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6731100000022

第22章 唯物义理故事(22)

由于喜欢饮酒的缘故,他特地到步兵营里去当校尉,因步兵营有他们自己制造的酒,味道特别好,十分香醇。阮籍喝酒,不醉不休,喝醉了,叫人推着车子到山里游玩,直到很晚,不能继续玩下去,往往大哭着回家,因此当时的人,都说他疯狂。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比喻一个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此典出自典出晋代李密的《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大概意思是: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属,家里没有应声开门的僮子,孤苦伶仃,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陪伴安慰。

秋风扫落叶

“秋风扫落叶”比喻腐朽势力已一扫而光,亦作势如破竹。

此典出自典出《三国志·魏书·辛毗传》:“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弊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

东汉末年,豪强争雄,天下大乱。辛毗(pí,字佐治,颍川阳翟人)跟着哥哥辛评在袁绍部下供职。公元196年,曹操带兵到洛阳,亲自朝见汉献帝。他假称洛阳破坏太严重,把汉献帝把都城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市东),并且逼迫汉献帝让他任命自己为司空兼车骑将军。曹操征召辛毗,辛毗不愿俯就。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败后吐血而死,他的统治区由两个儿子袁谭、袁尚接管。袁谭驻守黎阳,袁尚镇守邺城。没过多久,兄弟二人为争夺统治权互相厮杀起来。一次,袁谭被袁尚打败,郭图对袁谭说:“将军您国小兵少,粮缺势弱,可以请求曹操来帮助您。”他建议袁谭,可以派辛毗去同曹操谈判。辛毗见到曹操后,转达袁谭的请求,曹操非常高兴。可是几天后,曹操改变了主意,打算先去攻取荆州,让袁谭、袁尚继续自相残杀,从而进一步消耗他们的实力。有一天在酒宴上,辛毗从曹操的神情中感觉到事情变故,就去询问曹操手下的郭嘉,郭嘉报告了曹操,曹操对辛毗说:“袁谭的话可信吗?我去进攻袁尚,就一定能打败他吗?”辛毗回答说:“您不用问袁谭的话是否可信,看看他们的势力就清楚了。袁氏兄弟互相攻伐,袁谭如今已到了向您求援的程度,他已经穷途末路了。从袁尚方面来看,由于连年战火不息,士兵疲惫不堪,再加上旱灾、蝗灾,饥馑严重,民怨沸腾,这正是灭亡袁尚的绝好时机。”

辛毗进一步鼓励曹操,说:“凭您如此强大的军队,去对付那种疲惫困顿、走投无路的敌人,打击那些精疲力竭、行将灭亡的贼寇,就像迅猛的秋风扫除干枯的树叶一样。”曹操采纳了辛毗的建议,就派兵攻克了袁尚驻守的邺城。

曲突徙薪

曲突徙薪比喻防患于未然,十分重要。可是,人们往往重视抢救,而忽视预防;重视筋骨之劳,而忽视筹划之功。

此典出自典出《汉书》:“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有一个人去探望他的朋友,看到朋友家里炉灶上的烟筒砌得太直,旁边又堆着干柴,他便对主人说:

“要把烟筒改成弯曲的形状,并且把柴堆移得远些。不这样,容易引起火灾。”主人听了并没说话。没过多久,主人家的房子真的着了火,幸亏邻居都赶来抢救,就把火扑灭了。

于是主人杀牛备酒,酬谢他的邻居。被烧伤的人都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出力的大小依次入座,可是没有请那个建议他改灶搬柴的客人。这时,有人对主人说:“假如你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不但不用破费杀牛买酒,房子也不会引起火灾。现在,你论功请客,怎么可以忘记那位劝你改灶搬柴的朋友呢?

难道提出预防意见的人没有功劳,只有救火受伤的人才能当上宾吗?”主人听了,这才醒悟,就去请了那位客人。

去住两难

“去住两难”意思是离去或住下都有为难之处,亦作两情依依。

此典出自典出《乐府诗集》:“……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蔡文姬是东汉时候著名的女文学家。

她的名字叫蔡琰,文姬是她的字。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也是东汉的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十分精通文学和音乐,曾在朝廷做过中郎将,蔡文姬从小博学能文,又通音律,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的赏识。他初嫁卫仲道,后来因为丈夫死亡,又回到了蔡家。汉献帝当政的时候,军阀混战,她就被敌兵掳去了,最后流落到南匈奴,匈奴左贤王将她娶为妻子。蔡文姬在匈奴居住十二年,并且生下两个孩子。后来曹操做了丞相,得知蔡文姬下落,便花了很高的代价,用金壁将她赎了回来,改嫁给董祀。这时蔡文姬的父亲蔡邕已经死去。曹操与蔡邕生前素有情谊,于是他便让蔡文姬整理父亲的文稿。

蔡文姬从匈奴回到家乡后,写了一道“悲愤诗”,记叙了自己十多年的悲惨遭遇、凄苦生活和归国别子的母子离情。传说,她还写了一篇曲词,叫“胡笳十八拍”,当中一段这样写道:“春天呵,送来了温暖的东风,这是汉朝天子布下了恩泽;羌人、胡人舞蹈又唱歌,汉兵与匈奴终于罢了兵戈;有一天听说汉使带来了天子的诏书,用千金代价赎我回国;能够活着回去见圣君我狂喜万分,可是丢下心爱的孩子又让我痛断肝肠。这离情别绪我无法表达!唉!

这别子之痛与归乡之乐,实在相差不多,还说什么欣喜、快乐?回国呢,还是留下,两种心情都伤害我的心哪,我实在难以表达!”

燃眉之急

“燃眉之急”比喻事情已到万分危急。

此典出自典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近闻玄德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有燃眉之急。”

汉献帝时,曹操作了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恣肆达到顶点,各地汉室的皇族,见曹操专权恣肆,纷纷起来反抗,这时东吴孙权,也不听号令。曹操要统一天下,他分别打败了刘表、刘琦,与刘备在新野等地交战,刘备因地狭兵少,无法支持。孙权见曹操大兵压境,也有点害怕起来,派鲁肃到刘备那里,打探消息,并和刘备商议,刘、孙两方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但是孙权的文臣们,见曹操兵力强大,不敢抵抗,都建议投降。所以,鲁肃邀请诸葛亮同赴东吴,说服孙权出兵。

诸葛亮到东吴以后,孙权帐下的谋士,都来和他辩驳。张昭是谋士中的领袖,他带着责问的口气对诸葛亮说:“我们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先生居住在隆中的时候,时常拿自己来比喻战国时的管仲、乐毅。管仲相桓公,使桓公成为诸侯的盟主,乐毅替燕出兵伐齐,攻下七十余城,现在刘备得到你之后,非但没有能够帮助他强大起来,反而失去了新野,丢弃了樊城,富阳长城吃了败仗,又逃到夏口去,像燃眉一样的急迫,你还比不上管仲、乐毅的万分之一呢!”

人微权轻

“人微权轻”说明资历、名望浅,威权不足以服众。这句语后来演变成“人微言轻”,意思是地位低的人言论、主张不受人重视。

此典出自典出《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

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将,名字叫司马穰苴。到后来他当上了齐国的大司马,为国家立了大功。

司马穰苴先前只不过是一名下级军吏,但他打仗很勇敢,而且对人又诚实和善,很多士兵都非常愿意和他往来。有一年,齐国遭到晋国和燕国联军的攻击,齐兵接连战败,齐景公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时齐国的相国晏婴对齐景公说:

“君王,齐兵所以连遭败仗,是因为缺少一位核心的将领。”

“是呵,现在的统帅平时不带兵操练,到了战场上乱指挥,不可能不失败啊!”

晏婴想了一想,高兴地向齐景公建议:

“我看司马穰苴是个将才,他文能服众,武能震敌,您可以同他谈一次。”

齐景公同意了晏婴的意见,把司马穰苴找来,问了他一些作战的知识,用兵的谋略。他回答得十分得体,齐景公非常欢喜,马上命他为将军,领兵开赴前线迎击敌军。

司马穰苴拜谢了齐景公,同时也提出请求:

“君王,我一向地位卑微,您把我从卒伍一下子提拔到大夫之上,可能士卒不愿听我的,百官不信服我的,这是因为人微权轻。因此我请求君王派一位您所信赖的,地位又很尊贵的大臣,做我的监军,才好率军出征!”

“哈哈,那容易呵,派我的爱臣庄贾去一趟吧!”

司马穰苴拜了君王,又与庄贾一同商议,打算第二天中午在军门会合出发。

第二天清晨,司马穰苴就带领部队来到军门,整齐列队,等候庄贾。他命令侍从官在地上立下计算时间的“表”和“漏”。

庄贾是君王的宠臣,深得齐景公的厚爱,一向狂妄骄横,谁也不放在眼里。

这一天他很晚才起床,到了中午才吃饭,又有不少官员和亲朋为他送行,直到下午了,他还没有离开家门。

司马穰苴全身披挂,站在队伍之前。

他看天已经到了中午,表和漏正指着中午时分,与庄贾约定的时间已到,就下令将表放倒,将漏中的水倒掉,宣布说:“庄贾大人失约了!”

庄贾一直到傍晚的时候,才大摇大摆地来到军门。庄贾刚从车子上迈下来,司马穰苴便迎上去,厉声喝问:

“庄大人为何来晚了?!”

“哈哈,亲朋饯行,挽留些时候……”

“大将从受命时起,就应忘掉家庭,将士到了军中就应忘掉亲朋好友,兵士听见战鼓就应忘掉自己。现在敌军入侵,国内动荡,士卒战死在边戍,君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的性命都系在我和你的身上,你竟然为酒宴而违犯军法……”

庄贾并没在意,并且嬉皮笑脸地说:

“别危言耸听了,你才当几天统帅呀司马穰苴正言厉色地吼道:

“军正,违犯军法该当何罪?”

“当斩!”军正响亮地回答。

于是两名武士上来将庄贾捆绑。

庄贾的随从看到情况不妙,骑马飞驰,回宫廷替庄贾报信。可是没等送信人回来,司马穰苴早已下令把庄贾斩首了。

过了很久,齐景公派廷卫官,拿着他的命令来救庄贾了,几名骑兵驰入军中。

司马穰苴十分严肃地对廷卫官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你们闯入我的军中,该当如何处置?”

“当斩!”军正喊道。

廷卫官吓得魂不附体,大哭大叫。司马穰苴说:“你们是君王的使者,不能处死,把你们车上左边的马杀了,代替你们伏罪!”

司马穰苴这一举动,震动了三军,将士们都心服口服地跟他去迎敌作战了。

几个月以后,齐军便击退了敌人,凯旋之日。齐景公亲自带领满朝文武大臣到了郊外,迎接司马穰苴,不久以后便又提升他为大司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意思是说,人家是宰割鱼肉的刀俎,自己是刀俎上的鱼肉,比喻自己处于受摆布、遭宰割的境地,由别人掌握着生杀大权。

此典出自典出《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共同争夺天下。项羽摆下鸿门宴,宴席上,项羽的武将项庄拔剑起舞,要寻找机会杀死刘邦。在这关键时刻,刘邦的猛将樊哙闯进项羽的军帐,一席话说得项羽无言以对,不得不对樊哙说:

“将军请坐。”过了一会儿,刘邦假说上厕所,溜出军帐,借机也把樊哙叫了出去。

刘邦溜出军帐之后,项羽叫都尉陈平去找他。刘邦说:“我是溜出来的,还没来得及向项羽告别,这怎么办呢?”樊哙说:“重要的行动顾不上把细节考虑得那么周全,重大的礼仪活动也顾不了那么多的礼仪细节。

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处于被宰割的地位,还告辞什么?”这样,刘邦就决定不告而别。他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表示感谢。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礼物?”刘邦回答说:“我带来白璧一双,要献给项羽,带来玉斗一双,要献给范增。席间项羽发怒,我不敢献出。请你替我献给他们。”张良说:“一定照办。”刘邦逃走之后,张良回到军帐内,献上礼物,告诉项羽说,刘邦怕受项羽责怪,就赶回自己的军队去了。范增听了之后大发雷霆,拔剑把玉斗砍个粉碎,责骂项羽说:“你这小子,不值得与你共谋大事。夺取你的天下的人,一定会是刘邦。等着瞧吧,我们都要成为他的俘虏!”

忍辱负重

“忍辱负重”意思是能忍受屈辱,担负重任。

此典出自典出《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陆逊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曾任荆州牧、丞相等官职。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为了从孙权那儿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为结拜兄弟关羽报仇,于是就亲自率领部队攻打东吴。战争开始,蜀军接连取得胜利,深入吴境达五六百里,一直打到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连营数百里,声势十分浩大。吴主孙权,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五万人马,前往前线迎战。陆逊在吴将中资历较浅,归他指挥的诸将如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恒等,有的是跟随孙氏征战多年的老将,有的是皇亲贵戚。

他们都十分傲慢,对年轻的书生陆逊当上大都督,很不服气,甚至不肯服从他的命令,陆逊非常着急。

有一次,陆逊召集众将,他手中紧握宝剑,高声说道:“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有些怕他。如今他率大军进攻吴地,是我们的强敌,千万不可以轻视他。希望众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一起消灭来犯之敌。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任命我为大都督,你们就要服从。主上之所以委屈诸位将军,使你们屈尊于我,就是因为我还有些微薄的能力,能够忍受屈辱,挑起重担。从今往后,希望你们各负其责,不要推辞,军令如山,违者必按军法从事。”

经陆逊这么一说,诸将心中虽有不服,但行动上再也不敢违抗他的命令了。

陆逊指挥军队坚守七八个月之久,一直不与刘备决战。到了后来,蜀军十分疲惫,而且又骄傲轻敌,陆逊乘机利用顺风进行火攻,大破蜀军,歼敌万余人,取得夷陵之战的重大胜利。刘备败退白帝城,没过多久便病死了。从此,东吴诸将都很佩服陆逊的才能了。

忍辱偷生

“忍辱偷生”形容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此典出自典出《左传·成公十一年》:“来聘,求妇于声伯。声伯夺施氏妇以与之……生二子于氏。氏亡,晋人归之施氏。施氏逆诸河,沈其二子。妇人怒曰:‘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遂誓施氏。”

晋景公打败了齐国,灭了赵家,宠信屠岸贾和锜(克的儿子)、(的叔伯兄弟)、至,更加不可一世,傲慢自大了。有一天,他听说鲁国跟楚国私下交往,就吵嚷着要给鲁国一点颜色看看。

原来,公元前589年,楚国派公子婴齐为大将进攻卫国,顺便打到了鲁国。出兵的理由是说卫国和鲁国不该帮着晋国攻打楚国的盟国齐国。鲁成公(鲁宣公的儿子)马上派人去向楚国求和,还送去了木工、缝工、织工各一百名作为礼物。楚国的公子婴齐接纳了这三百名身怀技艺的奴隶,答应和鲁国讲和。就是为了这个原因,晋景公才叫嚷着要对鲁国不利,吓得鲁成公亲自到晋国去赔不是。到了后来,鲁成公也三番两次地到晋国作友好访问。最后一次,晋国居然把他扣押起来。后来晋景公死了,鲁成公也没有获得释放,反而被逼着去送殡。按照那时候的规矩,诸侯对诸侯不应当送殡。晋国叫鲁侯送殡,分明是不把他当诸侯看待。可是被扣押了起来的鲁成公无可奈何,只得顺从,忍气吞声地任人摆布。这种事从鲁国的历史上来看,当然是奇耻大辱。只是鲁国的奇耻大辱,还不止这一桩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