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海底捞能捞多久
6751900000022

第22章 海底捞猜想(2)

后来,海底捞又正式将培养人才纳入了对现有管理层的考核之中。其总的目标是看管理者能否在一段时间内帮助80%的直接下属的能力得到提升。比如,一个小区经理管5家门店,这5家门店本来都是二级店。如果这5家门店能够在一定的期限内升为一级店,就代表着小区经理在培养人才方面合格了。

此外,只有成为一级店的店长,才有资格去培养新店长。依此类推,只有成了能培养店长的店长,才能晋升为小区经理;只有成为小区经理,才有资格晋升为大区经理。

但问题是,这样的方法过于缓慢,效率低下。这才是制约着海底捞没能开展大规模复制扩张的瓶颈因素。

制度化的弊端制度化的弊端

海底捞原来的考核是完全人治化的,只要领导看到了你的勤劳苦干,就能够获得晋升。前面提到过的谢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但是,从2007年开始,海底捞开始引入了制度化的考核方式——升迁考。这不仅仅是为了在公司做大之后的规范化,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尽快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后备人才,以为进一步的扩张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

升迁考的流程是“三级六次考”。

但是,升迁考这一做法,因为涉及书面考试,和此前只需凭借实际工作表现的做法大相径庭,也在组织内引起了很多议论。

海底捞这段的员工都感觉压力好大!先是说要员工得到公平的发展平台,然后是要把一级员工保持在多少范围之内!前后矛盾!搞得员工觉得在HDL越来越没意思,干着没劲!跟着马上又来一个什么制度考试?制度是你海底捞自己定的,你可以培训传授啊!干吗要员工还要上了班,下班很晚了很辛苦了还要背这背那的。而且在淡季的时候,我想我们应该去想怎么才能让我们的生意好起来,而不是让员工们考一些什么试,在海底捞一多半的员工就是因为不想上学,才出来打工的,每天都在背资料和考试,和上学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每个人都想上学,那么现在有百分之八十的员工都在清华大学里了。

流言满天飞,什么如果门店整体考不合格的话就要关店,个人考不好要降级。如果这真是自上而下传递下来的意思的话,那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现在,公平公正已经变成了空的口号。如果其他方面再出问题,那海氏还靠什么来凝聚人心?http://tieba.baidu.com/f?kz=1057713013

制度化管理的最大弊端就是,无论管理者想要考核什么指标,最后都能如愿以偿地得到你想要的数字。但这个数字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却隐藏着诸多问题。也许确实是员工“秉公守法”的努力所得,也许里面掺杂了水分,甚至根本就是造假所得。

虽然海底捞不考核利润率等定量指标,只考核顾客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和干部培养这三方面的定性指标。但只要这样的定性考核形成了制度,就无法杜绝考核的弊端。

一方面,员工可能为制度所驱使,而不顾具体的现场情形强加服务,引发顾客不满。比如,有的店为了考核员工积极性,要求员工热情主动地与顾客说话。但如果顾客之间本来就聊得热火朝天,服务员强行插话就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又比如,一对情侣来吃饭,男方主动为女方服务来献殷勤。这时候,服务员如果还要凑上去为他们服务,就显得多余,也会引发男士的不快。

另一方面,员工会改变规则原意来为自己的考核达标服务(假公济私)。比如,员工滥用赠送菜品或免单来换取顾客满意率。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当员工只是将考核视为应付之举,组织内的问题就大了。蒙混过关的员工是没法在真刀实枪的商场上独当一面的。

把店开到美国去把店开到美国去

海底捞是靠人治化管理发家的,但扩张的现实又逼得海底捞必须引入制度化管理。到底海底捞该何去何从呢?

据《北京晨报》的报道,海底捞2011年有意进军美国开店,而且店面选择不会在华人聚居区,而是在当地有影响的商业区。刘映花:《海底捞要去美国开店》,《北京晨报》2011年5月9日B03版。

中国的餐饮企业走出国门,往往会选择华人聚居区。比如,早已开始海外扩张的小肥羊就是如此。而海底捞如此做法,显然对自身有着强烈的自信,认为足可克服种种文化的差异而取得成功。从前文中那个偷吃中国人剩菜的德国人的例子来看,我觉得海底捞的口味在吸引西方顾客方面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就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小肥羊在旧金山湾区开出了其第三家门店,选址在苹果公司总部所在地——库比提诺。从当地的华文报纸的报道来看,生意不错。这也可以作为海底捞信心的一个注脚。

但是,真正令人担心的倒是海底捞的贴身的变态服务。尽管全世界的顾客都不可避免地会为超越自身预期的服务而倾倒,但西方人的人际关系距离较为疏远,喜欢独居,不像中国人那样喜欢群居。海底捞的那种志在营造亲密关系的服务方式,到底能不能跨越文化震撼而获得认可呢?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中国的成熟员工能不能带到美国去呢?如果能带去,服务员的语言能力是否过关?如果不能带去,在当地招收的服务员能够认可、接受海底捞的理念吗?

不管怎么说,海底捞打算进军美国的举动,颇具象征意义。

美国是现代管理制度(制度化管理)的发源地,而海底捞的成功法宝则是中国特色的人治化管理。

海底捞能否获得整体意义上的持续成功,就取决于他对这两种管理方式的取舍、调和。

西方的制度化管理将管理大致视为一门量化的科学,这有它可取的长处,奉行这一管理哲学的企业也有很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制度化管理当然也有弊端。前面我们已经简单描述了一些。

海底捞式的人治化管理,更多的是将管理视为一种艺术。这当然也有它可取的地方,否则海底捞也不可能像平地惊雷般成为关注的焦点。其成功之处,我们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已经给予了充分的阐述。但是,人治化管理也不是完美的。本书的后半部分,也重点揭示了人治的混乱、激情的消失和信任的畸变等负面的因素。仅仅靠人治本身,恐怕也很难解决这些问题。

管理不仅仅是科学,管理也不仅仅是艺术。科学代表理性,艺术代表感性。管理所面对的对象——人,就是一种兼具理性与感性的动物。海底捞要想继续发展壮大,恐怕可取的道路就是在制度化管理和人治化管理,或者说科学与艺术之间摸索到一条动态的、机变的平衡之路。

这么说说是很容易的,但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海底捞能够顺利解答这个世界级的难题吗?

为了助海底捞一臂之力,我们的建议是: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无论是员工还是顾客的牢骚抱怨中,都隐藏着很多重要的信息,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忠告。

在百度海底捞吧,就有很多海底捞员工匿名发布的帖子。因为匿名的关系,他们几乎没有什么顾忌,所以真实性颇高。虽然其中有很多言辞过激的言论,但是也不乏“话糙理不糙”的真知灼见。

海底捞内部已经设有举报监察制度,如果能将这个匿名的言论吧作为另一条重要的监督渠道,就能够及时地洞悉各个门店、一线员工的真实动态。

只有知屋漏者才能补漏,只有知政失者才能改过。海底捞在探索新的成长之路时,不可能不犯错误,但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及时改正错误,而不能等到积重难返,才幡然悟悔。

同时,我们还建议,海底捞必须探索员工与企业利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机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突破预期的天花板限制而获得可持续的员工激情。

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公司,都不是生而伟大的,往往都是历经千难万劫,在成长中犯错,在犯错中成长,最后才攀上顶峰的。海底捞要想成为伟大的公司,也是如此。

海底捞到底能捞多久?

海底捞到底能捞多大?

这两个海底捞猜想,仅凭我们的想象无法给出正确的答案。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让我们将充满期盼的目光投向海底捞吧。我们期待着全体海底捞人能够给出一个完美的解答。而我们在静静旁观的同时,也充满真诚地为他们的探索、奋斗送上美好的祝福,祝愿他们能够将赖以扬名立万的“人治化管理”发扬光大,并有效克服成长扩张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让海底捞捞得更久,捞得更大!

美国西部时间2011年7月8日晚11:38完成于UCBerkeley,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