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行人在楚军的护送下,终于离开了被围困数日的小树林,进入了楚国的境内。孔子听说有一个叫叶公的大夫就住在附近,是楚国的贤者,于是就去拜访了叶公,叶公很欣赏孔子的才能,就把他引见给了楚王。
楚昭王这时已经在病中,他欣赏孔子的才识,本来打算分封千户给孔子的。但是楚国的贵族们对孔子这样一个外来人十分反感,害怕他会来争夺权力,于是反对楚昭王给孔子封地。楚昭王终于没有能任用孔子,却在当年的秋天就离开了人世。
孔子觉得再留在楚国已经没有意思了,于是有了离开的打算。这时除了家乡鲁国之外,孔子最熟悉的地方就是待了三年的卫国了。这个时候卫国由卫出公执政了一段时间,政局已经暂时穗定,于是孔子就带着弟子们来到了卫国。
孔子得到卫出公的尊敬和礼遇。这个时候的孔子已经63岁了,身心已经略有疲惫的,这些年来他一直努力收集春秋各国的资料,将一门心思都放在了《春秋》这本书的编写之中。
卫国这时掌权的宰相叫做孔文子,因手下一直缺乏一名勇猛的将士而苦恼,他听说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武功高强的人,于是主动前来邀请子路出仕,担任自己的护卫。子路一直都很想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在请示了孔子之后,就高兴地跟随了孔文子回家,做了他的家臣。
不久后,从鲁国传回了消息,孔子的妻子亓官氏逝世了。当子路把消息告诉孔子的时候,孔子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回到自己的房中。但弟子们分明看到了老师颤抖着的身影,一滴浑浊的眼泪枪然滑落。
公元前484年,鲁哀公执政后的第11个年头。鲁国告急,宰相季康子派人给孔子带来了消息,请求孔子派遣弟子子贡回鲁,帮助鲁国解决危机。
原来,吴国的势力逐渐膨胀,周边的小国都已经纷纷臣服,相对较弱的只剩下鲁国了。于是吴国开始寻找侵略鲁国的机会,在两国会谈的时候故意侮辱鲁使,并要求鲁国拿出100只牛、100只羊、100只猪作为礼物。礼事小,面事大,季康子见吴国欺人太甚,于是就拒绝了吴国的要求,导致吴国现在兵临鲁都曲阜城,将鲁国团团包围。
就在季康子万分焦急的时候,跟随在他身边的冉求一边领兵顽强抵抗着吴军的攻势,一边向季康子建议道:“我师门的子贡师兄,天生聪慧巧言,能游说于诸侯各国,以口休兵,这一次的灾难,非是他不能化解啊。”
于是季康子听从了冉求的意见,派人百里加急赶到了卫国,将情况告诉了孔子。
鲁国毕竟是孔子的家乡,当他听到鲁城被围后,马上召来了子贡。
子贡马上随着使者骑上了快马飞奔而去。一到鲁国,了解情况之后,子贡马上制定了退兵的计划。他首先前往吴国军营,向吴国述说“兴兵讨伐诸国,不以仁德服众,终会令诸国联合讨伐”的道理,劝吴国退兵。然后再和冉求一起,在军中挑选出了300个强壮的士兵加强训练,以子贡的商队作为掩护,深入到吴军的后方,给了吴王一个迎头痛击,终于将吴国打败,签订合约。子贡也不侮辱使命,回到了卫国,依然留守在孔子身边。临走前他对再求说:“老师多年在外,其实已经想家了,如果有机会的话,就想办法把老师请回国内。”
没想到鲁国国运维艰,第二年,新上任的齐国国君齐简公是个急于建功的人,他看到鲁国经历了与吴国的战争后,国力疲弱,竟然趁机兴兵讨伐。
冉求再次奉命领军出战,结果大败齐军,获得了胜利。季康子从此对他更是依赖,赞叹地问道:“求啊,还好有你替我分忧呢,你的才能都是天生的吗?”
冉求想起了子贡的交代,于是趁机回答道:“我的才能该不及我的老师孔丘的十分之一呢。”
季康子于是试探着问道:“我也听父亲说起孔夫子是个了不起的人,不然怎么会教出像你和子贡这样的人才呢……不知道,他愿不愿意回来呢?”冉求心里暗暗高兴,脸上依然平静道:“宰相能有这份心,当然好了!就让我去请老师回来吧!”
就这样,冉求亲自领兵去到了卫国,将孔子请回了家乡鲁国。子路因为在卫国担任了官职,所以没有跟回来。
至此,孔子于终于结束了他14年的列国生涯,回到生他育他的地方,回到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