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司马迁的故事
6740900000013

第13章 走访韩信故里

离开会稽山后,司马迁渡钱塘江北上,到了太湖附近的始苏山。站在姑苏山上放眼望去,太湖波光粼粼,粼粼的波纹伸得很远、很远,湖中的岛屿星星一般点缀在湖面上,又似水中冒出的精灵,在湖面上戏耍。

姑苏山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更吸引司马迁的,是这一带的湖泊。这一带湖泊众多,而且都连成了片,这一壮丽的景观让司马迁赞叹不已。当然,无论怎样迷人的景色,怎样舒适的环境,都丝毫影响不了他搜集史料的严谨态度。姑苏山下曾经是吴国的都城。有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就曾住在那里。春申君黄歇的故城和宫室仍在,历经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它依旧那么雄伟,依旧透露出一种豪门贵族的华丽之气。

司马迁到了春申君的故城宫室,将它们仔仔细细地看了个够,似乎要从这些建筑、这些旧物中,找寻春申君的影子。所谓“物在人亡”,睹物思人,司马迁也不禁感慨万千了。人的一生多么短暂啊,轰轰烈烈的一生、庸庸无为的一生,最终都要化成一捧黄土,回归自然。但是人死后又是多么的不一样啊,历史掩埋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更多的人像那小草一样,默默地生、默默地亡,来去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就像一阵风,一阵轻轻的风,连小草也摇晃不起来。

此后,司马迁北上渡过长江,经高邮湖,到了楚汉相争的英雄人物韩信的故乡淮阴(今江苏淮阴县南)。这儿也是韩信封侯之地。

司马迁早就知道,韩信是个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可是他对韩信早年的事迹,却了解不多。到淮阴后,他四处探察有关韩信生前的种种事迹。当时和楚汉相争的年代相距不过七十余年,因此他的收获很多。他从当地父老乡亲的讲述中,得知七八十年以前韩信在他故乡的一些故事。还找到了韩信母亲的坟地。

站在韩信母亲的坟前,司马迁感慨万千。他想,韩信在那么穷困潦倒的环境下,竟然有王侯的志向。自己呢?一切条件都比韩信好,是不是应该也有韩信的志向呢?韩信的一切,再一次浮现眼前:

母亲死后,韩信四处去投靠别人,赖在别人家里混吃混喝。时间长了,别人都讨厌他,不再理他。

有一次,一个在河边洗丝麻的老妈妈见他饿得可怜,就带些吃的给他。韩信感激地对老妈妈说:“以后我有出息了。一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

老妈妈只是可怜他,压根就没指望他报答,就生气地回答说:“算了吧,你连自己都养不活,还说什么报答的话!唉,你也算是个男子汉!”

淮阴城内有个屠狗的青年,一次在大街上把韩信截住了,不怀好意地挑衅说:“瞧你长这么高大的个子,还假模假样带着剑!你其实是个窝囊废……”

围观的恶少们也跟着起哄:“有本事拔出你的剑来,把他杀了。”

那个屠狗的青年说:“你要是不敢杀我,就从大爷的裤裆下爬过去!”说着,还敞开衣襟露出结实的胸脯向韩信示威。“怕了吧?你要是不敢杀我,我就一刀把你宰了!”说完。拔起插在腰间的杀猪刀,朝韩信比比画画。

韩信看了看这群人,默然无语地从那个人的胯下钻了过去;耳边顿时爆发出一阵刺耳的笑声。这件事就是“胯下之辱”这个成语的来历。从此以后,全淮阴的人只要提到韩信,都笑他是个懦弱的胆小鬼。但韩信心中明白,小不忍则乱大谋。

几年之后,天下大乱,韩信投靠到项羽的部队,但是始终不受项羽重用。

秦朝灭亡后,韩信跑到刘邦的部队里,依旧默默无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刘邦的军师萧何讲了一席话。谈论之中,萧何发现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便在刘邦面前一再推荐他:“韩信这个人,全国再也没有一个人比得上他!”

刘邦听了,不当一回事,只是懒懒地说:“他再了不起,也不过是个管仓库的料,哪有你说得这么厉害!”

当时,由于项羽的大军实在威猛凌厉,刘邦只得表面上服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要他到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南部、汉江上游)去驻防,刘邦乖乖地带领着人马长途跋涉到南郑。他的部队都是淮水一带的人,很多官兵因为想念家乡,逃的逃,溜的溜,弄得军心涣散。

韩信眼看刘邦成不了大器,就跟着人家逃走了。萧何得到韩信逃走的消息,天大的事也丢下不管了,连夜骑马去追韩信。追到半夜,月亮升得高高的了,萧何终于追上了韩信。萧何硬拉着韩信,拍胸脯保证给他高官厚禄,把韩信拖回南郑。

萧何跑出去追韩信,刘邦误以为他和其他的官兵一样逃跑了,非常生气。萧何回来后,刘邦既高兴又生气,大骂:“你怎么可以开溜呢?你一走,我就像是失去了左右手,一点办法也没有!”

“我怎么会逃走呢?我是去追韩信哪!”

“一个韩信,小小的治粟部尉,值得你去追回来吗?”

“大王怎么能这样看待韩信呢?”

萧何趁机向刘邦说起韩信的好处来:“要说人才,眼下中国没有第二个能超过韩信的。大王如果要与项羽争夺天下,韩信是帮助你成就帝王之业最合适的人选了,大王到底有没有重用韩信的打算呢?”

刘邦听着萧何这么一说,才高兴地说:“我就封他个将军,怎么样?”

萧何严肃地说:“这还不够。”

刘邦为了自己的事业,下了最大的决心,说:“我拜韩信为大将,你把他叫来,当场就拜。”

萧何提醒刘邦说:“拜大将是件大事,不可马虎草率。大王应该挑选吉日良辰,斋戒沐浴,搭设像样的拜将台,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韩信才能行使大将的职权,为大王的帝王之业出力效命!”

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郑重地选了个黄道吉日,还筑了高台,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把将印交给韩信,拜他为大将军。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韩信拜将以后,果然不负萧何之所望,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中屡战屡胜,为建立西汉政权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刘邦论功行赏,就封韩信为楚王,把淮阴一带的地方划给韩信管理。

韩信风光地回到淮阴,找到当年送饭给他吃的老妈妈,恭敬地送她千两黄金,以报答她对自己的帮助。而当年那个侮辱韩信、让他受胯下之辱的杀猪的青年呢,韩信宽宏大量以德报怨,任命他做抓盗贼的武官。

韩信告诉他的部将:“这个人是个勇士。当初他侮辱我的时候。我可以杀死他的!杀了他又怎么样呢?我忍了下来,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啊!”

刘邦做了汉高祖之后,见韩信权势大,又得人心,怀疑他要造反,便想收回赐给他的爵位封邑。刘邦的妻子吕雉(zhi)就与萧何一起商量对策,把韩信骗到宫里。吕后预先埋伏了很多武士,一拥而上,把韩信捉住杀了。

韩信具有那么卓越的才华,那么过人的见识,一代英才怎么却遭到被斩杀的命运呢?萧何引荐他见到刘邦,从此他得到了充分发挥才华的机会,一步一步,为刘邦平定天下铺平了道路,一步一步,实现他宏伟的政治目标,这都离不开当初萧何的引荐。可是后来韩信却又死在他手里,这又是为什么呢?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里面又深藏了什么含义呢?难道真是世人说的那样——一切由天注定吗?

司马迁认真地思索起来。他耳边似乎回响起楚汉战争中震天的战鼓声、呐喊声、戟矛相击声,他眼前似乎出现了韩信那充满傲气的神情,那在千军万马中游刃有余的身影。唉!人杰啊!

司马迁特地去看望了韩信母亲的坟,感慨地想:“韩信以机变诡诈赢得了不少胜利。结果自己却死在别人的诡计下,这真是命运的嘲讽呀!”司马迁相信,韩信的命运掌握在他自己手里。他立下的业绩体现了他的才华,他的惨死体现了他做人不成功的一面:他自恃有才,狂妄自傲,得罪了不少人,而且野心很大,逐日膨胀,竟然想要谋反,这在那样一个忠君思想严重、君臣关系分明的朝代是万万不能容忍的,他聪明了一世,糊涂了一次,然而这一次的糊涂是再也挽不回的了。当然,历代统治者在霸业建成后诛杀功臣,特别是才华显露的功臣。也是常有的现象。

离开淮阴后,司马迁沿淮水转道泗水,直航到了一代圣人孔子的故乡曲阜。司马迁对孔子是十分仰慕的,曲阜也自然是他非常景仰的地方了。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首先去参观了孔子墓。

◎孔子: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今山东)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墓地很大,面积大概有一顷,各地来的人肃立在墓前,以各种形式表达他们对孔圣人虔诚的信仰,整个墓地笼罩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中,让人肃然起敬。司马迁跟董仲舒学过《春秋》,孔子的这一著述对他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他后来的创作方法,他对孔子,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在墓地附近,司马迁向当地人请教孔子的事情。人们告诉司马迁,当年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替他守了三年孝,仍然不忍心离开这里,于是干脆搬到孔墓附近住,后来一些儒生也搬了过来,渐渐有了几百家,人们把这里就叫做孔里。每年到了一定的时节,孔子墓前就挤满了前来祭祀的人群。

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的一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在他3岁的时候,父亲就死了。不久,母亲带着他离开家乡。迁到鲁国的都城曲阜居住。

母亲单薄的身躯独立支撑起了这个家,无论她怎么没日没夜地操劳,他们母子仍然在穷困中挣扎。为了生活,孔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给人家干活,他当过牧童,做过吹鼓手和管畜牧的乘田、管账的委吏一类的小官。他经常特别虚心地向人家请教各种本领,特别是请教祭礼时,连每个细节比如器具的摆设都要虚心地问个明明白白,渐渐地,他成了那一带学识最渊博的人;他的名气随着他才能、学识的增长而越来越大,但是一开始并没有受到鲁国统治者的重视。

30岁左右,他开始从事教育活动;在当时,只有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地方上学读书的。孔子创办了私学,无论是谁、是什么样的出身,只要交一点象征性的学费就可以到他的私学去听他讲课。他教学生学习要刻苦,要不耻下问,不能不懂装懂;学习要善于思考,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进行独立的思考,就会迷惘;如果只是空想连篇,而不学习知识,就会使精神困顿不安;孔子还重视德才兼备的问题,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品德。

孔子很注重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他的学生。他的声望越来越高,各地的人纷纷投到他的门下,连其他诸侯国的贵族子弟,也都来向他请教学问,据说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其中有72个成了很有名的贤人。

孔子50岁的时候,出任中都宰,后来又做过大司寇。56岁的时候离开鲁国,领着他的弟子周游列国,到处宣扬他的思想和主张,但是没有被各诸侯采纳。68岁时,他回到鲁国,开始致力于古籍的整理,编订了《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等,为我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保存作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极为深远。

司马迁在孔墓附近徘徊了很长时间,然后又到了孔庙。孔庙是孔子生前的居室和弟子们的住所,里面陈列着孔子的衣、冠、琴、车、书等遗物。司马迁很小的时候就读过孔子的书,对这一伟人十分仰慕,对孔子的家乡也非常向往,这次终于如愿以偿,这怎能不叫他心潮澎湃呢?他独自在孔子的遗物前踱步,陷入了对孔子生前事迹的遐想之中。

这日中午时分,司马迁赶到了彭城北邻的沛郡丰县(今江苏丰县东)境内。汉高祖刘邦就出生在这里,汉朝许多开国元勋如萧何、曹参、周勃、夏侯婴、周昌等人,都是沛郡人氏。

街道上的行人很多,有的匆匆而行,有的悠闲漫步。不管哪一种行人,他们在与司马迁擦肩而过时,都要转头看一看这位汗流满面、负荷行李的年轻人。

这地方是当朝开国皇帝的故乡,司马迁决定在此停留一段时间,详细了解汉高祖的有关历史掌故,也缓解一下长途旅行的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