他的诗文辞藻华美,善用典故,注重格律的规整。明朝时期,张溥著有《颜光禄集》,现收录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之中。代表作品有《五君咏》、《赭白马赋》等。
鲍照(约415—470年),字明远,东海人。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被认为是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文人之一。鲍照的诗、赋、骈文都名篇迭出,其中以诗歌的成就最高。除了佳作《拟行路难》十八首以外,他还擅长七言歌行的创作。他的作品饱含深厚的情感,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现存文集以明代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最为流行。
江左三大家
明末清初时期,诗坛代表人物钱谦益、龚鼎孳与吴伟业的并称。由于三人均为明臣仕清,且籍贯同属旧江左地区,故被后人称为“江左三大家 ”。
钱谦益(1582—1664年),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常熟人。清朝初期诗坛的盟主之一。钱谦益的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包括子、史、文籍与佛藏等各领域的书籍都有所涉及。他主张提倡作文应以情动人,不可盲目复古模拟。钱谦益的文章,力图表现学人之文,将学问铺设与情感抒发交织组合。代表作品有《梅村先生诗集序》、《游黄山记》等。
吴伟业(1609—1672年),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的诗人,娄东诗派的开创者。吴伟业擅长七言歌体的创作,其诗风以风华绮丽而闻名。他的诗作近千余首,著有文集《梅村家藏稿》五十八卷等著作。代表作品有《永和宫词》、《圆圆曲》等。
龚鼎孳(1615—1673年),字孝升,号芝麓,江西临川人。清初词坛的主持者之一。龚鼎孳的诗风受杜甫影响颇深,作品中蕴涵着深厚的情感。著有文集《定山堂集》等著作。代表作品有《百嘉村见梅花》、《赠歌者南归》等。
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与王夫之、黄宗羲的并称,也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1613—1682年),字忠清,原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自称为蒋山佣,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学家与史学家,同时,也被称为清朝的开国儒师、清学的开山始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由他所提出的,现已成为激励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力量。著有文集《日知录》、《肇域志》、《亭林诗文集》等学术著作。
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薑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王夫之对天文、地理、数学、历法等领域均有所研究,其中以文学、经学与史学最为精深。他总结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反对保守的退化思想。著有文集《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等学术著作。
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尊称为南雷先生,晚年自称梨洲老人,学者尊称为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经学家、地理学家等。黄宗羲学识渊博,极具思想内涵,其著作被奉为经典,素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的美誉。著有文集《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重要学术著作。这两部书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开创了“学案体”——一个中国史学的全新体裁。
清初散文三大家
魏禧、侯方域与汪琬三人,被后人并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
魏禧(1624—1681年),字冰叔,号叔子(又号裕斋),宁都县城关人。清朝初期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尤重气节,善评古人的得失成败。注重强调“积理”与“练识”。其中,以论文与叙事最为擅长。著有《文集(外篇)》22卷,《日录》三卷等作品,均收录于易堂原版《三魏全集》中。
侯方域(1618—1654年),字朝宗,商丘人士。清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以人物传记为主,具有短篇小说特征。著有文集《壮悔堂文集》十卷,《四忆堂诗集》六卷。代表作品有《李姬传》等。
汪琬(1624—1690年),字苕文,号钝庵,初号玉遮山樵,小字液仙,长洲人士。汪琬的散文注重文章的疏畅通达,主张提倡才气要归于节制,以首尾相呼应,避免结构的散乱。著有文集《钝翁类稿》62卷,《续稿》56卷。代表作品有《尧峰山庄记》、《姜氏艺圃记》等。
初唐四杰
唐代初期,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四位文学家的并称,简称“王杨卢骆”。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唐朝初期的诗人,位列初唐四杰之首。王勃的诗风深受王绩的影响,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体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他的诗文崇尚实用,所传佳作甚多。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等。
杨炯(650—693年),弘农华阴人。唐朝初期的诗人。杨炯的诗风,主张骨气与刚健,在艺术风格上已突破齐梁“宫体”诗风的特色。代表作品有《从军行》、《巫峡》等。
卢照邻(632—69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人。唐朝初期的诗人。卢照邻的诗文,以七言歌行最为突出,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着积极的贡献。代表作品有《长安古意》、《行路难》等。
骆宾王(627—约684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人。唐朝初期的诗人。骆宾王的五言诗精巧凝练极具特色,但尤为擅长的当属七言歌行,其代表作《帝京篇》是初唐时期罕见的长篇诗歌。代表作品有《咏鹅》、《从军中行路难二首》等。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
明朝初期,诗人高启、徐贲、张羽、杨基的并称。因四人以文著称于世,且均为吴中人士,后被世人称为“吴中四杰”。
高启(1336—1373年),字季迪,平江路长洲县人。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高启的诗,学习汉魏晋唐诸体,且均有模仿的痕迹。他的作品体制不一,风格多变,有许多佳作流传于世。代表作品有《采茶词》、《田家行》等。
徐贲(1335—1393年),字幼文,号北郭生,祖籍巴蜀。明代初期的诗人、画家,也被称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徐贲擅画山水,取法自董源、巨然,笔墨清润淡雅。代表作品有《雨后慰池上芙蓉》等。
张羽(1323—1385年),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人士。也被称为明初十才子之一。张羽的文辞精致典雅,极具思想内涵。著有文集《静居集》四卷。代表作品有《吴兴八景》等。
杨基(1326—?),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元末明初的诗人,也被称为明初十才子之一。杨基的作品以诗著称,风格不同于高启,大多艳丽而纤细。著有文集《眉庵集》12卷,补遗一卷。代表作品有《天平山中》、《春草》、《春暮西园杂兴》等。
南宋四家
南宋时期,院体山水画家李唐、夏圭、刘松年与马远的并称。
李唐(1066—1150年),字晞古,河阳三城人。宋代著名画家,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的创作,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重要标志。他的画风大气、洒脱,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代表作品有《万壑松风》、《清溪渔隐》等。
夏圭,字禹玉,临安人士。宋代杰出画家,素有“夏半边”之美誉。他的画作多以描绘山水岸滩林半边景物为主,笔锋苍健,富有力度,极具层次韵味。代表作品有《江山清远图》、《长江万里图》等。
刘松年(约1155—1218年),钱塘人士。南宋时期,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宫廷画师。其山水画风格承袭于董源、巨然,以清丽严谨而著称。由于其画作题材多为园林小景,故被他人称为小景山水。代表作品有《风雪运粮图》、《便桥会盟图》等。
马远(1190—1279年),字遥父,号钦山,原籍河中。南宋时期,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马远的画作承袭了家学,并继承发展了李唐的画风。其作品《梅石溪凫图》、《踏歌图》、《水图》等被故宫博物院收藏。
姚门四杰
清朝时期,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四人的并称。
梅曾亮(1786—1856年),字伯言,又字葛君,原名曾荫,江苏上元(今南京)人,祖籍安徽宣城,曾祖时移籍江苏。清代散文家。他继承了桐城派大家的主张,论文时注重气直体曲,是继姚鼐后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文续集》、《柏枧山房文集》等。
管同,字异之,江宁上元人,近代散文家。与梅曾亮同为姚鼐弟子,论学为文遵从姚氏轨辙。其所做文章多以议论为主,直指沉疴弊端,言论颇为中肯。著有《因寄轩诗集》、《皖水词存》等。
方东树(1772—1815年),字植之,安徽桐城人。古文承袭于姚鼐,风格以简洁著称,虽不及姚鼐,却自成一格,晚年专研义理。有文集《仪卫轩文集》十二卷等流传于世。
姚莹(1785—1853年),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近代文学家。从祖于姚鼐,是桐城派古文主要的创始人之一。他崇尚程朱理学,曾受姚鼐的亲自教诲,名列姚门四弟子之一。姚莹的文章除阐释性理之外,还包含了论辩、记传、杂文等内容。代表作品有《康纪行》等。
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陆游、尤袤与范成大,被后人誉为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现存诗作4200余首,其中有很多抒发爱国情思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富于变化,诗风清新自然,极具艺术感染力。代表作品有《小池》、《新柳》等。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南宋时期著名爱国主义诗人。著有文集《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部作品。现存诗作9300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他的诗文主要以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为主。其风格雄迈而豪放,强烈反映出作者对国家恢复统一的迫切希望。代表作品有《示儿》、《关山月》等。
尤袤(1127—1202年),字延之,号遂初居士,无锡人。南宋时期的诗人、大臣。尤袤的诗文以清新自然为主,没有华美的辞藻铺陈,语言质朴而优美,其中最具盛名的为《青山寺》。他曾把家藏书籍汇编成卷,著有《遂初堂书目》。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目录,对古籍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人。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文继承了白居易、张籍等多位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诗风平易浅显,取材宽广,主要以反映农村底层生活的作品为主。著有文集《石湖诗集》、《桂海虞衡志》、《石湖词》等,流传于世。代表作品有《青远店》、《双庙》等。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班固、扬雄与张衡四人的作品,标志着汉赋的规范与成熟,故他们四人被誉为汉赋四大家。
苏门四学士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秦观、张耒与晁补之四人的并称。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人。北宋时期的词人、诗人、书法家。代表作品有《山谷词》、《清河书画舫》等。
秦观(1049—1100年),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扬州高邮人。北宋文学家。秦观的诗极具内涵,且辞藻秀美而精雅。尤其擅长抒情诗的创作。代表作品有《减字木兰花》、《鹊桥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