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传统文化中,称日月为太阳太阴。是说太阳和月亮作为一阳一阴,对地球上的生物、人类是有影响的。实际上,人体生物钟的存在,海洋潮汐现象的存在,某些动物昼夜不同生活习性的形成,这些都与日月的影响有关,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究其根源,这都是因为与日月的万有引力、磁场、宇宙线及光线(包括直射光和反射光)有很大关系。因为人和生物虽生活在地球表面上,但他们却时时刻刻生活在由日、月形成的地月系统和宇宙场内。
月球虽小,但它与地球距离比其他行星、恒星离地球的距离都近得多(只有38万千米)。因此,影响力就显得显著得多。
月亮的圆缺影响蔬菜生长和人的生理。20世纪70年代,美国伊利诺大学根据实验的数据,公布了一个有趣的结果:蔬菜的生长,同月亮的圆缺有关。月圆时,马铃薯块茎淀粉的积聚速度最快,他们认为,这也许同磁场的变化有关。
据美国医学协会一份报告说,月亮的圆缺可能会使人生病。在满月和弦月这一段时间,88个病人中有64%的病人遭受心绞痛的袭击。在地球、太阳和月亮运行到一条直线之前,38个患溃疡病的人,肠胃出血要多些。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一些科学家认为,这可以从万有引力和电磁的变动中得出部分答案。地球和月亮相互作用,可能影响人类一些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行为变动。
满月之夜多杀人事件。用统计学方法对暴力行为进行数量化研究,里瓦选择杀人事件作为研究题目。根据美国迈阿密市15年发生的杀人事件数量和发生时间所作的统计发现,杀人事件在满月与新月之时明显地出现高峰,不仅杀人事件,其他暴力事件也是如此。据警察和消防人员提供的资料,满月时纽约市的放火事件比平时增加一倍。其他城市也是如此。放火和伤害事件在满月之夜特别多。据统计,东京消防厅的交通事件急救车出动次数在满月之夜也呈高峰状态。这完全证明里瓦的理论。不仅如此,里瓦的研究还验证月龄(表示月亮盈亏的日数)从各方面对人类有影响,同时结合其他学者对月球力影响的研究,里瓦认为人之所以受到这种影响是因为生物体与宇宙产生共鸣,有生物钟存在。正像潮水有涨有落一样,月球的引力和磁场的周期性变化也会给人类带来周期性的变动,当然它要在人的行动中表现出来。里瓦认为月球的这种力对能保持自身平衡的人影响不大,但是对于那些敏感于月球力的人来说,他们就会因此而成为一个情绪极不稳定和不能抑制冲动的人,于是诱发各类案例。
满月和新月前后分娩多。《月的魔力》一书的译者,日本茶水女子大学的藤原正彦副教授受到里瓦的启发也对“月球的力”进行研究。她的研究课题是“月球的力”与分娩的关系。她靠朋友的帮助从东京和岐阜的两个普通妇产医院得到了2531个婴儿的正确分娩时间。
因为考虑到大医院里使用催产素和剖腹产的较多,所以没有从大医院取数据,而是从这两个普通的妇产医院取数据。将取到的数据绘成图观察,可以看到满月和新月前后产妇分娩出现高峰,而且在满月和新月两个不同的时间里,绘出的图的形状极其相似,具有一定规律性。
假定影响分娩的是月球和太阳的力(吸引力和离心力),那么将这种力作成图,图中曲线的形状也与上图相似。在藤原正彦的论文中还有许多数学研究和数学公式,研究表明就是这种力产生的“扳机”效果引发阵痛而进行分娩。藤原正彦副教授说:“一般认为用分娩图来说明月球的圆缺对分娩的影响是相当确切的,所以‘扳机’效果数据理论与实际的图相吻合,这一点很有意义的。”随着今后更多的研究,也许还会发现更多惊人的事实。
月球背面的奥秘
月亮的旋转运动,在地球引力影响下,自转和公转周期是一致的。因此,月亮永远只以半个球面对着地球。
月亮的公转轨道面和地球公转轨道面有个夹角,这就使月亮自转轴的南端和北端,每月轮流地朝向地球,在地球上,有时能看到月亮的南极和北极以外的部分。实际上,地球上看到的月亮表面不只是半个球面,而是月亮表面的59%。
还有其余的41%的月面(月亮的背面)呢?由于它始终背着地球,人们没法瞧见,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个猜不透的谜。
有人说,月亮的背面,重力可能要比正面大一些,也许有空气和水的存在。有人预言说,可以断定那里有一片环形山,既广阔,又明亮。也有人说,地球北半球大陆多,南半球海洋多。月亮上可能也是这样;月亮正面的中央部分是高地,月亮背面的中央部分是一片“大海”——呈暗色的平原。
1959年1月2日,前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于1月4日飞抵距月亮6000千米的上空,拍摄一些照片传到了地球。
1959年10月4日,前苏联又发射了“月球3号”自动行星际站。它于10月6日开始进入绕月球的轨道飞行,7日6时30分,它已转到月亮背面大约七千米的高空。当时地球上看到的是“新月”。月球背面正是受太阳照射的白天,是照相的大好时机。当行星际站运行于月亮和太阳之间的时候,在40分钟内拍摄了许多不同比例的月球背面图,然后进行显影、定影等的自动处理,而通过电视传真把资料发回地球。这是有史以来拍摄到的第一批月亮背面的照片。从此,这个千年奥秘终于被揭开了。
月亮的背面也是像正面一样的半球,绝大部分是山区,中央部分没有“海”,其他地方虽有一些海,但是都比较小。背面的颜色比正面稍稍红些。现在,科学家已经绘制成一幅较详细的背面图,并且给那些背面的山和“海”,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地球途中拍摄的月球照片。
按国际规定来命名。
环形山以已故著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有:齐奥科夫斯基、布鲁诺、居里夫人、爱迪生等。“海”有理想海和莫斯科海等。有五座环形山用中国古代石申、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和万户五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万户环形山,面积约六万平方千米,它位于南半球,夹在赫茨普龙与帕那(都是英国物理学家)两座环形山之间。
神秘的引人注目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呢?
1966年,美国“月球轨道环行器2号”拍摄的照片,使人们能够仔细地看清月面上那些大量错落、形状不一的圆丘,同美国西北部的圆丘相似。
科学家认为,它们是由月亮内部熔岩向月面鼓涌形成的。
现代科学仪器观测的结果和宇航员带回的月亮岩石所作的分析,使科学家得出这样的假设:火山活动和陨星撞击这两种自然力量在月貌的形成中都有作用。许多圆丘和较小的环形山是火山活动中形成的,而那些大环形山是陨星撞击月亮时造成的。
什么是流星
几乎所有的人都见过流星。在晴朗的夜空中,突然一道亮光划破黑暗,产生一条明亮的轨迹,转眼就消失了,只是给仰望星空的人徒增几多诗意和伤感。
一般情况下,每个晴朗的夜晚,一个观测者肉眼能看到的流星平均每小时大约有10颗左右,它们的出现没有规律,被称为偶发流星。还有一类成群出现的流星——流星群,一般出现在大致固定的日期、相同的天区范围,有十分明显的周期性,被称为周期流星或流星群。
历史上曾记载着一次壮观的流星雨,就是1833年11月出现在狮子座的流星雨,每小时下流的数量高达35000颗之多,一夜的流星大约在24万以上。
流星原本是运行在星际空间的尘埃似的小天体—流星体。当它们闯入地球大气时,与大气中的分子发生剧烈的碰撞和摩擦,在流星体周围便形成了由炽热气体和冲击波组成的包层,明亮可见。
流星体质量一般都很小,所以绝大多数流星都在大气层中全部燃烧尽了。
当流星体的质量很大时,即使与空气摩擦产生的几千摄氏度的高温也不会使其全部烧毁,剩余部分便会落到地面上,称为陨星。
落到地面上的陨星很多,但因大部分落入海洋或荒无人烟地区,所以不被人所知。
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家在南极地区找到了大量陨石,短短几十年中,数量多达3000多快。最大的是落于纳米比亚的戈巴大陨铁,重量在60吨左右。
由于一些陨星是早期太阳系形成时的产物,它们对科学家了解太阳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某些陨星来自月球或其他行星,有些则是小行星的碎片。它们原本是这些天体的一部分,但因与其他天体发生碰撞而碎裂,从而溅落到宇宙空间。
最近20多年来,对陨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发现陨星中存在水分及种类繁多的有机物。
科学家们对掉在澳大利亚的一块陨石进行了分析,结果在其中发现了16种氨基酸:其中5种属于构成地球生命的20种氨基酸之列;另外11种属于不进入地球的蛋白质成分中的氨基酸。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已经清楚地证明了在陨石中找到的这些氨基酸确实是在太空中合成的,而不是陨石进入地球大气层后被地球物质“污染”的。
于是,有一个结论便确凿无疑了:这些陨石是从有过生命的行星上抛出来而飞临地球的。这便是宇宙中又一个关于生命的现象。
为什么会下陨星雨
夜晚,常常能见到天空中流星一闪而过,产生这种现象的流星体绝大多数都只有针尖般大小。
天外来客
流星体与大气撞击、摩擦、燃烧发光的同时,已成为灰烬。
如果流星体比较大,没有燃烧完,其残余部分坠落到地面附近时,又发生崩裂,大大小小的石块之类的东西就落到地面上,成为陨星。一次坠落的陨星比较多的话,就被称作陨星雨。
1976年3月8日,一场世界罕见的陨星雨降落在我国吉林省境内。
那天下午3时许,一颗有好几吨重的陨星,在飞速坠入吉林市地区上空时,由于与稠密的大气层相撞而燃烧、发光,形成一个耀眼夺目的大火球。火球很快分成一大两小,由东向西鱼贯前进,并发出巨雷般的爆裂声和隆隆回响,雷声未停,大小陨星纷纷落地,像雨点般陨落在吉林市北郊和永吉县、蛟河县一带,成为举世罕见的吉林陨星雨。
吉林陨星雨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多、质量最大的一次极其罕见的陨星雨。
“雨”区在东西方向上延伸达70千米,南北宽8千米多,面积达500平方千米。
从事此项研究的工作人员在短短几天内,就收集到了100多块质量超过500克的陨星,至于较小的陨星碎块和碎屑,简直是无法计数。
这次坠落的陨星总质量在2600千克以上。其中,最大的“一号陨星”,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收集到的最大的石陨星,它有1770千克。这块陨石降落在永吉县桦皮厂乡范围内。
地球上为什么能诞生生命
回答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因为这就好像当我们呼吸的时候,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能呼吸一样。作为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我们人类从亘古以来就一直在努力,试图搞清楚我们自身的来龙去脉。
在古代,人们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是由神创造的,他们认为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由神在创造地球时一次完成的。
随着人类思维中理性成分的逐渐增长,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索生命的起源。
人们发现,一块肉放臭以后,会生出蛆虫;青蛙似乎从河泥中长出来;腐烂的水果生出果蝇等。于是便认为无生命的物质里会诞生出生命。不过,物理学家们通过实验推翻了这一观点,而且证明所有的生命都是由先前的生命“生出”的。于是这便引申出一个问题:最早的生命是怎样来的呢?
人们又通过一系列实验,加上一些地质考古资料,知道在亿万年的漫长时间内,原始地球的海洋中产生了许多有机分子。这些有机分子再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最终形成了原始的生命。原始生命经过由低到高的进化,终于使地球进入了智慧生命这一阶段。
地球上之所以会产生智慧生命,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有利条件。
首先它是一颗老行星。生命从简单形态进化为智慧生命须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因为这一过程所要经过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由一些很偶然的过程组成的。
另外,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我们知道,生命活动主要是互相协调的许多复杂的化学过程的总和。如果没有有机化合物,就不能产生生命。而这些有机化合物的形成,以及生命体的生命活动都要求有合适的温度条件。
还有,地球有较为浓密的大气。这是因为地球的质量不太大,也不太小,如果质量太大,其引力将保留住不利于生命产生的原始大气;如果质量太小,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会很快散失。
更为重要的是,地球上有非常丰富的液态水,71%的地球表面为水所覆盖。地球是行星中惟一一颗能在表面存在液态水的行星。
我们知道,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海洋的热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气温相对稳定的重要条件。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目前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
宇宙中别的星星上有人吗
银河系有1000亿颗以上的恒星,它们全是炽热的气体球,表面温度达2000~30000℃,甚至更高。在这种环境下,显然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存在,当然更谈不上人了。
宇宙间,只有在那些不发光、有固体表面的行星上,人才有可能生存。这样,问题就变成了首先要解决除太阳之外,其他恒星也有自己的行星系吗?什么样的行星系才可能有人居住?
近代天文学告诉我们,太阳系不是银河系内惟一的行星系。例如,在太阳附近,半径为17光年的空间内,共有60颗恒星,在它们中间,带有行星系的估计不会少于10颗。
凡是行星系都能有人存在吗?不。先决条件是,作为行星系中心的天体是个什么样的恒星。如果中央星是个时而宁静、时而爆发的变星就不行,它一发“脾气”,不仅行星上的人受不了,就是行星本身也难保不烧化。要是中央星是周期膨胀和收缩的变星也不行,忽冷忽热的“太阳”,行星上的生命是难以适应的。表面温度高达1万摄氏度以上的热星也不行,它的紫外线辐射太厉害,一切生命都无法生存。中央天体如果是相距很近的双星,那更不行,天上有两个“太阳”虽然壮观,要是有行星系的话,行星的公转轨道不是圆形的,而是一条十分复杂的曲线。行星时而接近两个太阳,烤得表面都熔化了;时而又跑到遥远的天边,成了酷冷的世界。温度变化范围那么大,怎么能住人呢?看来,只有类似太阳那样“稳定”的恒星,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被它的行星所欢迎。天文学家把这种恒星叫做太阳型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