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康熙的故事
6740800000026

第26章 初兴文字狱

康熙皇帝在西藏用兵前后所兴的文字狱,以戴名世的《南山集》案最著名。戴名世是安徽桐城人,为人聪明,很喜欢读书。他特别喜欢历史,到处搜罗明朝末年的历史,准备将来撰写明史用。

他有位同乡,名叫方孝标。早些年,方孝标因为仰慕云南贵州的山水,就到那里游玩。当时正赶上三藩之乱,叛军把外地游客全都拘留了起来,准备加以杀害。方孝标趁看守不注意,乘机逃了出来。

他九死一生回乡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部题名为《滇黔纪闻》的书。不但记了在云南贵州见到的山水,并且还根据传说,记了明末桂王朱由榔在西南抗清的事迹。书中纪年采用了明永历帝的年号。戴名世看到方孝标的《滇黔纪闻》很感兴趣,也把它收作将来写明史的资料。

过了几年,戴名世有一次和自己的门生余湛闲聊。余湛说:“有一个和尚,原先是皇宫中的太监,桂王抗清失败后出了家。”

“噢,那他对桂王的情况一定很了解了?”戴名世很感兴趣地问。

“是的,而且应该是比较真实可靠的。”

“他现在在哪里?”

“这个和尚现在已经云游他乡去了。”

“你把这个和尚所说的故事详细记录下来,我想留做写明史作参考。”

“是,老师。”

一年以后,余湛把全部记录整理好,交给戴名世。戴名世与《滇黔纪闻》一对照,发现二者有不少矛盾的地方。他赶快写了一封长信给余湛,想让余湛尽可能把和尚找来证实一下。信中大意说:

我有志修一部明史,以存对故国的思念,因此才到处收集资料。如果你听到这个和尚的下落,帮我把他请回来,我要当面向他打听有关永历帝的情况。

戴名世的这封长信是在康熙二十二年写的。当时,因为余湛找不到那个和尚,事情也就搁下了。后来,戴名世的门生尤云鄂,把老师平日所写的文章收集起来,汇成一本书出版了。书名叫《南山集》。上面所说的写给余湛的那封信,也收到书中。

戴名世在当时很有名气,他的《南山集》能引起明朝的遗老们对故国的思念。所以,《南山集》流传很广。

康熙四十八年,戴名世考中了进士,被授了一个官。戴名世没有做官的时候,《南山集》已经流传了好些年,也没有人说这本书有什么问题。等他做了官,问题就出来了。

康熙五十年,有一个御史给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说:“翰林院学士戴名世,在自己写的书中思念前朝,有诋毁大清的言辞,希望万岁下旨严加议处!”

康熙皇帝接到奏章后,立刻翻阅了《南山集》,发现其中有许多地方对大清不尊敬。康熙皇帝很生气,他对心腹大臣张廷玉说:“我做了中国皇帝,爱惜百姓,励精图治,明朝的皇帝中,有哪一个比我更加好的?难道百姓在姓朱的皇帝统治下,日子会过得比现在好吗?”

张廷玉见康熙皇帝脸都气青了,赶快安慰他说:“皇上颁布了‘永不加赋’,现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比明朝的统治好多了。”

“大清立国以来,对天下百姓一视同仁,丝毫没有亏待汉人,为什么他们还这么恨我大清?”

“这只是个别糊涂文人做的蠢事,皇上也不用把这点小事放在心上。”

“我继位以后,提倡满汉平等,又开设了博学鸿儒科广招汉族才士。我对汉族文人恩宠有加,他们还不知足,就尝一尝高压的滋味吧。”康熙皇帝大喝一声:“来人!”

“喳!”“速派人去查一下和《南山集》案有牵连的人!”

“喳!”

刑部立即逮捕了戴名世,怕他不肯招供,给他上了夹棍。戴名世这位年近花甲的文弱书生,哪里受得起这样严酷的刑罚,只好说:“《南山集》中所收的信里提到的方学士,就是方孝标,他作的《滇黔纪闻》,内有永历年号,我认为是写明史的重要材料,所以就收集了。”

这时候,方孝标早已去世,刑部就把他的儿子方登峄捉来审问。方登峄经受不住拷打,招供说:“我在很小时父亲写了这本《滇黔纪闻》,我也不知道。我回家写信问问我的侄子方世樵,如果还有父亲遗稿,立刻烧掉,免得受牵连。”

当时刑部也早已把方世樵捉拿归案,就转过来拷问他。他经受不住拷打,招供说:“我当初已经告诉家人,毁掉了书稿。”刑部接着又拷问为《南山集》作序的方苞、方正玉和出钱刻书的尤云鄂。

方苞招供说:“我不应该为戴名世的《南山集》作序,真是罪该万死。”方正玉招供说:“《南山集》的序文是我花钱让人写的,我愿听候处分。”尤云鄂招供说:“我的老师戴名世的《南山集》,是我花银子刻的。”刑部取得了上述口供后,立即会同各有关衙门,共同商议定刑的标准。

康熙皇帝得知案子已经审完了,就下旨说:“虽然还有人怀念故国,情节确实严重,但由于牵连的人太多,所以就轻判吧。”刑部立即把决定处死的十个人减免,有九个人释放,只有戴名世由凌迟改为斩刑。

这一场文字狱由于康熙帝的宽大,减免了对罪犯的处分。可是受到牵连得罪的仍有几百人。

这是一次规模很大,影响很广的文字狱。文字狱是由康熙帝开创的。

从此,后世就把由于写文章引起的案件,叫“文字狱”。其实,康熙皇帝用大兴文字狱的手段来对付读书人,不仅仅是这一次。早在他即位初年,就已抓过一个“明史案”。

康熙初年,浙江湖州有个叫庄廷栊的人,因为生病瞎了双眼。他一直很喜欢历史,本来想自己写一部明史。现在,眼睛瞎了,怎么办呢?他的父亲庄允诚疼爱儿子,看到儿子整天苦思苦想,生怕他愁出病来,就建议说:“古时候的人,自己著不了书,有出钱请人来代著的,也有花钱买下别人现成书稿的。”

“是呀。”

“咱家有的是钱,不如买下一部现成的史书稿子,用你的名字刊刻,不就得了吗?”

庄廷栊听父亲这么说,连连拍手赞成。他说:“这主意很好,这主意很好,正合孩儿心意。”

于是,他们就派人出去打听,看何处有穷困潦倒的文人愿意把自己的书稿出售,准备出重金购买。正当庄廷拢想买一部书稿为自己扬名的时候,他的隔壁邻居朱姓家里正想出卖一部未完成的明史书稿。

原来,这姓朱的邻居是明朝熹宗时候朱国祯的后代。朱国祯博学多识,他生前写了许多史书。只有这本《明书》,还没来得及写完就去世了。他死后,经过国事变迁,家道破落下来。

如今,他的后代穷得吃不上穿不上,所以就想把祖先留下的这部《明书》出售。庄廷栊得知这个消息,高兴地说:“这是老天要成全我啊。”他立刻派人把《明书》稿本买了回来。许多汉族名士听说有部《明书》需要整理和补写,都纷纷赶来表示愿意效劳。有的人竟流着眼泪说道:“只要能为纪念前明,不给报酬我也愿意做啊。”

于是,有一大批文人参与了这部明史的补写和整理工作。庄廷栊眼睛虽然看不见,但他用手摸着那堆起来有一尺多厚的稿本,心里十分高兴。他说:“没想到,我的理想这么快就实现了。”于是,他拿出重金酬谢请来的名士。甚至那些不要钱的,也硬要送些润笔费表示感谢。为了使这部书刊出更有气派,他没有征求那些名士的意见,硬把他们的名字也列入参订者的名单中。

书稿在书店里卖了起来。读书人听说记栽明朝历史的书出版了,大家都争着购买,使书的价钱一下子上涨到六两银子一部。

庄廷栊非常高兴,他骄傲地对别人说:“没想到,我还能赚大钱,这真是名利双收的好事啊。”他万万没有料到,因为自己的好名好利,竟惹出了一场文字狱的大祸。不仅他自己家里落得个满门抄斩,还连累许多文士都跟他遭了殃。

原来,当时有一个归安知县吴之荣,是一个无事生非的小人。因为犯了法,他被关进监狱,本应处以绞刑。后来凑巧遇上了大救,才被释放出来了。

他出狱后,官做不成了,却还想发横财。有一天,他闲着无事,到集市上溜达。忽然,他看见书店门口排了一条长队,大家都等着买一本书。他好奇地走过去,问一位老先生:“请问这是卖什么书啊,生意这么好?”

老先生慈眉善目,他温和地说:“买《明史辑略》,这本书里怀念先明……这书太好了,道出了我们汉人的心里话呀!”吴之荣听了,眼珠一转,高兴地想:哎呀,这下我发大财的机会可来了。他买不起书。晚上溜到书店里,把锁摄开偷了一本出来。

他花了一天工夫,仔细阅读了一遍《明史辑略》,发现这本书里果然有不少怀念明朝,诋毁清朝的话。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迫不及待地拿了书到庄廷栊家里去讹诈说:“你们好大的胆子,竟敢刻书美化明朝、诋毁大清,真是罪大恶极。现在看在你家是书香门第,还是赶快拿出些银子来,不然我就去报官!”

庄家官场上的事见得多了,见一个无赖来威胁,就派一个管家说:“我们庄家银子有的是,但不会给你这无赖。你刚从监狱出来,劝你老实做人,不要到处惹是生非。”

吴之荣挨了训斥,气极了,就跑到县太爷那里,气喘吁吁地报告说:“回……回老爷,庄家写了一本大逆不道的明史书……”

庄家早就料到吴之荣这个无赖会去告官,就给县官送了许多礼物。县官接到礼物后,立即就把吴之荣撵出大堂,斥责他说:“你这泼皮,不老实做人,还到处诬告,下次再抓到你,一定把你关起来。”

吴之荣愤恨地走出了县衙。他不甘心,又一次到庄家讹诈说:“你们不要以为这件事情了结了,这种大逆不道的事情迟早会有人来管的。”。

庄家的仆人冷笑说:“你算什么东西,也敢来威胁我们家老爷?”

吴之荣说:“你们不想请我帮忙,那就走着瞧吧,到时候可别后悔。”

庄老爷冷笑说:“吴之荣的底细谁不知道,一个泥鳅顶不翻大船。他既然还不老实待着,那就给他点厉害瞧瞧吧。”

庄家不但不买账,反而把吴之荣告到道台张武烈那里说:“那犯了死罪的县令吴之荣,本是个大贪官,如今皇上开恩,饶了他的狗命。他本应该回家做个安分守己的平民,可是他竟然还在这里惹是生非,到处讹诈,请求严惩。”张武烈说:“我早听说吴之荣贪赃枉法,当官三年,就贪了几十万两银子。你们不用怕,我来收拾他。”

于是,道台派人抓住吴之荣,把他撵出了湖州。吴之荣再次讹诈不成,火冒三丈。他听说有个叫朱佑明的人家里很有钱,而《明史辑略》里有许多“朱史氏曰”的评论。就跑到朱佑明家里讹诈。他无理取闹地硬说朱史氏就是朱佑明。

朱佑明对家人说:“这个吴之荣我知道,他前一阵到庄廷栊家里讹诈,被庄家买通官府把他赶出了湖州。这个跳梁小丑,哪有什么大本事。”

第二天,吴之荣又一次去朱家讹诈。家里的男人故意都躲藏了起来。几十名妇女一拥而出,围住吴之荣,把他臭骂了一顿。

吴之荣受不了这个气,恨恨地说:“走着瞧吧,不把你们在、朱两家告倒,我誓不为人!”他急忙忙赶到北京。跑到刑部的衙门前,把鼓擂得震天响。

刑部派人了解情况,吴之荣故作委屈地说:“草民吴之荣,在湖州发现了有人造反的重大案子,写逆书的人是庄廷栊、朱佑明。当地官府包庇他们,不受理臣的告发,所以臣进京来告御状,请求皇上圣断。”说完,就把那本《明史辑略》呈上去做证据。刑部接到吴之荣的状子后,自然不敢怠慢,立即上奏康熙帝。

康熙派人翻书检查,发现书中果然有怀念明朝,不利于清朝的话。他非常生气,立即派人去刑部降旨说:“这个案子一定要严加查办,压一压这些文人的气势。”刑部接到圣旨,派人星夜赴湖州办案。

这时候,庄廷栊已经死了。钦差命当地官府挖掘他的坟墓,把尸首砍成数段。又把庄、朱两家的全部男丁都抓了起来。这一起明史案,总共死了二百多人,其中绝大多数可以说是无辜被牵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