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大山作证:江西省移民扶贫纪实
6747100000018

第18章 艰难的进程(2)

后来,有记者把徐禄水一家主动调出自家果园分给移民户的事迹写成文章发表在报上,文章的标题是这样的:

调田:一分土地一份爱!

简明扼要的文章标题,却揭示了貌似刻板的移民搬迁工作中蕴含的浓烈情感。移民就如一株果树,倘若没有泥土让他们扎根,怎样灌溉也无济于事,所以调田便成了移民搬迁中一项十分关键的举措。接受移民,让迁入地的村民从现有的土地格局中挤出一定面积的宅基地给移民,这已经够难了,然后又要拨出农田给他们,这的确是项让迁入地村支部倍感棘手的挠头事儿。如何做工作呢?安置点的乡、村干部为此煞费苦心。长仑村的村支书徐禄水带头献出了自己家的11亩果园,黄港镇月山村的村支书徐先华也同样如此,他把自家2亩一等田献了出来,为的是安置好新来的移民,推动全村调田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实,月山村人均土地面积并不充裕,从水田面积来说,人均不到1亩田。起初,在统计各家各户调田数字时,大家都不怎么情愿,有的村民说;“这田虽然是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分给我家承包的,可是,中央已经规定了,30年、50年不变的,凭什么政策说变就变了?”

徐先华说:“不是政策变了,政策是一贯的,只是,我们村里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嘛。村里新来了移民,他们以后就是我们村庄上的人,是我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里乡亲,我们能看着他们一无所有、生存无计吗?”

村民说:“书记吔,你别光说大道理,这点土地,划走一分少一分。以后我们自己要是遇到困难,谁来帮助我们?”

徐先华说:“我们的困难,一直有人帮助,你们难道不记得了?当年我们村里修路,是谁帮助上省里争取的资金?村里农网改造的时候,我们也获得了上级很大的支持。最近,国土部门又要在我们村附近进行土地整理和修复的试点,县里已经说了,如果有新的土地整理出来,会按照我们调出的土地面积适当给予补偿。而且乡里已经答应了,在农业开发的项目方面,会考虑我们村里的实际,适当进行倾斜,这叫以项目换土地。土地固然重要,可是,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的转变,生产条件的改善,对于增加收入、保障生活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徐先华说罢当众表态,将自己的2亩上等田调出去。刚才还争吵不休,甚至愤愤不平的村民们不再吭声了,他们不相信地看着徐先华,有人还多嘴地问了句是不是真的,徐先华斩钉截铁地说:这田我肯定调出去!

村民们互相瞅了瞅,突然间意识到自己和徐先华之间的差距,顿时,牢骚变作了佩服,书记都舍得,大家还有什么话说?很快的,月山村的调田工作就顺利完成了。

在可耕地面积十分紧张、难以调整的情况下,也有例外的机缘可以抓住。只要工作细,不怕没余地。这是修水县基层干部们的体会。在调田过程中,他们发现,不管哪个村,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盘活土地资源,提高土地承载能力。一是从农村的集体土地中调剂。这部分土地哪里来的呢?

原来,在包产到户之前,许多地方的农村土地都存在实际耕地面积大于在册面积的现象。土地承包的时候,是按照土地在册面积来分配的,多出的土地便由集体经营,这部分土地此时正好可以用来安置移民。二是农村新出现的“四户”现象,使得部分土地或闲置,或抛荒。这“四户”分别是:死亡绝户、外迁户、土地闲置户、农转非户,其中又以因各种原因“闲置户”(主要是外出打工无力耕种)为主要成分。如果能够将这部分土地重新整合加以利用,对于移民安置来说,可以解决很大问题。修水县四都镇四都村恰好外出打工人员不少,打工者有的身份已经转换,有的已经在外安家,除了春节,基本不再返乡。村委会统计了一下,这种人家的土地有好几十亩,安置个1、200人没有问题。四都村总共计划建四个安置小区,移民人数过千,能解决个1、200人的有土安置,也算一笔不小的成果。

可是,尽管这些土地已经弃置耕种,但毕竟是有主的,要把它们拿出来重新调整,不能不经过户主。

四都村的村民外出打工,以江浙和广东为主。支部书记余光平预先和能够调整土地的外出务工人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要他们支持移民安置工作,并把县里的政策在电话里向他们做了宣传。平时,这些外出人员或父老高堂在村,或妻子儿女留守,样样事情都得到村里关照,他们感念及此,对于书记在电话里的请求,纷纷允诺;支持村里的工作,也有全家一起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甚至落户的,这些人在书记的说服下,也表态愿意放弃对家乡土地的经营权。可是,口头的允诺不能作为今后的法律依据,必须要获得这些村民的亲笔签名和土地经营权转让的文件才能有效。这事儿说来简单做起来繁琐,因为打工的人遍布全国各地,仅完成这项工作便需大量的人力。余光平和村里干部们商量后觉得:这些务工人员在外谋生不容易,要他们为了土地调整的事情专门回来签字,既不现实,时间也不允许。唯一的办法只有我们这些干部挤出时间去他们集中打工的地方走一趟,一方面慰问慰问这些村民,另一方面带上相关文件,请他们签上个字,我们村的土地调整工作就可以正式启动了。

说行动,就行动。余光平带着村委会一班人乘坐火车,先奔赴打工人数多的浙江和广东,与外出务工人员一个一个见面,再一次耐心细致地讲清楚有关政策。这些务工者早已知道,土地调整并不是过去搞的“一平二调”,县里有合情合理的相关补偿。对于有些家庭,还给予了其他方面的照顾。他们对于村干部的亲自前来,几乎众口一词地表示感谢,也表达了自己的诚信和诚意。对于在其他地方的零散打工者,余光平和村干部也采取相应的办法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当风尘仆仆的余光平一行人舟车劳顿、千里奔波返回四都村的时候,他们挎包里的每一份文件都有了外出务工人员沉甸甸的承诺。镇领导被他们细致、扎实的工作作风所感动,多次在相关的会上表扬他们的工作做得细、做得好,余光平不好意思了,他说:“这份功劳不应归于我们几个村干部,而是要归功于我们的村民。他们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通过走南闯北,开阔眼界,心胸与过去的农民不同了。他们说家乡建设好了是他们的荣耀,家乡消灭了贫困,也是他们这些外出打工者的梦想。调整土地,安置移民,他们出不了力,在土地调整方案上签上自己的名字,也算他们献给家乡的一片情谊!”

刘东海和他捐助的96万元

瑞金市扶贫办主任曾芳来是个憨实的客家汉子。平时话语不多,可一旦说起移民搬迁扶贫工作,他黝黑的脸上就露出由衷的笑容。与其他扶贫重点县比,瑞金市的移民搬迁虽然稍晚了一些,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一直把这项工作当成民生工作来推进,所以瑞金市的移民整体搬迁工作在全赣南也是有位置的。2010年赣州市的扶贫工作现场会也因此选在了瑞金召开。

在曾芳来主任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力量对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壬田镇小屋场村是个离城镇25公里远、不通公路、只有简易机耕道的村庄,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落后。生于斯长于斯的刘东海,是一个积极肯干、勤于思考的后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开始外出务工,有了部分积蓄后在北京搞服装和家具加工。尽管是小本经营,他却童叟无欺,特别讲诚信,所以商誉很好,接的单越来越多,事业就这样慢慢兴旺发达了,成了名闻瑞金的商业大户。当听说老家瑞金市启动了移民搬迁工程后,他非常高兴,立即致电详细了解相关政策。那段时间,比他还高兴的是老家的乡里乡亲,他们隔三差五地给他打电话,向他报告党的这一富民政策。可是,过不了多久,电话渐渐的少了,偶尔有乡亲来电,语调中也少了前些日子的喜悦和激情。原来小屋场村的居民绝大部分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收入微薄,虽说市里给每个移民配套支持了3000元资金,可要搬迁,没个10万8万的怎么能另建新家呢?10个手指都不是一样的长短,小场屋村40多户人家家底也不一样呵!要等这40多户人家都有实力了再整体搬迁,那要等到猴年马月啊?

电话里,乡邻的声音时断时续,听上去有些缥缈。刘东海知道,那是因为说话的人心中少了一份底气。想到老家崎岖难行的山路,想到那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刘东海再也坐不住了,立即启程回到了瑞金。他找到相关部门,表示愿意帮助老家的村庄实行整体搬迁。移民所需的土地、基础设施、地上一层的房屋都由他出资建设,二层以上的则让群众自己负责或者政府代建。

2010年7月,当笔者随同省移民扶贫办副主任饶振华和勒系永处长来到瑞金采访时,曾芳来主任和当地的移民干部多次向我提起刘东海,还把我带到了刘东海捐建的移民安置点。安置点的小区规划整齐、房舍俨然有序,绝大部分居民建起了二层甚至三层、四层的楼房。居民们见到我们这帮客人也没了山民特有的拘谨,反而主动上前介绍他们在安置点的生活。一位老婆婆咧开缺了牙的嘴巴,笑嘻嘻地道:

女同志,党的政策好啊,让我们从山里搬到了这里。东海这后生更好,比崽还要好。崽都不舍得给爷娘建这么好的屋,他肯,真是个好人。我每天烧香拜佛,求老天爷保佑他长命百岁、身体健康、多发大财。他这人不小气,发了财会想着我们大家!

老婆婆的话更加勾起了我对刘东海的好奇,很想采访采访他。可惜他一直在外地做生意,不在瑞金,所以他的事迹多由曾芳来主任介绍,这对我来说多少有些遗憾。不过,有了老婆婆的这番话,刘东海在我脑海里的形象生动、鲜活起来。曾芳来主任的思绪显然还在刘东海身上,当我接着他刚才的话头,问他们当时听完刘东海的话之后有何感想时,曾芳来的脸上绽放出欣慰的光芒,声音也高了起来:

当时我们一听真高兴啊!心想还有这样的好人?说老实话,移民扶贫是项浩大、持久的事业,光靠政府的力量肯定不够,如果加上社会力量的支持,那效果就不一样了。小场屋村的一次性整体搬迁,光宅基地就要14亩左右。如果是商业用地,每亩最少要3万多元,正常的报建费用也要2万多元1亩。后来刘东海选中的是工业用地,现在变更为住宅用地,政府给他减免了相关的变更费用,每亩土地的成本只有2万元左右,减轻了很大的资金压力。你看,这40多户的住房都是按统一的设计建设的,每户的第一层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00多平方米。包括地面硬化、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是刘东海投资的,花了将近100万元。刘东海发了财不错,可瑞金还有人比他更有钱,有他这种善心和觉悟的人真还不多。我们希望今后的移民扶贫搬迁要跟新的农村建设、跟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起来。我也希望像刘东海这样的老板越来越多,社会力量参与得越多,我们政府移民扶贫的效果迭加效果就会越好。

离开现金之后,刘东海的名字仍旧时常在我耳边翻滚。虽然至今未曾和他谋面,但我想他应该有一双澄澈的眼睛和一颗柔软的心,否则也不会有这样的善举了。我希望,在今后的采访中,还能够多听到类似的人和事。也不知这算不算一份祈盼?

祠堂的风景

祠堂,是中国乡村里一道庄重的风景。中国的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人聚族而居的宗法制传统。一个族群,有着一个共同的谱系,通过这个谱系,可以追溯到族人共同的祖先。为了不忘先祖的恩德并维系族群的凝聚力,族人们需要一个共同祭祀先祖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