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容斋随笔)
6743300000023

第23章 诸葛公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惟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馀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锺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随笔》卷八)

司马懿:字仲达,温县(今河南孟县东北)人。曹氏父子重臣。曹丕时为大将军。曹芳时与丞相曹爽同辅政,后杀爽,自为丞相,独揽国政大权。

锺会:锺繇之子,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与邓艾伐蜀,因功官至司徒,封县侯。后谋与蜀将姜维据蜀,被杀。

汉川:指汉中平原地区。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随刘备入蜀,为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勇猛过人,好用阴谋奇计。诸葛亮死后,长史杨仪按亮方略退军,魏延怒而叛,杨仪派马岱杀他。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东南。

秦岭:自甘肃天水至河南三门峡一段山脉。

长安:今陕西西安北。

咸阳:今属陕西。

翳(yì)行窃步:暗中出兵偷袭。

“霸气”句:见杜甫《谒先主庙》诗。

“点评”

诸葛亮从建安十二年(207)受刘备三请走出隆中,到建兴十二年(234)于五丈原军营辞世的二十七年间,一直活跃在天下动乱的政治舞台上。身居高位,廉洁清正,任人惟贤,不循私情,奉公守法,持法严明,神机妙算,科事如神,是历来人们对他的称颂,所以他才能得到君主的信任、士大夫的景仰、人民的服从、敌人的敬畏。

是什么原因能使诸葛亮有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呢?陈寿在《三国志》本传中对他的评价是最好的回答。陈寿说作为相国,他“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这些话是一个严肃的史家从夏、商、周三代以下名臣之中,经过比较之后发出的叹服和赞颂。

诸葛亮死后依然令人敬畏,他埋葬在陕西汉中勉县西南的定军山下,曹魏敌军到此都不敢靠近坟墓,这时已不可能是他智谋力量的威慑在起作用了。洪迈就此提出了与史家不同的看法,即针对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而败失街亭事,陈寿说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三国志·蜀书》本传),又说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进诸葛亮集表》),而洪迈则认为这正是诸葛亮“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他即便对敌作战,亦胸怀坦荡,绝不用偷袭去谋取咸阳,至于失街亭,那是上天不保佑汉室,不是人力可扭转的败局。洪迈对他充满了深长的敬仰之情!在此引出杜甫诗句,更加重了对蜀汉运道已终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