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6731100000027

第27章 唯物义理故事(27)

此典出自《史记·范雎列传》:“范雎既相,王稽谓范雎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则事之不可知者一也。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臣,无可奈何。君卒然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

范雎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当年曾经救助过他的王稽,官职原封未动,所以王稽有些不满意。有一天,王稽去找范雎说:

“我以为人世间的事情,不能够预料到的有三件:一是皇帝不知哪天忽然驾崩归山;二是您不知什么时候离开人世;三是我自己不知哪天会死在山沟里。人世间还有没有办法的事情三件:皇帝死了,他虽然恨臣子也无可奈何了;您离开人世,你恨于臣也无可奈何;我死在山沟里,大家恨我也是无可奈何了……”

范雎听了王稽的话,心里非常不痛快,于是他便到秦昭王那里去说:

“陛下,王稽是有大功劳的臣子呀,如果不是他的庇护,我来不到秦国;若不是您的圣贤,我也不会当上宰相。现在我做了宰相,而王稽却不见提升官职,我心里过意不去呀……”

“好吧,那就提王稽为河东郡守吧!”

于是秦昭王满足了他的要求。

范雎原本是魏国人,先在魏中大夫须贾家里做门客,后来须贾怀疑他私自勾结齐国,将他打得半死,把他扔进厕所里,他逃命后改名为张禄。恰巧秦昭王派王稽到魏国访寻贤人名士,于是有人将范雎推荐给他。王稽夜里与范雎谈得很投机,便约他到秦国去,范雎便十分高兴地答应了。

王稽和范雎乘车进入秦国,走到湖县的时候,碰上秦相国穰侯的车马。

范雎十分担心地说:“我听说穰侯是十分专权的,反对接纳别国的宾客,假如知道我来了,他会不肯放过我的,我还是藏在车里吧!”

穰侯果然把车了停下来,问王稽:

“你这次去魏国有什么收获?有没有带来宾客呀?他们是只会乱人耳目,毫无益处呀!”

王稽恭谦地回答:“哦,我什么人也没有带回来,您说得对……”

穰侯走远了。范雎跳下车子,对王稽说:“我看穰侯这个人十分狡猾,一会儿一定回来检查车子,我看我还是躲开走吧!”

真的不出范雎所料,穰侯走出十转达多路,突然折回来搜索王稽的车子。他没有查出人来,才放心的离去。

范雎在王稽的保护下,安全地进了咸阳城,接着拜见了秦昭王,取得了秦昭王的信任,后来居然做了秦国的宰相。

王稽将范雎请来秦国,是有功劳的,因此他才向范雎说了那番话。

无立锥之地

“立锥之地”,形容地方极小。“无立锥之地”形容穷困到了极点;也可用来形容无立足之地。

此典出自《庄子·盗跖》:“盗跖大怒曰:‘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

春秋时期,鲁僖公有一个大夫,姓展名禽,字季,谥号惠。人称下季,又称柳下惠。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盗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江洋大盗。孔丘去劝说盗跖,想叫他改邪归正。盗跖不愿意接见他,还把他大骂一通,说,如果孔丘再不滚回去,就把他的心肝掏出下酒吃。孔丘仗着自己是柳下惠的朋友,第二次请守门人通报,说:“我与柳下惠是朋友,请求到帐幕之下,见盗跖将军一面。”守门人又进去通报,盗跖说:

“叫他进来!”孔丘一溜小跑,毕恭毕敬地进去了。盗跖大怒,伸着两脚,手按宝剑,圆睁双目,声如护犊子的母虎,说:“孔丘,你过来!你所说的话,假如符合我的心意,就不杀你;假如不符合我的心意,我就叫你死!”孔丘说:“天下有三种美德:

长得高大魁梧,十分美好,人人见了都喜欢,这种美德是上等的;通晓天文地理,对万事万物都有明察,这种美德是中等的;勇敢剽悍,刚毅果敢,能够聚众率兵,这种美德是下等的。一旦具备了其中一种美德,就可以称帝为王了。

如今将军您有三种美德,身长八尺二寸,满面红光,唇如丹漆,牙齿整齐,声如洪钟,可是您却被叫做盗跖,我认为是不合适的,假如您肯接受我的建议,我就为您南使吴、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我会说服这些国家,为您建造起数百里大城,给您采邑数十万户,尊将军您为诸侯,这样便可以使天下罢兵休卒,共享太平。

这是圣人才士的行为,也是天下人的愿望。”

盗跖大怒说:“孔丘,你靠前站!能被利益打动,能被花言巧语说服的人,都是愚昧浅陋的顺民。我身材高大,容貌美好,人人见了都喜欢,这是父母遗传给我的美德。就算你不夸奖我,难道我自己还不清楚吗?更何况我听说,擅长当面恭维人的家伙,也喜好在背后诋毁人。现在,你说要给我造大城,又给我数十万户民众,这是想拿利益诱骗我,叫顺民们畜养我,这怎么能够长久呢!大城再大,也不会比天下大。

尧舜拥有天下,而他们的子孙却穷困到极点,甚至没有立足之地;商汤和周武王贵为天子,而断子绝孙。这不是因为他们获利太大了吗?”

无妄之灾

“无妄之灾”意思是指自己想不到的灾祸突然发生,或者平白无故受到牵连。

此典出自《周易·无妄》:“六三,无妄之灾。

或系之牛,行人得之,邑人之灾。”

又见《战国策·楚策四》: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今君处无妄之世,以事无妄之主,安不有无妄之人乎?

战国时楚国的考烈王没有儿子,春申君黄歇十分替他忧愁,于是给他想了许多办法,而且到处替他寻找会生儿子的美女,献进宫去,挑选去的人虽然不少了,可最终都没有生儿子。

赵国有个李园,想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楚王,听说是楚王自己有病,才导致生育,就担心妹妹将来得不到宠爱。于是想办法先把妹妹送给春申君做姬妾。

等到他妹妹怀孕以后,李园又运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春申君,教春申君把妹妹献给楚王。后来李园的妹妹真的生了一个儿子,他妹妹也做了王后,李园也因此得到楚王的重用。李园既在朝中专权,又担心春申君会把这件秘密泄露出去,就暗地里养了死士,想把春申君杀掉灭口,有一次考烈王病的时候,一个叫朱英的人对春申君说:“你有无妄之灾呀!”春申君听了觉得十分纳闷,叫朱英说出无妄之灾的理由,朱英指出李园现在虽还没有掌管国事,但他是将来楚王的母舅,他并不是带兵的将官,家里却养着死士,已经准备得很久,考烈王一旦死了,他一定会占据朝廷,挟制着国君,独霸政权的,到那时一定会杀掉你来灭口的,这不是无妄之灾吗?后来考烈王死的时候,春申君去奔丧,真的被李园杀死,并且被诛灭了全家。

无言息妫

“无言息妫”原意是息妫被楚文王强占后从来不说话的故事。人们用“无言息妫”形容古代妇女遭难,只能忍气吞声。

此典出自《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人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

息妫,是春秋时期息侯(息国国君)的夫人,妫姓。公元前680年(鲁庄公十四年),蔡哀侯(蔡国国君)在莘地战役中被俘,为了让楚王高兴,向他夸奖息妫漂亮。楚文王来到息国,假惺惺设下享礼招待息侯,便乘机把他杀了,灭了息国。楚文王把息妫带回楚国,生下堵敖(又称“杜敖”)和成王,然而,息妫从没有主动说过话。楚文王问她为什么从来不说话,息妫回答道:“我作为一个女人,居然要侍候二个丈夫,纵然不能死,又有什么话可说呢?”楚文王由于蔡侯的缘故灭掉了息国,转手又攻打蔡国。这一年秋季七月,楚军攻进蔡国。

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而互相帮助。

此典出自《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浩瀚的江湖,鱼儿在深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它们之间谁也不需要谁,互不来往,彼此相忘,恩情断绝的样子。然而,如果泉水干涸了,鱼儿就会被困在陆地上,它们各自吐着唾沫,各自嘘着湿气,用唾沫互相湿润。这种日子,哪里赶得上在江湖中互不往来和自由自在的生活啊。

心腹之患

“心腹之患”原指体内的疾病,后用来比喻严重的隐患。

此典出自《左传哀公十一年》:“越在,我心腹之疾也。

又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居二年,吴王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

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

秦秋时代,有一次,吴、越两国正在交战时,越王勾践伤了吴王阖闾的手指,而且伤得很厉害,吴王将要死的时候,便吩咐他的儿子夫差不要忘记这次的仇恨,夫差便点头答应了。

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当了国王,用伯嚭做太宰,他天天训练军队,打算复仇。过了二年,吴王出兵伐越,把越国打败了。

越王勾践,带残兵躲避到会稽去,一面派大夫文种,带了许多东西,送给吴国宰相伯嚭,他请求讲和,情愿用臣子的礼节服侍吴国,伍子胥劝吴王应该乘胜消灭越国,免除后患,可是吴王不听,却听信伯嚭的话,和越国讲和了。

过了五年,齐景公死了,因新立的国君昏庸懦弱,夫差便派兵去伐齐,伍子胥又向他说:“越国的勾践,刻苦砺,慰生死,很得百姓的拥护,将来必然是吴国的心腹之患;你不先去讨伐越,却去攻打齐国,不是大错特错了吧!”

心如死灰

“心如死灰”

本指内心枯寂平止,不再为物欲情感所动。

现在多用它形容精神消沉,意志消磨。

此典出自《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战国时代,有一个人叫子綦。古人纯厚质朴,多以居处为号,子綦居住在南郭,因此号叫南郭,人们称之为南郭子綦。他是楚昭王的庶弟,楚庄王的司马官。南郭子綦一心崇尚道德,清静寡欲,淡泊名利。有一次,南郭子綦凭几而坐,凝神遐想,仰天而叹,表现出一副忘却外物的超然沉静的神态。他有一个弟子,姓颜名偃,字子游,谥号成,人称颜成子游。颜成子游侍立在南郭子綦身旁,说:“怎么回事呢?纵使可以让形体像干枯的树木,难道也应当把心变得像熄灭的灰烬吗?您现在凭几而坐的样子,与过去凭几而坐的样子不同啊。”

形单影只

“形单影只”指将一个人孤立没有依靠,孤零零没有一个亲人。

此典出自唐代韩愈《祭十二郎文》:“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逝。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

我国的唐代的文学领域里出现了十分繁荣的景象。杰出的文学家、诗人非常多。韩愈便是其中的一个。

韩愈(公元763年~824年),字退之,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一贯反对只重形式、内容空洞的骈体文,主张文章应该创造性地继承和学习秦汉以来的传统。他的主要成就是散文的创作,成为唐宋八大家里最有名的一个。

韩愈的家庭人口不大,三个哥哥都在他之前死去了。他的侄子,也是兄弟四人留下的唯一的一个后代也早他去世了。于是韩愈作了这篇有名的抒情散文《祭十二郎文》。此文用自由的散文体来抒写悼念亡侄的哀感,融注了诚挚的骨肉之情和宦海浮沉的人生感叹,字字句句,非常凄惨动人。

这段文字的大意是:我上面有三个哥哥,都不幸过早的离开了人间,能够承继祖先后代的人,在孙子一辈只有你,在儿子辈就是我。两辈人都是孤零零的,没有兄弟姊妹。嫂嫂曾经抚着你的背对我说:“韩家的两代人就只剩下这两个了。”那时你的年纪还很小,大概不记得了,我那时虽然能依稀记得这件事,却不能领悟这句话的沉痛悲伤。

悬鹑百结

“悬鹑百结”形容衣衫褴褛,家境贫困。

此典出自《荀子·大略》:“子夏家贫,衣若县(悬)鹑。”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家里十分贫穷,生活非常清苦,常常穿着十分破烂的衣服,身上像悬挂着毛斑尾秃的鹌鹑一样,可是他却不想去做官,安贫乐道。有人说:“你为何不去做官呢?”子夏说:“诸侯当中看不起我的,我不愿做他的臣子;士大夫中看不起我的,我不愿再见到他。”

燕巢于幕

“燕巢于幕”的本意是说,燕子在帐幕上做巢。人们用它形容处境极其危险。

此典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异哉!吾闻之也:‘辩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何乐?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君又在殡,而可以乐乎?”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一个儿子,名叫季札,一称季,又名吴公子札。吴王寿梦死了以后,吴国人要立季札为王,他坚决不肯接受。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季札离开吴国,到鲁、齐、晋、郑、卫等国家去游历,有时谈论诗歌、音乐、舞蹈,有时谈论政事、道德,有时同朋友谈谈友情,显得非常活跃。

有一次,季札准备从卫国到晋国去,事先在卫国的戚地住宿。突然,传来一阵钟声,季札听了,就感觉这钟声有些不正常,他说:“奇怪啊!我听过这样一种说法:

‘与人争权夺利,却不进行道德修养,这样的人真的该杀’。演奏钟乐的人应该知道,得罪了国君,惧怕犹恐不及,还有什么可以寻欢作乐的呢?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就像燕子在帐幕上做巢一样。卫献公刚死,还没有安葬,难道就可以奏乐伉乐吗?”季札一气之下,立刻离开了戚地。戚地,是卫国执政大夫孙文子的封邑。孙文子听到季札这番话以后,一辈子不听音乐了。

阳侯之患

“阳侯之患”比喻严重的水灾。

此典出自《淮南子·览冥训》:“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

周武王为了讨伐殷纣王,在孟津(古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县西南、孟津东北)渡黄河。这里有一个水神,叫阳侯,原来是陵阳国君侯,陵阳国近水而居,君侯溺水而死,接着就变成子水神,能掀起滔天的巨浪,被称为阳侯之波。当周武王渡河时,水神阳侯迎着水流而发起冲击,狂风把天空刮得一片黑暗,人与马也分辩不清楚了。这时,周武王左手举起以黄金为饰的大斧,右手擎着白色的军旗,瞪起眼睛挥向水神说:“我担负着天下的重任,谁敢阻挡我实现自己的志向!”这时,风波停止了。

一败涂地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此典出自《史记·高祖本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没想到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跑了许多人,刘邦想:

这样下去,可能还没到骊山,人就一定会逃光,连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干脆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