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6731100000045

第45章 空灵境界故事(15)

两个人听了互相看望着说:“假使没有密须奋这一番话,我们将会越来越倒霉了!”于是,两人和好如初。

如鱼得水

“如鱼得水”比喻与人相处很融洽或环境对自己很适合;也比喻得到很需要的、不可缺乏的助手。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

刘备三顾茅庐请来了孔明,就像对待师长一样对待孔明,十分尊敬他。两人感情深厚,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心里不服,对刘备说:“孔明年幼,有什么才学?兄长太厚待他了!”刘备说:“我得到孔明,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你们以后不要再这样说了。”

一天,有人送牦牛尾来,刘备亲自结在帽子上。孔明进来看见了,很严肃地对他说:“您不再有远大的志向,只能做做这种事吗?”刘备连忙把帽子丢在地上说:“我只是借它来消除我的忧虑。”孔明说:“您自己认为与曹操相比怎么样?”刘备说:“我不如他。”孔明说:“您只有几千兵马,万一曹兵来到,用什么去迎击他呢?”刘备说:“我正在为此事忧虑,还没有想出一条好计策。”孔明说:“抓紧时间招募民兵,我亲自训练他们,可以待敌而战。”

不久,曹操命夏侯憞引兵十万,杀奔新野来了。张飞听到消息,对关羽说:“现在就让孔明去迎敌吧。”这时,刘备正好来召二人。刘备问他们:“夏侯憞引兵到来,如何迎敌?”张飞说:“哥哥怎么不让‘水’

去?”刘备说:“智谋要靠孔明,争斗必须靠二位兄弟,怎么可以推诿?”刘备授孔明以剑印,让他发令。孔明一一调派完毕。关羽问:“我们都去迎敌,不知道军师在做些什么?”孔明说:“我只坐守县城。”张飞一听,大笑说:“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坐在家里,好不自在!”刘备见此情形,说:“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张飞冷笑而去。众将领也不明白孔明的韬略,虽然遵命,但都满怀疑虑。结果博望坡一战,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孔明收军,关羽、张飞都称赞说:“孔明真是一位英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比喻真正的友谊或情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

此典出自元代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

“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浙江淳安县锦沙村徐家三兄弟,老三徐哲早亡,留下妻颜氏和二男三女。老大徐言和老二徐召商量说:“你我各只有一子女,老三倒有五个,将来男婚女嫁,分起家产来,你我岂不吃亏?不如即今三股分家为是。”他两人欺负颜氏是个寡妇,私下将田产搭配停当,只拣不好的留给侄子,牛马归了自己,却把老仆阿寄夫妻当做牛马分给颜氏。那颜氏拗不过,只是啼哭。

亲友明知分得不公,哪个肯出头说话?却说阿寄已五十多岁,心想:“原来拨我在三房,一定是以为我没用了。我偏要争口气,帮这孤儿寡母做个事业起来。”便和颜氏商量道:“老奴年纪虽大,路还走得,苦也受得,那经商道业也都明白,三娘急急收拾些本钱,待老奴去做生意,营运数年,怕不挣起个事业?”颜氏依言,变卖得十二两银子,交给阿寄去了。

阿寄从淳安乡里收购些生漆,由船运至苏州,正遇缺漆,不到三日卖个干净,足足赚个对本对利。返程又籴六十担籼米,运至杭州,又赚了十多两银子,如此数次往返,已赚得六七倍利息,再去收漆,已是大客人了。本大利大,一年有余,长有两千余金。于是将银两裹好,晏行早歇,不到一日,回到家中,颜氏见着许多银两,喜出望外。徐言兄弟听说阿寄归了,特来打听,待见颜氏竟用一千五百两银子购下良田千亩,庄房一栋,吓得伸出了舌头,半日也缩不回去。

正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颜氏得阿寄忠心经营,十年之后,家私巨万,便将家产分出一股与阿寄的儿子,两家子弟叔侄相称。

绿衣使者

“绿衣使者”指信使。后人也称邮递员为绿衣使者。

此典出自《开元天宝遗事·鹤鹅告事》:“长安城中有豪民杨崇义者……忽一日醉归,寝于室中,刘氏与李同谋而害之……后来县官等再诣崇义家检校,其架上鹦鹉……曰:“杀家主者,刘氏、李也。”官吏等遂执缚刘氏,及捕李下狱……封鹦鹉为绿衣使者。”

唐玄宗开元年间,长安有个富豪,名叫杨崇义。他养了一只红嘴绿羽的鹦鹉。

这只鹦鹉聪明伶俐,还能够学人讲话,很受主人宠爱。

杨祟义喜欢喝酒、交游。他经常在外观花赏月,饮酒作乐,有时十天半月也不回家一次。

有一次,杨崇义将近一个月没有回家,他的妻子刘氏吩咐家人四处寻找。一连几天都没有找到。刘氏便请人写了状子,告到万年县府。

万年县令接到状子后,立即派出衙役,传讯所有与杨祟义有过交往的人,前后涉及一百多人,却一点线索也没有得到。

因为找不到线索,万年县令决定亲自到杨家勘查。县令来到杨府,见刘氏貌美年轻,虽然身着素服,但脸上却薄施胭脂,散发浓香,心中不免产生疑团。县令劝慰刘氏几句,便让她回屋休息。自己带领几名随从,由杨家老仆杨安引路,顺着一条长廊,朝后花园走去。当他们走到长廊西头一间堂屋跟前时,突然听到一阵高叫:“杀死我主人的是刘氏和李(yǎn)!”县令吃了一惊,四处察看,却不见一个人影。他正在疑惑,忽见杨安用手向上一指,说:“老爷,是我家鹦鹉在说话!”县令便问杨安:“李是谁?和你家主有什么关系?”杨安回答说:“他是邻居家的一个青年男子,与家主没有什么交往。”县令又问:“你家后花园有没有门?”杨安说:“紧靠李家有个便门,钥匙由刘氏保管,但并没有人由此出入。”

如此来,县令完全明白了。他立即下令逮捕李和刘氏到县衙归案。经过审讯,两人终于供认了合谋杀害杨祟义的罪行。

原来,李是个花花公子,他趁杨祟义久出不归,深夜潜入杨家,与刘氏勾搭成奸。一天,杨祟义喝得酩酊大醉回家,早已暗藏在屋内的李趁机用绳子把他勒死。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李和刘氏就把杨崇义的尸体偷偷抬到后花园里,埋在一口枯井中。他们自以为他们做的神不知鬼不觉,没想到他们拖着尸体经过长廊时,正好被那只机灵的鹦鹉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导致案情败露。

鹦鹉破案的奇闻轰动了长安城,并且很快就传到唐玄宗耳里。他觉得很惊奇,便命人把鹦鹉传进宫中,还封它为“绿衣使者”。有个名士张说(yuè)专门为此写了一篇《绿衣使者传》。从此,“绿衣使者”

就成了鹦鹉的代称。

莫逆之交

“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从前,有四个怪人,主张万事万物应顺应自然,认为天地间“无”是最崇高的。有一天,这四个怪人子祀、子与、子犁和子来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无”的崇高和伟大。最后,四人取得到了相同的看法“无”就像人的头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别时,四人都非常高兴,认为他们心心相通,友谊将天长地久。

过了一段时间,子与生病了,子祀去探望。子与出门迎接时,弯着腰,低着头,高耸起两肩,背上长了五个大脓疮。由于过分地弯着腰,脸只好紧贴着小肚子,但他却坦然地牵着子祀的手,一块走到井边,从井里照见了自己的形象后,他回头对子祀说:“上天真是伟大啊,使我成为这样的人!”

子祀见子与闲适平静,就随口问道:

“你对你的病一点也不担忧吗?”子与说:

“干嘛要忧虑呢?人的生死本来是上天安排好了的,我只要顺应自然就行了。”

不久,子来也害了病,大口大口地喘着气,神情非常痛苦,眼看就要死去。子犁来看子来,看到子来的妻子悲伤地痛哭。子犁大声地喝开子来的妻子,坐在床边和子来说道:“唉,你的妻子真不懂事!伟大的造物主正在使你变化,怎么能随便惊动你呢?”

子来感激地说:“如果一个铁匠正在打铁时,火炉中的一块铁突然跳了起来,那铁匠一定认为是不祥之兆。天地是一个大熔炉,阴阳是一个伟大的铁匠。我现在正在被天地铸造着,怎么会痛苦呢?”

子犁紧紧握着子来的手,说:“我们真是知心朋友!”

南楼理咏

“南楼理咏”的意思是,在南楼上温习吟咏。人们用它指文人集会或用以表现月夜景致。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庾太尉在武昌,秋夜气佳景清,使吏殷浩、王胡之之徒登南楼理咏。音调始遒,闻函道中有屐声甚厉,定是庾公。”

庾亮(公元289~340年),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曾任中书令,执掌朝政。

陶侃死,庾亮代镇武昌。死后被追赠为太尉,谥号文康。

庾亮镇守武昌,时值秋夜气佳景清,他邀请属吏殷浩、王胡之等人登上南楼温习吟咏。音调正强劲有力的时候,楼前的小道上传来响亮的木屐声,人们料定,是庾亮来了。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庾亮带领十来个随从走来,诸位才子想起身回避,庾亮慢悠悠地说:“诸位请再留一会儿,我对这里的兴趣很浓呢!”于是,他坐在床上,与大家一起吟咏、笑谈,气氛非常融洽快乐。

轻诺寡信

“轻诺寡信”比喻轻易许下诺言的人很少守信。

此典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在《老子》第六十三章中,老子运用朴素的辩证观点,提出了防患于未然的主张。

老子说:有道者的作为,若无所作为。

他办事情,若无事可办。他玩味问题,若无问题可玩味。他把小事看成大事,把少事看成多事,用恩德报答仇恨。他考虑难事是在这件事还是简单的时候;处理大事是在这件事还是细小的时候。这是因为天下的难事一定是由简单开始;天下的大事一定是由细小开始。所以圣人永远不处理大事(因大事已化小,无大事可处理了),所以能成就大事。人们轻易应允别人的要求一定很少遵守信约。把事情看得容易也一定多招致困难。圣人可以看出一切事情的难处,所以永远没有(能克服)困难。

卿言复佳

“卿言复佳”指韬光养晦,避祸安身;也可用它指一味附和他人的意见,自己不表示任何见解。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注引《司马徽别传》:“如君所言,亦复佳。”

司马徽,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人,字德操,善于知人,人称水镜。刘备曾向司马徽寻访人才,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

司马徽有远见卓识,擅长认识和鉴别人才,居住在荆州。他知道荆州刺史刘表阴险狠毒,一定会因忌恨而残害有才能的人,于是他对当时的任何人才都不进行品评和议论。有人和他谈话一开始,司马徽就不去评论人物的才德高下,不论谈到谁,他一概说“好”。

他的妻子不满意,劝他说:“人家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您谈谈自己的见解,这也是看得起您。您应该区分人物的优劣、高下,并加以谈论。可是,不论谈到谁,您全都说‘好’,不是辜负了别人虚心向您请教的好意吗?”司马徽慢条斯理地回答道:

“贤妻您说的这番话,也很好。”他措辞婉转、说话谦逊、回避矛盾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

有一次,某人丢了猎狗,他以为司马徽的猎狗就是自己的那条猎狗,前来认领,司马徽就把猎狗给了他。后来,那个人找到了自己的猎狗,就把司马徽的猎狗完璧归赵了,并叩头谢罪。司马徽不但不抱怨,反而说了很多表示感谢的话。又有一次,荆州刺史刘表的儿子刘琮拜访司马徽,就派随从先去询问司马徽是否在家。当时,司马徽正在园子里锄地,刘琮的随从问他:

“司马徽先生在家吗?”司马徽回答道:“敝人就是司马徽。”刘琮的随从见他相貌非常丑陋,以为不是司马徽,就不客气地骂道:

“该死的奴仆,我家刘将军的公子要求见司马徽先生,你是这么下贱的奴仆,敢于冒称是司马徽先生!”司马徽回家后,剃头刮脸,戴好头巾,出来相见。刘琮的随从看到司马徽就是刚才被他骂的老头,非常恐慌连忙向刘琮报告。刘琮站起身来,向司马徽叩头赔罪。司马徽说:“公子千万不可行此大礼,我都羞愧了。我在园中锄地,只有您知道啊!”

曲高和寡

“曲高和寡”指作品或言论的格调越是高雅,越难以被人们理解和接受,或比喻知音难得。

此典出自《文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微,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大夫宋玉的文章写得很深奥,许多人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称誉他,楚王也因此怀疑他行为不检,就问他是不是有对不起百姓的地方。宋玉回答说:

“有一个人在都市里唱歌,他起初唱的是通俗的乡下歌曲,人们容易听懂,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他唱起阳阿的挽歌来,高深了一点,跟着他唱的只有几百人;后来他唱起比较深奥的阳春白雪来,跟着唱的就只有几十人;到最后他唱的是用了商调和羽调还夹杂着曲中最高的微调,听懂的人就更少了,能够跟着他唱的,只有寥寥几个人。这完全是因为曲太高,和的人自然也就很少的缘故。所以鸟中有凤凰,鱼中有大鲲。凤凰可以飞上九千里高空,背朝着青天,飞翔在云端的上面;藩篱上的小麻雀,又怎么会知道天有多高呢?鲲鱼早上还在昆仑山的山脚下,晚上已经在孟诸的大泽里了,溪沟中的小鱼,哪里会知道汪洋大海的深远呢?不是只有鸟中的凤凰,鱼中的大鲲会出现这种情况,士也是这样的。”

人心如面

“人心如面”原意是说,人的内心就像人的面孔一样,是各不相同的。后用以表示人心各不相同,难以测度,不要轻信。常含有劝诫之意。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二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吾岂敢谓子面如吾面乎?抑心所谓危,亦以告也。”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擅长处理政事。在他担任国相期间,他十分重视选贤举能,任用人才。比如,对不合适的人选,他都及时提出否定意见,并且讲清道理,使人口服心服。

有一次,郑国大夫子皮提出要让尹何做他的封地的长官。子产以商量的口吻对他说:“尹何太年轻了,不知道他能不能担当此任。”子皮说:“尹何很老实的,我喜欢他,他是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锻炼一下,也就懂得怎样管理了。”子产说:

“这样做不大合适。大多数时候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总是想着对他有利的方面。如果,你因为喜欢尹何而要把政事交给他,就好像要一个不会拿刀的人拿刀去割东西,这会使他受到很多的伤害。这样一来,你所谓喜爱一个人,实际上却是伤害他,那谁还敢要你的喜爱呢?你在郑国是栋梁,如果栋梁折断,椽子就会随之崩毁,而我也会被压在底下,所以,我怎敢不把话说完呢?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有华丽的绸缎,决不舍得让不会裁制衣服的人拿它去练习裁制吧。显要的官职、庞大的封邑,对你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庇护条件,而你却让别人学着去管理、去承担。你难道不知道它比华美的绸缎重要得多吗?我只听说过学习好了之后才会管理政务,却从没听说过把管理政务当作学习的对象。如果要这样做,一定会招致不必要的麻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