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6731100000016

第16章 唯物义理故事(16)

二人声威大震,杀死不少宦官,又杀死王守澄,也没人敢出来反对。二人密谋由郑注选凤翔兵数百人,作为亲兵,等到王守澄下葬时,唐文宗命令宦官去会葬,郑注操纵亲兵杀死宦官。

李训和党徒商议,以为这么办的话,功劳将被郑注占去,不如先下手,杀了宦官再赶走郑注,这样就可以独得大功。李训上朝,使徒党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石榴树上有甘露,唐文宗令李训率众官去察看。李训回来说不像是真甘露,唐文宗故意表示惊讶,命令左、右尉仇士良、鱼志弘率众官再去察看。李训先使徒党率部曲数百人潜伏在左金吾,准备杀宦官。仇士良等发觉有伏兵,逃回殿上,劫持唐文宗进入宫内。李训见阴谋失败,出京避祸去了。仇士良等入宫,派兵分开捕李训和他的徒党,宰相李训等以下被杀者数百人,郑注也在军中被杀。

经历了这次甘露之变以后,唐文宗被宦官监视,只好饮酒求醉,赋诗消愁,自己觉得比亡国之君还不如。公元840年,唐文宗病死了。

高枕而卧

“高枕而卧”表示把枕头塞得高高地安安心心地睡觉;现在比喻思想放松,缺乏警觉、警剔。

此典出自《战国策·魏策一》:“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强大之秦国,则楚、韩两国不敢妄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战国时期,张仪为了使齐、楚、燕、赵、韩、魏六国事秦,便去说服魏王。张仪到了魏国,魏王接见了他。他对魏王说:

“贵国地方不过千里,士卒不过三十万;既无山川之险,又无丰富的产物。何况魏国地处楚国之北,赵国之南,韩国之东,齐国之西。所以,你亲近他们当中任何一国,其他三国都可能联合起来向你进攻;你反对其中任何一国,则其他三国也可能联合起来反对你。可见你们的处境十分困难,十分危险。”魏王皱了皱眉头说:“那么先生还有什么办法改变我国的处境呢?”张仪故作为难地说:“不好办哪!”他想了很久才说:

“为大王设想,莫如事秦;事强大之秦国,则楚、韩两国不敢妄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听说“事秦”,心中非常不高兴,但又不好表现出来,只好婉谢道:“先生的意见很好,但是寡人有些愚蠢,还不敢立刻作出决断,等我和臣子们商量之后,再和先生商量。”张仪听后,便辞魏王而去。

高枕无忧

“高枕无忧”表示没有什么可忧虑的。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春秋时代,有一个叫冯谖的人,在齐国相国孟尝君(姓田名文,孟尝君是他的封号)门下做食客。有一次替孟尝君到薛地(故城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去讨债,不但没把钱讨回来,反而不留神把债券全烧掉了。

薛地人民以为这是孟尝君叫他这样做的,所以对孟尝君非常感激。到了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官职,前往薛地闲居,受到薛地人民热烈欢迎。这时冯谖对孟尝君说:

“狡兔有三窟,只能免除一死。现在你才有一窟,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的睡觉,我愿意再替你凿两窟。”于是他去游说魏惠王,说是若请到孟尝君治理国事,定能国富兵强,魏惠王给说动了,便重金去请孟尝君,请了三次,冯谖都叫他不要去。这事给齐王知道了,怕孟尝君为魏国所用,就急忙用更隆重的礼节再请回孟尝君君做相国。冯谖又劝孟尝君向齐王要求赐给先王传下的祭器,放在薛地。建立宗庙,以保证薛地的安全。当宗庙建成时,冯谖封孟尝君说:

“现在三个窟已经建成,你便可以高枕无忧地过快乐日子了。”

各得其所

“各得其所”的本意是,各自得到其所需要的东西。

人们多用它表示各自都得到适当的安置,各如所愿,众人满意。

此典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

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是以四海之内元元之民各得其所,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

西汉,隆虑公主有一个儿子,人称昭平君。昭平君娶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是武帝的乘龙快婿。昭平君伏着自己是皇亲国戚,骄横狂放,胡作非为。他的母亲隆虑公主很替他担心,她在病重之际,拿出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预赎死罪,于是汉武帝答应了。隆虑公主死后,昭平君果然犯了杀人之罪,论法当斩。为了慎重起见,掌管司法的廷尉将此判决上报汉武帝,请他恩准。那时,朝廷里的大臣都为昭平君讲情,说:“他母亲生前已替他赎了死罪,陛下就赦免了他吧!”汉武帝说:“我的妹妹隆虑公主老来得子,生了昭平君,视为掌上明珠。她去世之前,反复叮嘱,把昭平君托付给我,让我照顾他。”说着,汉武帝泪流满面,长叹不止,过了很久,汉武帝语气坚决地说:“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也必须遵守。假如因为妹妹的请求而破坏先帝的法令,我有什么脸面去拜祭列祖列宗呢!再说,不处罚昭平君,也有负于天下万民的殷切期望啊!”于是,武帝批准了廷尉的判决,处死了昭平君。武帝极度伤心,左右大臣也都非常悲痛,整个朝廷都沉溺于哀伤的气氛中。

能言善辩的大臣东方朔(公元前154—前93年)上前给武帝祝寿,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管理政事时,奖赏不论仇敌,罚罪不分骨肉。《书经·洪范》中说:

‘不偏私不阿附,帝王之道平坦顺遂。’对于‘奖赏不论仇敌,罚罪不分骨肉’这二点,古代五帝伏羲(太皋)、神农(炎帝)、黄帝、尧、舜等人都很重视,夏、商、周三代的君主也都难以处理好这些关系。现在陛下能够做到这二点,使四海之内的平民百姓得到适当的安置,这是普天之下最大的幸运!我东方朔向您敬献一杯酒,冒昧地再次向您顶礼膜拜,祝您万寿无疆!”事后,汉武帝对东方朔说:

“先生说了那番话,合乎礼制吗?”东方朔回答道:“解除忧愁的最好方法是喝酒。我之所以向陛下敬酒祝寿,正是为了赞扬您的刚正不阿,并以此节制您的悲哀!”几句话,说得汉武帝高兴起来。本来,东方朔不久前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有一次他喝醉了酒,在殿中随意小便,被认定为“大不敬”,武帝已下诏免去他的官职。

经过上述的一场谈话,东方朔竟然时来运转,汉武帝不仅对他在殿中的放荡行为没有进行惩罚,反而又任命他为中郎官,并赐给他帛百匹。

功败垂成

“功败垂成”的意思是,事业即将成功时,却遭到了意外的失败。常带有惋惜的语气。

此典出自《晋书·谢玄传》:“庙算有遗,良图不果,降龄何促,功败垂成,拊(通‘抚’)其遗文,经纶远矣。”

谢玄(公元343~383年),自幼度,晋代阳夏人,是谢安的侄子。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谢玄受征讨大都督谢安之命,率军抵抗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经淝水一战,将符坚打得落花流水。他打算乘胜前进,实现统一北方的愿望。却因病去世,时年四十六岁。对他的死,人们都感到十分惋惜。

《晋书·谢玄传》的作者对谢玄作了很高的评价。作者写道:“由朝廷制定的克敌谋略还没有执行完毕,优秀的战略目标还没有实现,老天给他的生存年龄是这样短暂,使其宏伟的功业在即将成功之际遭到夭折。抚摸着谢玄的遗文,能够清楚地看到,他筹划治理国家大事的志向,是多么远大啊!”

功亏一篑

“功亏一篑”原意是只差一筐土就没有堆成高山,含有惋惜的意思。后人用它比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点却满盘皆输。

此典出自《尚书·旅獒》:“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周武王建立周朝、做了天子以后,四方各国都来朝拜他。那时距离周朝很远的地方有个小国叫西戎。西戎国派使臣来庆贺武王,并送给他一条大狗。这狗有四尺多高,是西戎的土产,武王非常高兴地收下了。

这时候武王身边的太保召公对他说:

“这是您的圣德呀,四方都归服于您,无论远近,都把当地的土产、方物送给您。您也应该对他们分封赏赐,把珍宝、玉器赏给同姓之国,以显示信诚。玩物这东西谈不上贵贱的,关键在于德行。无德,物也不值钱;有德,物才显得贵重。盛德要靠自己修养,圣主不可以沉浸在声色之中,把人当做玩物加以戏弄,会丧失德行;把稀罕物件当做玩物加以赏玩,会丧失志气。这就是‘玩人丧德’、‘玩物丧志’。犬马这类东西不是本地所生的,不应畜养它;珍禽异兽没有什么用途,也不该养它;远来的珍宝不要那么稀罕它,不要人家的东西,人家才会归顺你。最要紧的是爱惜贤能之人,这是国家安稳的根本大计呀。君主应该随时积累德行,从早到晚都要想着德行,不要忽视细微的行为,大德都是从小德积累而来的。比如筑起一座九仞高的土山,要一筐土一筐土地堆积。当堆到差不多的时候,只差一筐土就达到九仞高了,可是这最后一筐土你没有加上去,结果就没有堆成。您是一个圣君,如果从这些方面严于律己,就可以世世代代稳坐天下武王听信了召公的劝谏,从那之后便专心治理朝政。

苟延残喘

“苟延残喘”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计。

此典出自明代马中锡《东田文集·中山狼传》:“今日之事,何不使我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说:战国时候,赵简子在中山这个地方打猎,有一只狼被射中了。这只受了伤的狼拼命地逃。

跑着跑着,碰见了一位墨家人物东郭先生。

狼苦苦哀求东郭先生救它一命。它见东郭先生背着一个大口袋,就说:“今天这种情形,你为什么不让我赶快钻进袋中,苟延残喘以保性命?”东郭先生经不住狼的哀求,把狼装入了袋中。等到赵简子追来打听狼的下落时,东郭先生推说不知道,骗走了赵简子。然而,狼从袋子里出来以后,竟要吃掉东郭先生。多亏这时来了一个老农,设计打死了这只恶狼。

孤苦伶仃

“孤苦伶仃”形容困苦孤单,无依无靠。

此典出自晋代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成立。”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遣钟会、邓艾等灭蜀之后,第二年他的儿子司马炎就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司马炎为安抚蜀汉士族,于是就对汉蜀的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征召他们去洛阳任职。当时李密正在徘徊犹豫之中,打算暂时不去。接着以尽孝祖母为名,写了上武帝的《陈情表》。他在《陈情表》中描写他幼年时的生活说:“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便去世了。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劝我母亲改嫁,改变了我母亲守节的志向。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孱弱,亲自把我抚养。我小的时候,时常生病,到了九岁还不能行走。

孤单困苦,没有依靠。直到长大成人,还是上面没有叔伯,下面没有兄弟,……单身独立,只有形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并且祖母刘氏早年就有疾病,常常躺在床上,不能走动,我侍奉汤药,不曾离开过她。

……(如今)祖母刘氏的病日愈沉重,正像太阳快往西山落下去了一样。她也只有一丝儿气了,生命十分危急,朝不保夕。我没有祖母,也就没有今天;祖母没有我,她也无法度过晚年。我们祖孙二人是相依为命的啊!

晋武帝看了他的《陈情表》后,为了维护其“以孝治天下”的幌子,就答应李密的请求,免于应征,并且在生活上予以优厚的照顾。

瓜田李下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招惹嫌疑的地方。

此典出自《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又见《北齐书·袁聿修传》:“时邢助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绸为信。聿修退绸不受,与邢书曰:‘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若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贵。’”

唐文宗(李昂)问工部侍郎柳公权近来外面对朝迁有什么议论,柳公权回答说:

“自从你派郭枚做了分宁(今陕西分县)的主官以后,虽然有些人赞同,可是也有些反对的意见。”文宗有点不高兴,又问:“郭枚是尚父的从子,太皇太后的季父,做官一向没有过失,以金吾大将的身份放任分宁小镇做主管,这还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呢?”柳公权说:“按照郭枚于国家的功劳,派做分宁的主官,这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有的人说,郭枚是因为进献了两个女儿入宫才得到这样的官职。”文宗辩解说郭枚的两个女儿进宫,为的是参见太后,并不是献给他的。但柳公权说:“瓜田李下的嫌疑,怎能够使得人人都清楚呢?”

柳公权是唐代的书法家,他当时所说的“瓜田李下”,原是来源于古乐府《君子行》里的两句诗句:“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意思是说:在瓜田里整理鞋子,很可能让人怀疑是偷摘瓜;在李树下面整理帽子,容易让人怀疑是偷摘李子,所以叫人在瓜田里不整理鞋子,在李树下不要整帽子。

鬼笑伯龙

“鬼笑伯龙”形容士人生活贫困,经济拮据。

此典出自《南史·刘损传》。

南朝时期,刘损有一个同郡的族人叫刘伯龙。刘伯龙从小就家境贫寒,生活困十分穷。长大以后,刘伯龙历任尚书左丞、少府、武陵太守等官职,可他家中还是非常贫穷。

他常在家中感慨,愤愤不平,召集身边的随从商量经商的办法,想谋点利益。忽然间,刘伯龙恍然间看到一个鬼在旁边拍掌大笑。刘伯龙感叹地说:“贫穷是命里注定的,还要再受鬼的嘲笑吗?”于是,他再也不同随从们商量靠经商发财了。

合浦珠还

“合浦珠还”

,比喻人去而复还或一件东西失而复得,对其人其物含有赞美的意思;也用以称颂地方官政绩卓著。

此典出自《后汉书·孟尝传》:“迁合浦太守。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珍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境界。于是行旅耳兆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

东汉时代,孟尝曾经出任过合浦太守。那一带地属沿海,不产谷物果实而盛产珍珠。

那里百姓需要的粮食,多从交趾郡运来,两地经常有商贩往来,用合浦的珠宝交换交趾的粮食。

在孟尝出任合浦太守之前,前任太守却是个贪得无厌之辈。他下令采珠的老百姓,凡采到珍宝,全都要送到太守衙门,为他所用,他只把少许次等的珠宝还给采珠的人维持生活。说也奇怪,自从太守命令下达之后,那里的珠逐渐减少,自然地迁徙至交趾郡边界。由于海里的珠蚌迁移了地方,合浦一带变成没有特产了,行旅商贾当然不会来,没有粮食,百姓饿死的或贫病而死的不计其数。

孟尝到任后,首先革除先前那贪官的不合理法规,每个地方都为百姓谋利。不到一年,那些迁移而去的珠蚌又重新回合浦,百姓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涸辙之鲋

“涸辙之鲋”比喻身处困境、急需救援的人。

此典出自《庄子·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