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1
6739600000023

第23章 原始社会(22)

乐器编制多用小号、长号、黑管、萨克斯、两把小提琴、班卓琴、钢琴和特色打击乐组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几支爵士乐队到欧洲演出,因其风格迥异、音乐新奇而大受欧洲人欢迎,以致欧洲的很多旅馆都备有一个美国式的新型乐队,用以娱乐和伴舞。

摇滚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音乐,它以黑人中流行的节奏与布鲁兹的曲式加上强烈的节奏综合而成,它也融合了黑人的宗教音乐、西部乡村音乐等多种成分。

最初的摇滚乐使用了传统布鲁兹的典型曲式,即每首歌曲通常是三句,每句四小节,伴奏和强弱的固定排列形式是:主和弦、次属和弦、主和弦、属和弦、主和弦。歌曲是多段歌词使用同一曲调的相应次数的反复。伴奏乐器是一架钢琴或吉他,外加低音提琴、鼓,也有萨克斯、小号等爵士乐队常用的乐器,演唱风格多用喉音和刺耳的沙声,演唱者可以自由抢板或让板,伴奏的节奏固定不变,因而给人一种自由多变的感觉。

摇滚乐正式命名是1951年,美国克里夫兰电台的一名叫艾伦·弗里德的播音员,在介绍这种节目时,给这种音乐命名为“摇滚乐”,以使人们感到新奇,而新一代的消费者们也乐于接受它,并迅速地弥漫全世界。英、美、德、法等国多次因为摇滚乐演唱会观众的过分躁动而出现伤人或死人的事件。

这两种音乐都发源于美国,摇滚音乐于20世纪80年代传到中国,在中国显然带有中国文化、语言特色和韵味。

音乐节

11世纪左右,随着商业城市的扩展,欧洲出现了新的社会力量,新的文化中心开始形成,出现了各种行业的行会组织,其中也有音乐戏剧表演的行会。各地的民间艺术在这些行会中得以交流。

这种行会的音乐艺术交流,逐渐形成定期的音乐竞赛。13世纪左右,法国的游吟歌手每年都定期进行音乐竞赛,这股遗风传下来便形成现今所说的音乐节。

据记载,英国最早举办音乐节。1655年,克勒基音乐节举行;1768年,伯明翰音乐节举行,1912年起以后每三年举行一次;诺威契音乐节1770年举行,1824年起每三年举行一次;亨德乐音乐节(1857年),1926年起每三年举行一次;黎兹音乐节(1858年),1874年起每三年举行一次;艾登堡音乐节(1947年);等等。

在美国,有五月音乐节(1871年):弥赛亚音乐节(1882年);伯利恒巴赫音乐节(1900年),音乐节上每次必唱巴赫的b小调弥撒;贝克希尔室内乐音乐节(1918年);威彻斯特音乐节(1925年);罗彻斯特音乐节(1931年),专演美国音乐;贝克希尔交响乐音乐节(1932年);西敏斯音乐节(1936年),专演美国音乐等。

在德奥两国,有著名的拜鲁特音乐节,1876年始创,因为演出的节目全部是瓦格纳的歌剧,所以人们又称其为瓦格纳音乐节。

瓦格纳是位极有个性和才华的作曲家,但他在个人生活上则挥霍无度,他曾说过:“我要华丽、豪贵,我要这个世界所应给我的一切,我不能像巴赫那样甘心处于可怜的风琴师地位。”

结果,他的一生中数度债台高筑,债务几乎达到他毕生无法还清的境地。幸运的是当时新登基的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给予他厚爱,替他偿还了所有的债务,给他以安定的生活环境从事创作。拜鲁特音乐节以专演他的音乐剧的富丽堂皇的剧院为中心。这个剧院也是经路德维希二世的支持而建立的。

奥地利的萨尔茨堡音乐节,是国际上十分著名的。1920年,由诗人雨果、著名指挥沙尔克、著名作曲家施特劳斯等人促成而建立。

1939年一度中断,1942年恢复。至今,这个音乐节仍是举世注目的乐坛盛事。

国际现代音乐协会音乐节,由维也纳青年作曲家发起,1923年在萨尔茨堡始创,旨在培养新音乐的演奏与创作者。每年在各国轮流举行。

维也纳古典乐派

维也纳古典乐派形成于17至18世纪。那是欧洲封建主义制度逐渐崩溃、资本主义日益发展的历史转折时期,当时的市民阶层开始走上历史舞台,他们受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影响,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朝气蓬勃,乐观向上,敢于冲破历史藩篱,推动了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当时的音乐家们也开始受到这种进步思想的影响。尽管在生活上仍然不得不受雇于封建领主,但在音乐创作上却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面貌,充满乐观的情绪和向上的奋发精神。这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主要特色。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其他特色还有:

——逻辑紧密,结构严谨,崇尚理性,气势宏伟。

——在继承复调音乐的同时,过渡到主调韵,确立了主调音乐的地位。

——创造性地奠定了一系列的音乐体裁和形式,诸如:奏鸣曲式与奏鸣曲,交响乐、室内乐的器乐重奏,协奏曲等等。

——发展了乐器、乐队和器乐演奏的技巧和规模。

——留下了一大批经典性的音乐作品。

所有这些,都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确立了西洋音乐史上里程碑式的地位,其影响至今不衰。所有学习音乐的人,都以维也纳古典乐派为学习的楷模和基础。他们的经典性作品,成为音乐学习者的必修课,成为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维也纳古典乐派始于海顿,经过莫扎特,到贝多芬发展到了顶峰。

浪漫主义音乐

19世纪的欧洲,自1815年开始了封建复辟。欧洲文化艺术界对封建统治下黑暗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同时又对法国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极为失望,因而看不到社会的前途,走向消极。表现在音乐上,新一代的作曲家们失去了对社会改革的热情,普遍表现出对社会重大题材及对理性的淡漠,他们转向表现个人的感情或是远离现实的幻想,强调个人主观的体验,热衷于反映爱情生活以倾注个人强烈的情感,发泄孤独者的苦闷,作品在描绘自然和现实时带有主观色彩的印记。这就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思想特征。有些音乐文论曾把整个19世纪概括为“浪漫主义的世纪”,这个论断至少在19世纪的前半叶是准确的,因为自那时以后,民族的觉醒也曾唤起了民族主义音乐创作的激情,浪漫主义出现了许多分支。

浪漫主义作曲家对音乐也有许多建树。由于个人的感情抒发放在主要地位,而大量的短小音乐体裁应运而生,出现了各种单乐章的器乐曲,诸如即兴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前奏曲、幻想曲、谐谑曲、无词歌、船歌,各种特性舞曲、器乐小品以及大量的艺术抒情歌曲。在大型作品中,标题性多乐章的作品和单乐章的标题性交响乐诗成为重要的体裁。作曲家们十分注重旋律的歌唱性,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乐曲的节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和声表现手法也扩展了,转调更加频繁,不协和弦与半音的使用常常造成特殊的效果,色彩更加丰富。

这是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的特色。

这一时期,优秀的音乐家星罗棋布,人才辈出。舒伯特有艺术歌曲之王的美称;舒曼则被尊为浪漫派的钢琴诗人;门德尔松、威伯的作品脍炙人口;肖邦的钢琴艺术和他的作品独树一帜,渗透着波兰乡土气息的爱国主义的激情;李斯特钢琴艺术的辉煌技巧和作品使人倾倒;瓦格纳的音乐剧,结构庞大,场面壮观,主观感情的浓烈和交响乐队的丰富表现力,震撼了欧洲的舞台。

浪漫主义的音乐本身并不消极,时代赋予它以一个新辟的艺术园地,使音乐的形式、体裁、风格、技巧都向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发展。

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主要是指始于19世纪30年代,在东欧和北欧一带兴起的音乐流派。它与浪漫主义乐派的兴起相距不过20年左右,两者长时间并行发展。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共同推进了整个欧洲音乐文化的繁荣。有些浪漫派音乐大师,像波兰的肖邦,匈牙利的李斯特,既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也可以说是民族乐派的创始者。

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由于长期受外国统治,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受到压制和摧残,民族意识强烈,长时期地争取民族独立和复兴民族文化。

民族主义音乐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在民族乐派队伍中,世界知名的代表性音乐家在波兰有肖邦和莫纽什卡,在匈牙利有李斯特和艾凯尔,在捷克有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在挪威有格里格,在芬兰有西贝利乌斯,在俄罗斯有格林卡,“强力集团”成员巴拉基列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柯夫等。他们用富有民族性和艺术个性的优秀音乐树起了民族乐派的旗帜。

民族乐派的这些代表性作曲家在艺术上除了继承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优秀成果外,特别强调采用民族题材,反映民族历史斗争和现实生活,描写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间传统。在音乐语言上注意汲取民间音乐遗产,努力探索民族音调、节奏等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气质。特别是在感情上渗透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充分表达作曲家对民族、对故乡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