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北方的槐
6751100000011

第11章 大庙梨香

秋分时节,硕果累累。我来到了兴隆乡大庙村,去探访当地有名的“梨乡”。

自兴隆乡政府北行10公里许,峰回路转,穿过一条长长的大山沟,径直到黄河岸边,但见一湾碧翠,自上而下,层层叠叠,密密匝匝长满了梨树,浓处如碧波浩渺,淡处似绿云凝翠。同行者说:“这不过是大庙梨树的一角罢了。”

大庙地处甘肃省中东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这里地临黄河,光照充足,灌溉便利,盛产冬果、香水梨。

大庙栽果树历史悠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梨》载:“梨有青、黄、红、紫四色。乳梨即雪梨,鹅梨即绵梨,消梨即香水梨也。”《康熙·靖远卫志》记述,香水梨初春开花,如一柄雪伞。夏末秋初累累枝头。秋分后开始摘果,其皮嫩黄,如蜡发亮,芳香溢鼻。藏之隆冬,则为褐黑色,啃之冰齿,待置暖处自然消融,用口吸吮,一气而尽,仅剩其核,清凉甘甜,沁人肺腑,既可止咳,又能醒酒,是冬春季节席上珍品。曾是皇室贡品,是黄河上游独产之水果。

香水梨在这里已不独是大自然的恩赐,千百年来,它已幻化成为别具一格的梨乡文化的内核,浸透着醇浓的民族风情。

大庙香水梨的品质,因土质良好,空气湿润,加之泉水、河水的滋润,形成独特的细腻、爽口、味美甘醇之特色。经冷冻后自溶成汁,具有中药性能,营养丰富,清热止咳,润喉利肺,生津醒酒。陇上诗人王巨洲诗赞道:“陇上果佳味着迷,秋穿金晃压枝低。待将风雪吹归窖,期得残冰化褐泥。把口桨囊尽醉吮,放怀画卷著吟题。舒心润肺神增倍,天下仙酥问软梨。”1995年,甘肃省农科院食品研究所一份鉴定则从科学的角度证实了大庙香水梨的价值:18种氨基酸,24种微量元素,每公斤中维生素含量200毫克以上。大庙香水梨由此博得一个雅号——绿色食品。

然而多少年来,由于香水梨果皮娇嫩,不易大批量贮藏和运输,卖价低廉,除了馈赠亲朋,自己食用外,大都自生自灭,软烂倒掉,销售食用的只占总产量的20%。香水梨并未给贫困的梨乡百姓带来富裕。

1995年,是大庙百姓难以忘怀的一年。这一年,县乡将梨树作为一项产业引导、扶持、开发,大庙的香水梨从此逐渐多了,密了,派上了用场,得到了人们的重视。

市场经济的兴起,使大庙人认识到要想靠香水梨产业兴乡富民,必须在市场与资源间构建一条牢固的产业链条。乡党委、政府为此专门成立了梨树产业化领导小组,把梨树产业纳入系统化、产业化经营轨道。

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核心,品牌效应是关键。1997年,兴隆乡第一家年产3000吨香水梨果汁制品的规模化、现代化龙头企业——甘肃大团圆饮料有限公司在大庙建成投产。年加工量3000吨。每公斤香水梨,建公司前市场价不过0.4元,经过真空杀菌处理,换上精致的真空包装罐,再贴上“大团圆”商标的香果露,市场价竟卖到12元。香果露保持了香水梨的原有特色,充分显示产品的天然营养价值及养生医疗妙用,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好评,产品因味美价廉一直供不应求。而香水梨的收购价也涨至每公斤0.8元。

香果露有了销路,大庙梨乡百姓种植梨树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果园面积由当初的1000来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许多人家都在河边地头、山旁栽植幼树,庄前屋后一片一片全是梨树。说起香水梨,这里的老百姓一个个津津乐道,眉飞色舞,没有不能讲出一两个香水梨故事的,没有不引以为豪的。香水梨作为一项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量也由400万公斤增加到现在的1200万公斤,仅此一项老百姓年收入就可人均增加100至150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庙人如今已吃出些味道来了。

(原载1999年9月15日《白银日报》,1999年9月22日《甘肃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