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山作证:江西省移民扶贫纪实
6747100000039

第39章 移民扶贫的江西模式(2)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普遍性是由不同的特殊性所组成的。江西省移民扶贫工作之所能够走在全国的前列,能够探究和总结出这么多的宝贵经验,也是从全省各地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修水、万安、遂川三县作为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移民扶贫工作试点之后,江西省的移民扶贫工作开始逐步在全省43个县市推广,移民扶贫工程犹如燎原之火,逐步走向全省。在当地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移民扶贫办公室的大力推动下,各地移民扶贫工作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而使江西的移民扶贫工作出现了万箭齐发、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

乐安县的六个绝招

乐安县地处江西省中部抚州市的西南部,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建县史、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为一体的山区县。全县有1.5万多人居住在深山区、库淹区和地质灾害区。至2003年底,全县有2.26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6.08万人口处于低收入状态,还有1万余人居住在生存环境极差的深山区、库区(含地势低洼水淹区),地质灾害频发区,这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

这些需要移民扶贫的村主要分布在金竹、谷岗、招携、敖溪、南村等乡镇,特点是“一少一差一分散”。“一少”,即耕地少、资源乏,尤其水田少,多数耕地属“挂壁土、望天丘”。谷岗乡谷岗村肖加边组126人,仅有22亩水田,人均不足0.2亩。“一差”,即基础设施差,大多数村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电话、不通邮、不通广播电视。“一分散”,即群众居住十分分散。如金竹畲族乡深口村,全村1002人,分居在34个自然村,占地面积46平方公里。居住在库区、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生命常受威胁。谷岗乡速水坑28户136人居住在四面环山、近70度坡度的山脚边,一到雨季村民彻夜难眠,忐忑不安,山洪暴发,山体开裂,严重危及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群众的困难就是命令,群众的困难就是召唤。为此,2004年,乐安县委、县政府决定用3到5年的时间,对这些居住环境恶劣的群众实施整体搬迁。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乐安县扶贫办同志的身上。

乐安县扶贫办只有10个工作人员,人均要完成1500多人的移民搬迁任务,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况且移民扶贫号称扶贫工作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有着无法回避的六难:

一是思想工作难,有的移民普遍存在故土难离、安于现状的想法,对搬迁顾虑重重。二是筹资建房难;三是接受安置难;四是产业结构调整难;五是债务处理难;六是公共设施建设难。

面对这些困难和难题,乐安县扶贫办的同志没有退缩,而是以对扶贫工作的满腔热情,对困难群众深厚的感情,忘我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他们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翻山越岭,汗水浸润了他们的肌肤,也洗涤了他们的灵魂,让他们日益体认到移民扶贫工作的崇高与伟大。

为了协调落实好谷岗乡一个村的移民搬迁工作,县移民扶贫办主任何元民仅这个村就跑了六次,难怪这个乡的书记许良贵、乡长易建文说,何主任对谷岗乡的熟悉程度在某些方面比我们当书记、乡长的都要深。还是这个何元民,2009年五月初,他75岁的老母亲生病打吊针,很希望儿子能在家陪陪,可为了陪同移民扶贫考察组考察,他硬是没有满足老人家的心愿,狠心肠下心走进了深山。身后,是高堂老母充满牵挂与自豪的目光。

移民扶贫不仅是对扶贫人体力的考验,更是对扶贫人智慧的较量。做好这天下第一难的工作,除了体力的付出,更重要的是方法的得当,何元民带领的乐安县扶贫

人深深的明白这人道理。针对六难,他们亮出了六个绝招;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解决思想认识难统一。他们向群众宣传政策,对比算帐,讲明利弊,使移民的思想认识差距得以消失,为搬迁工作赢得了时间。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解决移民搬迁安置难。他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群众自愿,安置形式多样,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从而有效地破解了安置难的问题。

三是多种形式运行,解决建设资金筹集难。他们积极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引导移民户采取政府补一点、自己筹一点,向亲戚朋友借一点“的方法,使得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四是实行阳光操作,解决移民政策难落实。他们将政策宣传到户,帐目公布到点,教室监督到位、补助发放到人,使得政策难落实变成了好落实。

五是强化组织领导,解决职能部门难协调。他们成立了由县长担任组长的移民扶贫领导小组,有力地破解了工作协调难的问题。

六是分类培训引导,解决移民生产难适应。他们采取全方位、保姆式扶贫法,为移民村实现三通,为移民户安排贴息贷款,进行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从而使移民群众有了致富的坚实平台和资金、智力保障。

乐安县的移民扶贫搬迁工作是经得起“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这个标准衡量的。六年顺利搬出1万多人是对乐安县整体搬得出的最完美的诠释。一排排整齐的新房,一张张移民的笑脸则同样完美诠释着乐安县移民扶贫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

金竹畲族乡流舍村,崭新整齐的移民新村,44岁的移民邓梅花,平时不善言语,可面对前去采访的记者,她却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忙不迭的告诉我们,她家原先住在海拔800多米的白石岗,不通电、不通路,在深山里,孤孤单单,“白天听得黄莺叫,晚上只闻水浪涛。”现在搬到平地,生活热闹多了,白天听到汽车声,晚上到处人喧嚣,心情也好多了。旁边的移民告诉我们,搬下来后,生产、生活成本大大降低了,他们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原先从山上挑50公斤谷子到山下来碾,来回要走10多里山路,人工成本等要花去15元钱,现在则只需要4元!

“杉树断头,松木折腰,竹子爆肚,杂木脱衣”这是金竹畲族乡党委书记邓荣祥对2008年初的冰冻雪灾的形象概括。说到这次雪灾,流舍村的移民户一连说了几个幸亏,幸亏我们搬迁

了下来,否则就要被冰雪封在山里,粮食接济不上就得饿死,言语中,充满了对移民扶贫工作的感激。

谷岗乡是一个移民大乡,从2003年至2008年,全乡总计搬迁了339户,1708人。这里的移民亲身讲述与经历让我们对移民扶贫这项民心工程给贫困群众带来的福祉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登仙桥村的欧阳菊生、余桂金夫妇都已年近60,他们含着泪水告诉我们,4公里远的黄莲坑深山区是他们的老家,那儿海拔800多米,山高路陡,与世几近隔绝。1978年,他们不满周岁的儿子拉肚子,因山路难行,不及送往医院,结果脱水而死,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痛。说到现在日子,夫妇俩的脸上则溢满了笑容:记者同志,我们现在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方便多了,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们两个在家种竹荪,大儿子、儿媳妇在上海打工,一年的收入过万,现在盖了三层的楼房,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实、幸福,感谢政府呵!

老人的话如春风扑面,让人心里暖融融的。

在板岭村则流传着一则一个人的搬迁故事。27岁的欧水龙生活在离异家庭,过去他在山上,不要说娶媳妇,连饭都吃不饱。在政府的帮助下,他搬到了平地,不但建起了新房,娶上了媳妇,离去多年的母亲也回到了儿子的家中,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自2003年以来,乐安县为了使移民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先后举办了蘑菇、烤烟、大棚蔬菜等各类实用培训班23期,培训移民5000多人次,每个移民户家庭都有一个以上的人参加了培训,掌握了一门以上的致富技术。此外,还先后组织了568名移民到外地职业学校或企业进行订单式培训并且全部实现就业,2007年,移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220多元,比搬迁前增加了650元,增幅达51.3%.。

永丰县的变废为宝

永丰县地处吉泰盆地东沿,山地面积304万亩,是个“七分半山二分半田,一分水面、道路和庄园”的丘陵山区县。全县有林地面积达25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53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3%,是江西省速生丰产林基地和全国百佳林业县之一。正是因为山多林多,永丰县还有许多农民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

从2008年开始,永丰县将地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400多名群众纳入了移民扶贫工程。为了将这项“民生工程”做好,永丰县在认真学习借鉴兄弟县市宝贵经验的同时,积极创新移民举措,他们采取“变废为宝”办法,既改善了深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既让久居深山的贫困户搬得出,又让他们稳得住、富得起。

石马镇东湖村金山自然村是2008年移民搬迁的一个居住点,共有14户67人,距镇政府约10公里,离最近的常年通公路距离约6公里,是一个典型的深山贫困村。多少年来,当地群众一直过着“肩挑背驼”的艰难生活。这次移民搬迁的政策让他们看到了生活的曙光,群众积极性非常高,不少群众自觉地参与到集中安置点选址、统一规划等实际工作中来。通过全村人的讨论,他们的“新家”设在了原敬老院内,这里地势平坦、交通方便。然而,面对这么好的“新家”,却也有人明确表示不搬。为什么呢?

“我们搬不起!”这个村的吴宝圣比划着“说”。

原来,吴宝圣夫妻二人均是聋哑人,而且都有重病在身,日子本来就过得紧巴巴的,家里并没有什么余钱。这次搬迁,除了政府的建房补助外,他们至少还得垫上5、6千元钱,方可建好一层楼房,这对平时生活就极其艰难、没有任何积蓄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难上加难。

“搬走了,蔬菜都要买了。”这个村的吴小平也在担心。不少村民反映,这次搬迁的集中安置点哪里都好,就是没有规划出适当菜地,让他们有了“搬来后,种田的要自己买蔬菜吃”的顾虑,所以迟迟不肯下决心打房屋的基脚。

在充分了解这些细节之后,2008年4月25日,永丰县扶贫办领导组织石马镇书记等班子成员和村组干部在金山进行了现场办公。根据移民户存在的思想顾虑,当场拍板决定:第一、免收移民户土地办证费和土地购置款,让移民户无负担建房;第二、协助移民户去信用社贷款,让移民户不担心欠缺资金;第三、划出6亩多土地用于移民户耕种蔬菜,让他们再无买菜吃的优虑;第四、从县配套移民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向移民特困户倾斜,决不把特困户留在山里!用具体行动帮助他们搬出深山,下山建房。

几条措施一出台,金山自然村14户村民的担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村民们开始积极地响应移民搬迁工作。到2010年底为止,金山村民纷纷下山建房,全县共有6

户特困户申请了特困建房补助,正在选址备材,力争2011年10月前完成第一层楼房的建筑工程。

对移民户的细微关怀,对特困户的特殊关爱,再一次让贫困群众感受到了党移民政策的温暖。现在,特困户吴瑞昌逢人就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扶助,要不然想搬出深山,我只能等下辈子了!”

为了让生活在恶劣自然条件中的农民能够尽快搬迁出来,永丰县不但对特困户进行特殊的照顾,而且千方百计地为他们想办法,尽量减少移民的搬迁压力和负担,让他们真正“搬得出”!

对上固乡周朝关来说,2009年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年头。因为再过几个月就能从离村20多里的罗东坑自然村搬到镇上住了。这在以前,简直就是一种奢望。由于居住在深山窝,每次上山下山都需要3、4个小时,任何所需生活用品只能靠肩扛身背运上山。几十年来,老汉一家都过着这样的苦日子。周老汉也曾想在山下盖一栋新房子,可算算至少需要5、6万元,实在承担不起,刚刚冒出的一点念头,只好打消了。前几年儿子上山砍松树被压断腰,儿媳患精神病,一家的重担全压在年老体弱的周老汉身上之后,下山建房这事他就再也没有想起过了。这次移民搬迁,他是举双手赞成,但却缄口不提,一分钱憋死英雄汉,他能怎么样呢?

如何帮周老汉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县扶贫办领导和乡、村干部花了不少心思。在一次次的下乡调查中,他们发现:此次罗东坑移民户的安置点在上固乡所在地上固村,这几年上固乡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圩镇繁荣,很多居民都沿着圩镇建起了新房,而原来的房子大多空闲着,没人居住和照看,旧的村委会也一直闲在那里。

经济条件不足的山上贫困户和资产闲置的村里“空房子”同时存在,让永丰县的移民扶贫干部们灵光一闪:何不帮助移民群众与安置点的

“空房”户主牵线搭桥,在完全尊重移民的意愿、双方都满意的前提下,自愿对接,真正把农村沉积的空闲房屋资源盘活起来?这样既为帮助移民贫困户减轻经济负担,又节约了搬迁成本,节约了土地,还节约了不少人力物力。

很快,他们就为周朝关一家联系了几家“空房”户,让他们自由协商。最后,周老汉一家决定搬进原村委会里住,因为村里只象征性的收取点费用,还免费维修好房子,通好水、电。现在,老周充满期待地说:“能搬下来,走路、吃水、用电都方便了,以后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好啦。”这样变闲为宝,取得了“负负得正”的良好效果,实现了“双赢”。

与上固乡罗东坑村不一样的是,君埠乡北寨村村民听到移民搬迁的消息后,每一个人都感到非常高兴和振奋。因为北寨村干部群众多年来就有这个愿望,千百年来饱受深山地区灾害的困扰,能够一搬而光,村民怎么会不高兴呢。

北寨村座落在君埠乡以南5公里处的深山区,全村有19个自然村,256户1250人,人均耕地不到1亩。由于地处深山边远山区,交通、通讯、就医、上学、用水等极为不便,这些年生态环境恢复较好,又受野兽危害。而且因为山高水冷,粮食只能种一季,产量极低,种粮不够吃,

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900元,吃低保45人,是一个典型的深山贫困村,2006年被列入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村。

说起2009年的移民扶贫,北寨村村民巫国昌告诉我们,其实,在刚开始宣传这个政策的时候,很多村民还不相信,尤其不相信搬迁做房国家会扶持和补助。那个时候,他们对乡村干部做宣传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相信,认为是骗人。后来,乡村干部多次利用晚上时间挨家串户反复宣传,使移民户思想发生转变,从消极观望到积极参与,最后是迫切要求移民。群众观念转变后,县移民办和君埠乡政府的干部走村串户搞好摸底调查,认真核实移民搬迁户,核实到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