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爱因斯坦的故事
6741600000014

第14章 阴霾笼罩家庭

爱因斯坦把手稿交给校刊主编,刚回到教研室,校长急匆匆赶来,亲手交给爱因斯坦一个公函。

“您是第一个,爱因斯坦教授,您是我们学校的第一个!”校长有点兴奋,说话也喘着气,“各位教授,向爱因斯坦院士祝贺吧,德国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上帝啊!”

对学者来说,这是个至高无上的荣誉。许多人围着爱因斯坦祝贺,人们来了一拔又一拨。爱因斯坦双手扯着衣领说:“各位各位,对不起,昨天晚上,为了广义相对论,我和格罗斯曼一个通宵没睡。各位各位,请让一下……”

“爱因斯坦院士,因为邮路问题,公函来迟了。”校长赶紧拦住他说,“明天就要举行授衔典礼,时间来不及了,您坐我的车去吧。”

1913年12月7日,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教授在柏林接受了德国普鲁士皇家科学院院士称号。这年他34岁,是德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

授衔仪式是在金碧辉煌的皇宫大厅里举行的,除了院士学者们,还有许多皇亲国戚莅临。唯一身着黑色皮外套,不系领带,不穿袜子而且留长发的人,就是爱因斯坦院士,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当套上了绣着金色花边宽袍大袖的院士服时,爱因斯坦甚至显得有些滑稽。

不知哪位皇族成员出的主意,科学院院长和柏林市市长一起请爱因斯坦院士发言,这是临时增加的仪式。在这样权贵显要聚集的场合,要说一番没准备过的讲话,是很让人担心的。

爱因斯坦沉吟了一会儿,居然大步走到讲台上,在掌声中要了一块黑板。就像在学校里上课一样,他把他和格罗斯曼刚刚完成的论文稿,一字不漏地解说了一遍,包括黑板上那些复杂神奇的公式。

会场上的人都很兴奋,并不是大家都听懂了,而是爱因斯坦手拿教鞭的风采和流利且变幻莫测的解说让人们觉得好像是在看魔术高手的表演。

在德国的土地上,科学院首脑、柏林大学校长,包括普朗克和伦斯特教授,就爱因斯坦工作的问题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

爱因斯坦在他们的陪同下参观了整个皇家科学院,他为这里齐全豪华的设施而惊叹。他也会见了许多世界一流的教授和学者,用他的话说,“全都是最优秀的同行”。对于德国方面开出的极其丰厚的所长待遇,爱因斯坦笑了笑说:“我需要什么?一张床、一张书桌、几片面包和一杯牛奶。”

为了工作,爱因斯坦决定听从朋友们的劝说,从苏黎世迁居柏林。回到瑞士后,他把这个打算告诉了妻子米列娃。没想到米列娃的反应很强烈。她说:“阿尔伯特,我已经把苏黎世当成第二故乡,我和孩子哪儿也不去。”米列娃说,“等你和柏林方面的合同一到期,你就回来。”

“不!不行,”爱因斯坦说,“我们,包括你和孩子,都要迁居柏林,我要在那里静下心来搞研究。”

“你,你这么大的事,事先也不同我们商量?”米列娃火了,“阿尔伯特,虽然你已经是个国际性的人物了,但是你的家还是在这里!在苏黎世!在我和你的孩子们身边!你应该清楚!”

“柏林是个大都市,而且我的故国是德国!尽管我并不喜欢德国的当权者,不喜欢现行的政策,但是我从小是在那片国土上生活的。”爱因斯坦耐心地劝说道,“米列娃,我们去吧!”

“阿尔伯特,贫困清淡的日子,我们都一起走过来了,尽管你我并不和谐。”米列娃神色黯然地说,“可是现在日子好过了,我们的矛盾反而多了,你没感觉到吗?这都是因为你总是不安分!总是要标新立异!而且从不把这个家放在心上!”

“我觉得穷日子、富日子过得没什么两样,”爱因斯坦搔搔脑袋说,“标新立异有什么不好?标新立异就是相对运动,就是发展。只有运动了,发展了,生命的存在才有价值,才有意义……”

“我受够了!阿尔伯特,我们分开过吧!”米列娃激愤地说,“我和汉斯、爱德华会生活得很好的。”

“乱了乱了,米列娃!”爱因斯坦脱口而出,“你大概已经是女权主义者了吧?”

爱因斯坦突然说不下去了,因为他不知说什么好了。1914年4月6日,爱因斯坦孤零零一个人抵达德国柏林。走出火车站,爱因斯坦留意观察着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一奈纵贯市区的大道,道旁种着整齐的菩提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菩提大道。它的西头,是著名的布兰登堡,东头,就是上次接受院士荣誉的德国皇宫,雄心勃勃的威廉二世皇帝的居住地。

这是个缺少厚重文化积淀的城市。爱因斯坦在心里梳理着自己对柏林的印象。除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外,它没有中世纪的城堡,没有悠久历史的青石砌就的街道,更别说那让人怀念的古迹了。

爱因斯坦很快投入了工作,熟悉了皇家科学院和物理研究所的一切。现在他的忙碌,还含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可以暂时摆脱来自家庭的烦恼。

空闲的时候,爱因斯坦不愿一个人待在位于哈勃兰特街5号宽敞的公寓里,他太寂寞了。所以他经常一个人沿着很有特色的菩提大道散步,并且在路边咖啡吧喝上一杯。

尽管他在这里有很多朋友、同事和老同学,任何人都欢迎他去做客。但是,他最爱去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亲戚家里。

因为小时候常在一起玩耍的意大利表妹伊丽莎居住在那里。伊丽莎已经是个贵妇人了。她身材高挑,头发时尚地向后梳,露出饱满光洁的额头。当她美丽的蓝眼睛扑闪着,顾盼自若之间,整个客厅就会辉煌起来。她有两个女儿,因为丈夫亡故,她就回到了娘家。

每次和伊丽莎在一起,爱因斯坦的心境就特别舒畅,他索性把小提琴也带到这里来。当他演奏起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时候,伊丽莎就一只手托着脸颊,专心地谛听着。

“旋律并不激昂,可是充满了对生命美好的渴望,阿尔伯特,是吗?”

“是的,伊丽莎。”爱因斯坦说,“这是大师贝多芬失聪后的作品。”

“他是音乐圣者。阿尔伯特,你也是圣者,科学圣者。”

皇家科学院和柏林大学的学术研究是自由开放式的,这种环境很能激发出灵感。

例行的是每个礼拜都有一天让各学科联席研究讨论学术。本来这是学科交叉互助的好机会,可是这些权威学者们都很有城府,从来不争论,即便对其他学科有异议,也不会指出来,更不用说会去讨教什么。但是有时候聊一个行政性的话题,比如说课题津贴提高到多少才是合理的问题,这些大学者们居然会正襟危坐、引经据典地讨论上一天。

爱因斯坦和大家都不一样。他不仅会认真地和别人争论学术上的问题,也会很虚心地向别人求教。每次开会只要有他在,场面马上就会热闹起来。

当时科学院的莱登堡教授就说过,在柏林的科学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爱因斯坦一个人;另一类是其他所有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