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6731100000055

第55章 空灵境界故事(25)

浙江杭州府仁和县有户财主,哥哥叫袁龙宾,弟弟叫袁凤宾。袁凤宾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袁绍芬。

袁绍芬这个公子哥儿靠着荫下之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为非作歹。一年正月,袁绍芬外出游逛,便去赌钱。谁知一输再输,血本无归。

越输越想赌,没有钱怎么再赌呢?赌家沈七看出他是个毛头儿,就让他再赌,直到夕阳西下,总共输银二百七十二两。

沈七叫他打了一张欠条,让他到他家凭条取钱。

沈七收了赌具,欢天喜地到袁绍芬家去要钱。袁家守门人根本不相信,一伸手给了沈七一个耳光;沈七也上去把守门的一把揪住不放,吵闹不止。里面听见外面吵闹,便都急忙跑出来,七手八脚把沈七痛打了一顿,直打到他喊爹叫娘才把他放走。

沈七钱没讨到半文,反而挨了一顿毒打,心中越想越气,回家便要服毒自杀。

沈七的老婆见沈七服毒,急忙叫他跑到袁家去,即使是死也要捞口棺材。沈七一气跑到袁家,但袁家大门早已紧闭。不一会儿沈七便死在大门口了。沈七死后,看热闹的人很多,纷纷嚷嚷,擂鼓似地冲撞着大门,喧闹的人群中夹杂着一些无赖之徒,他们大喊道:“袁家仗着有钱有势,威逼人命,你们不打进去,还等到什么时候!”于是无赖们一声呼啸,冲进袁家,把一些值钱之物以及银钱细软,抢了个精光,一哄而散。过了一会,袁龙宾、袁凤宾回到家中,听说这事,急得搓手顿脚。

一意孤行

“一意孤行”的原意是坚持自己的主张。现在多用它来说明不考虑客观条件和他人意见而独断专行。

此典出自《史记·酷吏列传·赵禹·张汤》:

“公卿相造请禹,禹终不报谢,务在绝知友宾客之请,孤立行一意而已。”

汉朝景帝时候,朝廷有两个太中大夫,深受皇帝的器重,他们是赵禹、张汤。皇帝让他俩制定各项法令。

赵禹为官清廉,对自己要求严格。

自从入朝廷担任要职以后,不但遣散家中门客,而且断绝与其他官吏的来往。即使是公卿大夫相请,他也婉言谢绝他们的邀请。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公正地处理事物,所以不管别人怎么说,一直都按自己的意愿做下去。因此他不徇私情,秉公执法。

张汤与赵禹正好相反,他好交际,与长安的大商人有很深的交情,各处的名人他也前去交结。即使心里讨厌一个人,表面上也去奉承。张汤能言善辩,深受丞相和皇帝赏识,不久便升迁为御史大夫,手操重权。

一天,匈奴派使臣进关来与汉朝廷商谈和亲,皇帝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博士狄山说:

“往昔高祖欲伐匈奴,在平城被困,最后以和亲了结。今天陛下如果举兵击匈奴,那么则国中空虚,边民贫困,不如和亲!”

张汤站起来,傲慢地对狄山说:

“你真是个愚腐之人,简直无知到了极点!”

狄山也气愤地反驳说:“我是愚忠,你却是诈忠。你挑拨陛下的骨肉之情,使各诸侯不能安宁,我早就知道你是一个奸诈之人!”

皇帝见张汤挨了骂,便声色俱厉地训斥狄山:“狄山,你能掌管一个郡,不叫敌人进犯吗?”

“臣不能……”

“你能掌管一个县吗?”

“臣也不能……”

“能管一个要塞吗?”

狄山明知再这样强辩下去是没什么好处的,于是就说:“臣能!”

皇帝于是下令将狄山调到边境的关口去,结果没过几天,匈奴侵入,砍下了狄山的脑袋带走了。这件事使群臣震惊不已。大家对张汤更是敬而远之了。

张汤的权势越来越大,朝中有人开始讨厌他了。过去同他有矛盾的官吏便联合起来告了他一状,说他背着皇帝干了很多坏事。皇帝觉得自己上当受骗,就派赵禹前去责问张汤。

赵禹见到张汤,就对他说:“你也该知足了,你已经害了多少人呀?今天人家告发你都是有凭有据的,皇帝要重处你的案子,不过还是让你自己认真考虑一下,不必总是不服气!”

听了赵禹的话后,张汤自杀了。

宋襄之仁

“宋襄之仁”比喻应抓住一切时机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唯有这样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

此典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宋襄公与楚人战于涿谷上,宋人即成列矣,楚人未及济。……右司马反列。楚人已成列撰阵矣。公乃鼓之。宋人大败,公伤股,三日而死,此乃慕仁义之祸。”

宋襄公同楚国在涿谷交战,宋国军队已经摆好了阵势,楚国军队还没过河。

右司马购强这时建议说:“楚国人数多而宋国人数少,请在楚军渡河还没到一半,没有排成队时攻击楚军,楚军必败无疑。”

宋襄公说:“我听到有教养的人说:不打两次受伤的人,不抓年老的士兵,不把人推到危险的境地,不把人逼到绝境,不进攻没有排列整齐的军队。现在楚军没渡完河我们就去攻击他们,这是不义的,我们还是让楚军渡过河摆好阵势以后再激励士兵去进攻他们。”

右司马说:“您不爱惜宋国的百姓,即使是心腹人也难以保全,您只为了“义”。

襄公说:“若不返回,我就用军法处治你。”

右司马于是便返回了队列。楚军已经排好队列摆好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的大腿也受了重伤。这就是仰慕仁义带来的后果。

易如反掌@易如反掌”意思是说:像翻过手掌那样容易成功,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办。

此典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赵岐注:以齐国之大,而行王道,其易若反手耳。”

唐太宗有一次听说高丽(今朝鲜)大臣莫离支杀死了高丽国国王,宣告独立,便打算亲自率领大军前往讨伐。为了慎重起见,就征求他亲近大臣们的意见,褚遂良表示反对,但尚书李勣非常赞成。于是褚遂良正式上书规劝,当中有这样的几句话:“高丽王是你立的,莫离支杀死他的国王,你趁此讨伐他,并趁机收复失地,是理所当然的……但只须派两三个勇敢的将领,带兵四五万前去收回高丽易如反掌……”

羿射九日

“羿射九日”形容为民除害、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英雄。

此典出自《淮南子·本经训》。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照射着大地。

毒热的太阳晒枯了庄稼,晒死了草木,老百姓几乎没有东西可吃,饥饿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同对,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这些怪兽凶鸟也在威胁着人们的安全,猰貐是一种非常凶猛的怪兽,它行动迅速,能吃人,叫起来就像婴儿啼哭一样。凿齿也是一种怪兽,牙齿的形状像凿子,有三尺多长,露在下巴外面,甚至还能拿武器。九婴是一种有九个脑袋的怪物,能够吐火喷水。大风是一种凶猛异常的大鸟,只要它飞过便会刮起大风,摧毁房屋。封豨(xī)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大野猪。修蛇是又长又大的蟒蛇,它能吞掉大象,三年以后才把骨头吐出来。

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为民除害,尧就派羿(yì)带上弓箭刀枪,去射杀危害百姓的十个太阳和各种怪兽。羿是尧时代的英雄,是射箭能手,羿把凿齿杀死在南方畴华泽的田野里,将九婴杀死在北方凶水上面,用带绳的箭把大风射死在东方青邱泽。然后又杀死猰貐,在南方的洞庭湖一刀斩断修蛇,在中原的桑林中活捉了封豨。

最后,羿又弯弓搭箭,对准天上毒辣辣的太阳猛射,结果射下了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

从此,灾难消除了,人民得救了,大地一片欢喜景象。大家便一致拥护尧做了天子。

意怠免患

“意怠免患”说明纪律、秩序及团结对一个集体的重要性。

此典出自《庄子·山本》:“东海有鸟焉,其名曰意怠。其为鸟也,,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患。”

这段话意思是说:

东海有一种鸟,名叫意怠。意怠虽属鸟类,但看起来却显得笨拙,不能高飞。

但它们彼此相依为命,成群结队,相互援引向上飞翔,同时降落休息。前进的时候,没有一只敢擅自冒进;后退的时候,没有一只敢随意掉队;吃食的时候,也没有一只敢抢先品尝。一切活动,都井然有序。

所以,意怠行动起来总是有条不紊,其他人始终不敢轻易伤害它们,因此能够幸免于难。

迎刃而解

“迎刃而解”形容处理事情,很迅速很容易。

此典出自《晋书·杜预传》:“昔乐毅藉济西一战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著手处也。”

晋武帝(司马炎)时,有一个叫杜预的人,这个人不但学问渊博,而且见识很广,他做了七年度支尚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当时的人都称赞他无所不能,因此叫他“杜武库”。后来他调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军事,建议攻战讨伐吴国,出兵以后,只用了十天的时间,就连续占领了长江上游的许多城市;随后沅、湘两水以南一带的州郡也纷纷投降了,他还俘虏了吴军都督孙歆以下的文武官员两百多人。这时,有人便认为吴国是强劲的敌人,不能够马上就完全打垮它;而且当时正是夏季,河水正在泛滥;而且怕流行疫病;应该等到明年春天再集中力量大力攻打。但杜预坚定地说:“从前乐毅由于在济西打了一仗,就消灭了强大的齐国。现在我们士气正当旺盛,用这样旺盛的兵力去攻打吴国,犹如劈竹,等到劈破几节之后,下面的竹子便都‘迎刃而解’,不会有什么阻碍了。”最后他带着队伍继续前进,果然如破竹子一样顺利迅速,终于把吴国灭掉了。

犹豫不决

“犹豫不决”形容人在处理事情时,没有主意,不知道如何处理。

此典出自《楚辞·离骚》:“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犹是一种兽类,据说它生性多疑。不论在什么地方觅食或玩耍时,只要一听到人的声音,它就怀疑是有猎人要来捕捉它或者是什么东西要来杀害他,就匆忙先爬到树上去,躲藏在树枝或密叶之间,把头探出来,偷偷地看看情况。

不一会儿,又从树上跳下来,在地上东张西望,其实,它根本就看不到什么东西,但一会儿它又怀疑起来,于是又魂不附体似地又爬到树上去。

在树上停了一会儿,它觉得没有什么危害,又从树上跳下来;不久,它又回到树上去。就这样它不停地跳来跳去。跳了大半天,一点主意也没有。

有始有终

“有始有终”比喻办事有头有尾,不中途而废。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

燕昭王始终认为乐毅是自己的知己,乐毅也真心实意地去报答他。但燕国的大夫骑劫,觉得自己有点武艺,又懂得些兵法,早就想掌握兵权。就因为在他上面还有乐毅,他不能如愿。

骑劫和燕太子乐资关系一直很好,就对他说:“齐王已经死了,齐国就剩了莒城跟即墨两处,其余的地界全掌握在燕国军队的手里。

乐毅在半年之内打下了七十多个城,但为什么费了好几年工夫就是打不下这两座城呢?

这里面一定有原因。”太子点了点头,没言语。

骑劫接着又说:“如果他想存心打下这两个城,早就可以打下来了。听说他怕齐国人心不服,因此想用恩德去感化他们。等到齐国人真正归附了他,他不就可以当上齐王了吗?根本不会回到燕国当臣子了!”太子乐资便把这话告诉了燕昭王。燕昭王一听,怒气冲冲地打了太子二十大板,骂他是个忘恩负义的畜生。他说:“先王的仇是谁给咱们报的?昌国君的功劳简直没得说。咱们把他当作恩人都还怕不够尊敬呢,你们还要说他坏话?即使他真做了齐王,也是应该的呀!”

燕昭王责打太子之后,便打发使者拿了节杖上临淄去见乐毅,立他为齐王。乐毅非常感激燕昭王的心意,但他对天起誓,宁愿死去,也不愿接受这封王的命令。使者回报燕昭王。燕昭王感动得涕泪交加。

可是太子乐资因为乐毅挨了二十板子。

这件事,虽然他不愿意计较,但也无法忘记。

周赧王三十六年、燕昭王三十三年、齐襄王五年、楚顷襄王二十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死了。太子乐资即位,这就是燕惠王。俗语说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燕惠王信任骑劫正像燕昭王信任乐毅一样。

不过他还算顾全大局,没把乐毅当做仇人。可是燕国人已经上了齐国人的当,听信他们散布的谣言,互相传着说:“乐毅本来早就当了齐王了,但为了不愿辜负先王,就没敢做王。如今新王即位,这下乐毅可就要做齐王了。如果新王另外派个将军来,莒城跟即墨一定会灭亡!”

燕惠王听信了流言,就把乐毅调回来,派骑劫为大将代替乐毅。

乐毅倒是比伍子胥更有见识,他相信“善始者不必善终”,再说他和燕昭王的交情可以说已经是有始有终的了。如果他回到燕国,万一被新王杀掉了,自己丢了一条命倒不算什么,只是太对不起燕昭王了。最后他说:“我是赵国人,还是回老家养老吧。”于是他就逃到赵国。赵惠文王封他为望诸君。

骑劫当了大将,统率了乐毅的军队。

他自有他的一套。他把乐毅的命令全改了。

燕国的君臣上下都有点不服气,可是大家都是敢怒而不敢言。骑劫到了大营,休息三天后,就去围攻即墨,围了好几层,但城里早就做好准备。守城的将军田单,把决战的步骤已经周密地布置好了。

有条不紊

“有条不紊”比喻有条理,丝毫不乱。

此典出自《尚书·盘庚上》:“若网经纲,有条而不紊。”

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国都本来设在古黄河下游的北岸,经常遭受水灾。帝位传到商汤的第九代孙盘庚的时候,为了避免水灾,使百姓安居乐业,他打算把都城迁到黄河以南的亳地。但他的臣民不能理解他的做法,因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动荡。为了控制形势,盘庚几次召集大臣、贵族商议,让他们向百姓讲清楚迁都的原因。他说:“你们大家一定要听从我的命令,这就‘若网经纲,有条而不紊。’(意思是:我的命令,就好比只有把网结在纲上,才会有条理而不紊乱。)只要你们照我的话去做,政务也就好办了。”他最后告诫大臣及贵族们说:

“从今以后无论是什么事,都必须先向我报告,决不能煽动百姓闹事。要知道人心是很容易受蛊惑的,这就像‘火之燎原’(意思是:烈火在原野上熊熊燃烧),是很容易蔓延开去的。”后来盘庚终于把国都建立在亳殷,并在那里安居下来。从此商代也就又改叫殷商了。

玉汝于成

“玉汝于成”用以激励人们在艰苦环境中应努力奋斗,取得成功。

此典出自宋代张载《正蒙·乾称篇》:“贫贱忧戚,庸玉女(汝)于成也。”

北宋时,有一位哲学家名叫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他青年时学过兵法,曾想收复被西夏夺去的洮西失地。

后来,在范仲淹的引导下,张载一心一意地研究学问,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张载曾当过崇文院校书,后讲学关中。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张载回到横渠镇,并在那里专心读书治学。

横渠镇地处穷乡僻壤,自然条件非常艰苦。

张载家中收入不多,生活清苦。但是,张载面对清苦的生活却怡然自得。他认为,只有艰苦的环境才能磨炼人的意志,帮助人取得成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张载刻苦自励,终于成了一位颇有成就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及其著作《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