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等待香港:香港制造
6735200000043

第43章 狄龙

眼晴总有打不败心的时候。换个说法,就是情感战胜理智,客观不敌主观。我看明星便常犯这毛病。才会少时看不懂的,现在都看懂了。原来“美”也真能反映观者的心境与心情。在一九七〇年代成长的我辈,把追求“个性”和“气质”的美看成是最高目标,于是相信样子太好看,就是“欠缺灵魂,没有内容”。当年怎么看都不把狄龙当偶像,便是要跟大众的审美过不去。

回想起来,第一次看见狄龙便是真人。事缘有家族成员与影圈中人稔熟,一个周日的傍晚把车开进浅水湾邵氏影城。过度早熟的我从不曾对迪斯尼有任何憧憬,倒是还未踏人明星大观园便已面红心跳。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远远看到《大盗歌王》在拍一场跳墙的戏,男主角没见到,在弹床上不停跳的替身却是“任睇唔嬲”(随便看,看到饱)——一个镜头可以重拍那么多次,懵懂如我也知道拍电影其实不好玩。

再下来的“探班”活动是从室内转到室内。耳闻演员是个新人,目睹的是高挑的、赤膊的他因被逮到与一名女子偷情而惊恐满面。电影名叫《死角》,女主角是影后李菁,但在现场只有那“被手电筒照得睁不开眼”的“新人”狄龙。年龄再小我都听过阿伦狄龙(阿兰德龙),起初我对狄龙没有很大兴趣,或许跟他的艺名是借来的有关。

《死角》没有让狄龙一夜成为签名式。因为那是观众对国语片中的现实不感兴趣的年代。但一改穿古装动起拳脚,狄龙与姜大卫马上“比翼双飞”。二人最大分别,是一个愈沧桑,另一个愈显青涩。得不到来不及成熟和忧郁的我的投射,都怪他的单眼皮与孩子脸。但在邵氏电影重新面世的这几年,我一部部看下来,才发现他曾比一些东洋明星更东洋明星,可惜未曾像金城武般向日本发展。但真要说型格相似,昔日的狄龙,是不是已化身成眼前的吴彦祖?

2007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