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杜甫的故事
6741200000001

第1章 家世与出身

公元712年(唐玄宗先天元年)正月的一天,一声嘹亮的啼哭打破了河南巩县瑶湾村的宁静,一个孩童呱呱坠地。这个孩童,就是被后世尊称为“诗圣”的伟大诗人——杜甫。

也就是这一声啼哭,打破了中国古代诗坛的沉寂。他像一颗亮丽的新星,徐徐升起在中国诗坛的天空。他生在冰雪洁净的季节里,但他的一生却没有像冰雪一样简单纯净,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辛酸。

杜甫出身于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封建官僚家庭,这样的家庭有许多田产但不必纳租税,有丁男也不必服兵役,手有许多封建特权。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二十代世孙,杜预本来是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杜甫后来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所以常自称“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到了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这一代,因为来巩县做县令,所以举家迁到了此地。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做过膳部员外郎;他的父亲杜闲曾任兖州(今山东)司马,奉天(陕西乾县)县令。

到了杜甫降生后,他家庭的声势虽已不如往日荣耀,但家境仍很富裕。每逢过节聚会,仍然被乡党赞羡,一旦有婚丧,远近的亲友都走来观礼。

在当时,家族观念支配人们的一切行动,如果有人为了家人的不幸或屈死,能不惜任何代价来报仇雪恨,便被当时的人称颂为崇高的德行。杜甫的祖上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像杜甫的叔父、杜审言的次子杜并就是这样的人。

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杜审言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与同僚不和,司马周季重受了司户郭若诵的盖惑,诬陷杜审言,把他关在了牢狱里。

杜并年仅16岁,看见父亲遭受这样的冤屈,他饭菜都吃不下去,形容憔悴,却尽量压抑着内心的愤恨,伺机报仇。

一天,周季重在府中宴会,杜并乘人不备,用短刃猛刺季重,季重受了重伤,杜并也当场被官兵砍死。季重受伤不治,临死时,忏悔着说:“我不知道杜审言竟有这样的孝子,是贼子郭若讷挑拨事非,把我害到这种地步啊!”

杜审言因此得救,回到了洛阳。洛阳的亲友听了这个故事,都深受感动,说杜并是孝童,有人给他做墓志,有人作了祭文。后来杜甫也以他是孝童的侄子为荣。

至于杜甫母亲那边的祖上,也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十子李慎被封为纪王,任襄州刺史,是一个较为开明的贵族,与越王李贞齐名,当时人们把这两个兄弟合称“纪越”。

武后执政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极大的摩擦和矛盾。高祖李渊和太宗的子孙都遭到武后的杀戮。

越王李贞便起兵讨伐武后,但是失败了,李慎也被牵连下狱,改姓虺(hui)氏,配流岭外,走在中途便死去了。

李慎的次子义阳王李综也被拘入河南狱。他的一个女儿天天穿着草鞋布衣,面容憔悴,徒步出入狱中,送衣送饭,在洛阳的街上往来,使许多人受到感动,人们说她是“勤孝”。后来李综和两个弟弟配流桂林,都被酷吏杀害。

李琮的儿子行远、行芳也配流甾(zai)州(今四川西昌),用刑时,行远已经成人,应该被杀,行芳还在童年,本应得免一死,但是行芳抱着行远啼哭不放,请求替他哥哥去死,最后两个人同归于尽。西南一带的人伤悼行芳,说他是“死悌(ti)”。“勤孝”,“死悌”,这些悲惨的故事,都荟萃在李综的子女身上。他的女儿就是杜甫的外祖母,行远、行芳是杜甫母亲的舅父。

杜闲可以说是老年得子,杜甫出生的时候他已经步入中年了。杜甫的母亲在杜甫降生后的几年内便死去了,杜甫的弟弟妹妹,跟他都是同父异母,都是他的继母卢氏生的。

出生在这样一个复杂家庭里的杜甫还算幸运,在他幼年时,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寄养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二姑母的家里。他的姑母是一个事事都舍己为人、不懂得为自己考虑的贤惠女子。

在那时,流行病非常严重,人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治疗,所以每一次流行病爆发都会有大批的人死去。

有一次,幼小的杜甫也被传染上了流行病,这个时候他正被寄养在姑母家,姑母的儿子也被传染了,姑母心急如焚,她每天亲自出门去打听治疗的偏方,不辞劳苦地去远远的山里寻找草药,希望能治好这两个可怜的孩子。最后她终于打听到了一种草药可以治疗这种传染病,她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满山里转,寻找这种草药。“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天的时候她终于找到了一棵,只有一棵,再找吧,两个孩子在家不知还能支撑多久,不找吧,这只够一个孩子吃的呀!

这时候,她的耳边仿佛听见了孩子的呻吟:“妈妈,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回家,这个朴实的女子下定了决心,转身朝家中奔去。

端着煎好的药,姑母迟疑了半天,她的眼中含满了泪水一一上天只给她一次选择的机会,喝了药的孩子,很快就会起死回生,不喝药的,也等不及她再找药回来。

给谁呢?她的心中矛盾极了,虽然她一直为人无私,可现在面对的毕竟是自己亲骨肉的一条命啊。最后她眼睛一闭,把药喂给了小杜甫。

几天后,昏睡了十几天的小杜甫醒来了,但他再也没有看到陪自己日夜玩耍的小表兄——他因为没有等到母亲再次找来草药,永远地去了。

此事是杜甫稍大以后从仆人口中听到的,对他的触动很深。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姑母逝世,他以无限悲痛和崇敬的心情撰写墓志,称其为“有唐义姑”,“义姑”,是春秋时鲁君对一妇人的赞称。据《列女传》载,齐军来攻鲁国,逼近郊外,见一妇人抱子携侄而行。妇人见形势危急,子侄不能两全,便舍弃儿子,抱起侄子逃难。齐军问其故,答曰:“弃子而行义。”齐军感慨道:“鲁郊妇人犹能持节,何况朝廷!”遂罢兵。此事与杜甫二姑所为十分相像,故以“义姑”称之。杜甫后来的同情弱小,怜悯民瘼(mo 疾难、疾苦)的思想形成,与姑母的身教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