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康熙的故事
6740800000020

第20章 初次交锋获大胜

清朝统治初期,我国的蒙古族分为外藩蒙古(漠南蒙古,又称内扎萨克蒙古,即内蒙)、喀尔喀蒙古(漠北蒙古,又称外扎萨克蒙古,即外蒙)、厄鲁特蒙古(即漠西蒙古)。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6年),皇太极基本上统一了内蒙古。崇德二年(1637年),喀尔喀向清奉表称臣。崇德三年(1638年),厄鲁特蒙古的顾实汗向清遣使通贡。

厄鲁特蒙古,即明代的瓦剌,分为和硕特、土尔農特、杜尔伯特、准噶尔四部。他们主要活动在现在的新疆、青海一带。准噶尔部主要游牧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天山以北和伊犁河谷。这是一个比较强悍的部落,世代受中国政府的管辖。

康熙九年(1670年),准噶尔部内紅,首领僧格被杀。僧格之同母弟噶尔丹在西藏当喇嘛,闻讯赶回,声称奉达赖喇嘛之命,为兄报仇,夺取了准噶尔部的领导权。

噶尔丹是一个野心勃勃、掠夺成性的人物,他上台后,频繁地对邻近各部发动掠夺战争。

自从噶尔丹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肆其野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的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

噶尔丹面目狰狩,心肠狠毒。在父亲准噶尔部首领去世后,他杀了哥哥索诺木阿拉布坦,囚禁自己的叔叔楚虎尔乌巴什,夺得了该部的领导权。他把权力集中到自己一个人手中,变成了准噶尔部的独裁统治者。

康熙十年(1671年),噶尔丹宣布自己为准噶尔汗,是蒙古的最高统治者。但是,他的野心还没有满足,他还想夺取青海和西藏的统治权,并进而吞并中原。他狂妄地宣告说:“总有一天,我要把黄河作为我饮马的马槽。”

这时,沙皇俄国正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它一面公开侵略,一面挑拨噶尔丹叛乱,想从内部制造民族矛盾,打击清朝的统治。

康熙二十八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俄国弄得灰头土脸。为了出一口气,沙俄暗地里又送给噶尔丹一大笔钱和一批精良的火药武器。

噶尔丹以为有了靠山,可以有恃无恐,于是兴兵大肆南侵,深入漠南蒙古的中部掠夺财物,霸占地盘。快报传到京师,康熙皇帝快速阅完了奏章,对大臣们说:“对噶尔丹这样的叛匪,已无法讲什么道理了,朕决定派兵攻打噶尔丹,谁愿前往?”

“臣愿往!”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大家循声望去,原来是理藩院尚书阿喇尼。

康熙皇帝点头微笑说:“好。朕派你率骑兵六千,赶到乌珠穆沁部去抵挡噶尔丹的南侵!”

“喳!”

“记住!噶尔丹诡计多端,和他打仗,只许智取。”

“喳!”

阿喇尼到了乌珠穆沁以后,亲眼目睹了噶尔丹军的罪恶行为,他怒不可遏,挑选了200名蒙古骑兵,在乌尔逊河地方与噶尔丹大战一场。由于没有听康熙帝的话,阿喇尼孤军深入,兵力不足,被噶尔丹的叛匪打败,500辆战车和全部武器都被抢走。

噶尔丹得胜后,气焰更加嚣张,乘势进一步向内地深入。清军阻挡不住,噶尔丹队伍逼近乌兰布通,离北京只有700里路了。消息传到北京,清廷大为震惊,京师宣布戒严,米价很快上涨到每石三两多银子。朝廷上紧急商讨对策,议论纷纷。

大将费扬古上奏说:“启奏陛下,那噶尔丹即使有三头六臂,毕竟只是一个叛匪。俗话说,邪不压正。陛下如果能御驾亲征,全军将士一定会尽心竭力,为讨平噶尔丹争立战功!”

康熙皇帝觉得费扬古的话正合自己的心意,他点头微笑着说道:“说得很有道理,你还有什么想法?”

费扬古回答道:“臣只知道皇上一直在等待时机,现在国富民强,粮草齐全,皇上亲自出兵打一场围歼战。万众一心,这个良机一定不能错过!”

“嗯,”康熙皇帝点点头,庄严地宣告,“礼部现在开始筹划留京和从驾的人选!二月二日,朕在五凤楼阅兵,御驾亲征!”五天之后,御驾亲征噶尔丹的出兵仪式在午门外五凤楼前举行。

3天前,按照礼部制定的程序,康熙祭告了天坛、太庙和太岁神。又到太皇太后灵前;西泪默祷,恳乞佑护。又斋戒熏沐,向上天表明诚心。一切预备妥了,费扬古从古北口调回三万铁骑军接受康熙检阅。

正月二十日午时,悬在午门的钟鼓当当地响了起来。与此同时,正阳门东西的钟楼鼓楼也遥相呼应。

这时候,北京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在午门外,空旷的广场上东、西、南三面黑压压站着三个大方队,铁铸般一动不动。

留守在京的太子胤扔率领上书房大臣佟国维(康熙的舅舅)和张廷玉,以及在京的王公、贝勒、大臣等三百余人在右掖门前恭敬地等着恭送皇帝。

虽然天冷又下了大雪,但他们感念皇帝的恩德,都自发地涌到正阳门外新设的绸帷外观看检阅。家家户户都摆上香案,摆上酒肉,算是备办酒食欢送王师。一会儿,便听见天崩地裂似的两声大炮从五凤楼响起。

接着,一队队举着龙旗宝幡的内侍不断地从午门涌流而出。当21队羽林军出完以后,在鼓炮齐鸣声中,皇太子领衔伏地,率领百官三跪九叩扬尘舞拜,山呼万岁。

三万军士也一齐高呼:“皇帝万岁,万万岁!”康熙身着全套金甲战袍,在雪地的映照下显得十分精神。在这个地方阅兵已经是第二次了。

前一次是康熙十二年腊月,南方吴三桂三藩造反,京师又有吴应熊内外策应作乱。那一次的检阅调集京师全部守军,也没超过5000人,哪里赶得上今天这样严整的军容、饱满的士气!在震耳欲聋的山呼声中,康熙庄严地举手向三军致意。立刻,午门前又是一片鸦雀无声,只有雪花落地沙沙地响。

“将士们!”康熙大声叫道。

“万岁!”回声好像山呼海啸。

“噶尔丹真是狼子野心,十多年来多次与罗刹勾结,东侵中原,兼并蒙古,毁我城池,杀我人民,破坏统一,骚扰百姓!”康熙字字掷地有声,“朕今亲率满汉大军30万讨此国贼,不灭噶尔丹,誓不还朝!”说完,他从箭囊中抽出一支箭,啪地一声折断了。

“有临阵退敌,不听号令者,有如此箭!”话虽然简短,却十分有力。

数万军士都是训练有素的,见皇帝这么说,“唿”地单膝跪地,大声喊道:“不灭噶尔丹,誓不还朝!”

“升旗!”

清军统帅福全策动战马向前几步,仗剑大喝一声。设在校军场中央的一面黄龙旗冉冉升起,在北风中猎猎响着直上杆顶。一碗碗酒传到了每一位出征军士的手中。

康熙领先喝了一大杯,然后把酒杯一摔,大喝一声:“三军出城!”

军士们紧随康熙,一齐把空碗一扔,3万个碗破碎的声音像山一般响。士兵们一列列从天安门出发,鼓乐号角越发响得山摇一般。

康熙的行营到达乌兰布通的时候,噶尔丹已经在那里摆好阵势。

噶尔丹在山坡上摆了“骆驼阵”。所谓“骆驼阵”,就是将万头骆驼,腿都捆起来,卧在地上。骆驼背上用箱子叠成矮墙,上面再蒙上湿毛毯,环列像栅栏一样。兵士们可以从栅栏的间隙处,发射弓箭和枪炮。

清军将士们见了骆驼阵,不免有点胆怯。可是,康熙的舅父佟国维根本不害怕,他自告奋勇,愿意打头阵。他意志坚定地说:“骆驼阵虽然厉害,但我们可以用大炮轰击,然后再用骑兵冲杀,准能把他们打个落花流水。”

清军统帅福全同意佟国维的意见,于八月一日下达了攻击令。随着福全手中血红的大令旗哗的一挥,三十三门大炮立刻怒吼起来。飞弹挟着浓烟,闪着火光飞向了敌阵。一千余名火枪手站在阵前向骆驼阵后的枪手射击。

他们虽没有大炮,但俄罗斯式的火枪的确比清军的武器精良得多,射程既远,准头又好,而且集中火力专打炮手。

清兵中炮手早有四十余名中弹身亡。幸亏福全为每门炮配备的炮手多。如果按照正常编制配备,少说也要哑10门炮。骆驼听到隆隆炮声,看见通红的火光,吓得再也卧不住了,站起来挣断绳索,四散奔逃。佟国维见敌人的骆驼阵已经崩溃,就跃身上马,举着大刀率领队伍冲杀过去。

噶尔丹毕竟也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他带着骑兵和步兵拼命抵抗。战场上立刻呈现一场白刃肉搏的血战!那些躲在岩石和沙丘背后的叛军士兵,暗地里放火枪偷袭。

冲在队伍最前面的佟国维,冷不防被敌人的火枪击中,身受重伤,因流血过多,来不及抢救而壮烈牺牲。

清军士兵见皇帝的舅父英勇为国捐躯,更加激发了对敌人的愤恨,都勇敢地喊叫着向叛军冲锋。

战斗一直进行到晚上,噶尔丹叛军终于全线崩溃,清军大获全胜。

噶尔丹带领失败的队伍乘黑夜逃到了山顶险要处。

第二天,噶尔丹一面组织队伍北撤,一面派使者到清营游说。使者随身带了一封请罪书,说道:“尊敬的统帅,我们的大汗噶尔丹对佛发誓,保证不再侵犯喀尔喀。”

福全说:“只要噶尔丹肯老老实实撤军回去,我可以下令叫各路兵马停止进击。”

福全手下的大将费扬古在旁边机警地提醒说:“大帅,小心中了噶尔丹的调虎离山计!”

“不会的!”福全不以为然地说,他轻信了噶尔丹的诺言,中了缓兵计。不但自己停止了进攻,而且还命令其他各路兵马禁止出击。噶尔丹从容地逃走了。

康熙接到大破骆驼阵的捷报后,不但没有高兴,反而担忧地说:“但愿前方将领不要滋长轻敌情绪,一定要穷追不舍,不留后患。”于是,他立刻下命令给福全,命他乘胜追击,剿灭噶尔丹。

当福全接到康熙命令的时候,已经过去五六天了。其率残部已逃走很远,追也来不及了。

康熙非常痛心,马上派都统希福奔赴福全军前参与处理军务。但已无济于事,乌兰布通大捷的战果功亏一篑。

“不能全怨福全,朕也有失算之处。”

康熙说道:“现在必须尽快判明噶尔丹行踪,只要他不到西藏投靠达赖喇嘛桑结仁措,一切都来得及补救。”

“他若真去西藏,那就麻烦了。”费扬古想到福全由于不听自己的意见,才弄成这个局面,真是欲哭无泪。

福全惭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说:“皇上,由于臣的疏忽,才造成这个局面,请您降罪处置臣吧。”

康熙安慰他说:“你也是一时疏忽,不要太自责了。你带领部队破了骆驼阵,立了一大功,功过抵消,又何罪之有呢?快起来吧!”

他又对福全和费扬古说:“打起精神来!青海回部既落在我手,噶尔丹想去藏北谈何容易!朕看他此刻顶多逃往塔米尔河一带。只要藏兵不能和他会合,一定能捉住他!”

康熙的脸绷得紧紧的,石头人一样不动声色。

福全和费扬古心中又慚愧又佩服,都叩头说道:“使皇上这样劳苦,臣等万死不能辞咎!”

康熙说:“现在大军先回去休整,待发现噶尔丹踪迹再追赶!回京之后,为了训练士兵,每年都要进行两次大规模的阅兵,福全、费扬古,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

“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