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歇后语(第一卷)
6733600000007

第7章 àn

岸边的垂柳——为(围)何(河)。

清明节戴柳的习俗

那是在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是一个工于心计的妃子,她的美貌和头脑不仅彻底迷住了晋献公,还使晋献公处死了太子申生,并流放了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

重耳流亡在各国,吃了很多苦。由于了解骊姬的为人,为了保全性命,他只好隐藏踪迹,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艰难。幸运的是,跟随着重耳逃亡的,还有很多赤胆忠心的谋臣和随从,介推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重耳在被流放,只好匆忙上路,连盘缠都没有带足。重耳游走在各国间,希望得到某国国君的支持,得以回晋国夺回王位。

重耳一行人自翟国往东,一路颠簸,终于来到卫国境内,没想到卫文公一时糊涂,对重耳没有兴趣,重耳没有得到卫国的一丝援助。

在离开卫国的途中,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仅有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

在卫国五鹿,重耳终于忍不住了,放下架子,向一个农夫乞讨。可是一个普通农民又有多少粮食去施舍给重耳等十几人呢?

农夫从地上拾起土块,调侃重耳:“这个,你拿去吃吧!”重耳饥饿难耐,近乎绝望,见农夫这样奚落自己,气愤地举起鞭子要抽打农夫。

这时,跟随重耳一起出逃的狐偃赶忙阻止了重耳,他说:“这是上天要赐给我们土地啊!说明我们复国在望。”并且向农夫磕了个头,接过土块,装在车上走了。

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后来,重耳得到了秦穆公的援助,终于返回晋国,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后来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感恩于当年与自己同甘共苦的臣子们,对随从们大加赏赐,但却遗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原本是个低调的人。他一贯忠心耿耿,认为自己追随君主是本分,没必要邀功请赏。同时,介子推还十分轻视那些追随晋文公后还追逐荣华富贵的谋臣们。

战国杂家代表名著《吕氏春秋》里记载道,介子推曾作一首诗以明志:

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后来,介子推就和他诗中“死于中野”的蛇一样,默默地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有个邻居叫解张,他将介子推的行为都看在眼里,很为介子推鸣不平。在介子推走后,解张还特意写了一首隐喻诗挂到城门上,提醒晋文公不要忘记介子推的旧恩,诗写道:

龙失其所,周游天下,众蛇从之。

龙饥乏食,一蛇割股。龙返于渊,

安其壤土。数蛇入穴,一蛇于野。

晋文公看到这首隐喻诗后,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都请不来介子推。

晋文公亲自来到介子推家,却发现大门紧闭,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连忙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却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一起,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于是下令放火烧山,可谁知大火一连烧了三天三夜,直到熄灭后,终究也不见介子推的身影。

晋文公又让将士们上山搜,最后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去世了。

晋文公没想到介子推为表明气节居然甘愿献出生命,感慨和内疚之下,他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

这时,晋文公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他暗自决定,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临下山时,晋文公带回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在介子推一周年之祭,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小心地掐下了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晋文公总是把介子推的血书放在衣袖里,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右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当初提出的戴柳也得以流传和发扬,渐渐成为了一种风俗。

在我国民俗中,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的,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的,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南宋时,戴柳就是孩子成年的标志。记载民俗的著作《梦粱录》里说:

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

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盼红颜永驻。这样一来,青青的春柳,又有了象征青春之义。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明代学者田汝成所著的散文集《西湖游览志余》里记载道:

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

清代女诗人杨韫华曾作诗《山塘擢歌》说: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

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

此外,各地的民间谚语也有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戴柳被人们认为有辟邪的功用。

岸上没鱼——合(河)理(里)。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按倒的葫芦瓢——又起来了。

按倒葫芦起来瓢——去了一个,又来一个。

按规定办事——奉公守法。

奉公守法

奉行公事,遵守法纪。出自汉·司马迁《史记·赵奢列传》。

赵奢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员大将,他计谋过人,作战勇敢,是一位常胜将军,而且战功赫赫。因而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

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地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奢的话使得赵胜汗颜不己,认为自己与赵奢相比显得很渺小,因而他没有发怒,反而很高兴,为发现一个人才欢喜,他把赵奢举荐给赵惠文王,赵奢受到赵惠文王的重用。

按着路标走——错不了。

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得。

按住电铃不抬手——老是想(响)。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案板上砍骨头——干脆。

案板上拍饼子——不敢(擀)。

案板上撒泼——滚道(刀)劲儿。

暗处走路——没影子。

暗地里穿针——难过。

暗洞里裹脚——瞎缠。

暗箭伤人——手段卑鄙。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