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下)
6731100000011

第11章 唯物义理故事(11)

此典出自唐代颜真卿《述张长史十三笔意》:

“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又见清·赵翼《瓯北诗千方百计》

卷六:“(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南宋的陆游是一位才华十分出众的大诗人。

他一生创作诗歌非常多,今存九千多首,诗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大多都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一种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其中《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世人所传颂。他抒写日常生活的诗,也有不少清新之作。明代文学家杨慎说,陆游的诗其纤丽之处像秦观,雄慨之处像苏轼。清代诗人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评论陆游的古体诗时说:“陆游的诗才气豪放,意境清新。他在写诗之前,构思精妙,所以写出的东西立意深刻,语句精炼,力透纸背。”

凌云健笔

“凌云健笔”形容文笔雄健,才气非凡。

此典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以为列仙之传居山泽间,形容甚棐,此非帝王之仙意也,乃遂就《大人赋》……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

西汉人司马相如十分擅长辞赋。他在客居梁国的时候,写了一篇《子虚赋》,文章主要是写帝王贵族田猎的盛况,以及皇帝的苑囿之大。汉武帝读了《子虚赋》后十分称赞文中描写的境界。司马相如看到汉武帝喜好成仙得道之事,于是就对汉武帝说:

“我写的《上林赋》描写了上林苑中令人神往的佳境、美事,然还不够味,还有比这更令人神魂颠倒的。我正在写《大人赋》,描写那种超然高举、飘飘欲仙的境界,现在还没有写完,等到写完之后奉献给您。”司马相如推测,历来传说群仙都居住在山泽之间,形貌清瘦,这种说法可能不符合汉武帝对成仙得道的理解和追求。于是,他投其所好,写出了《大人赋》,极力渲染仙道之乐。他把《大人赋》献上之后,汉武帝看了之后龙心大悦,觉得自己就像真的驾上了彩霞祥云,在天地之间畅游一样。

马头草檄

“马头草檄”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檄:檄文,古代征召或声讨一类的文书。

人们用“马头草檄”来形容文思敏捷。

此典出自《旧唐书·薛收传》:“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判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

薛收,字伯褒,是隋朝内史侍郎薛道衡的儿子。薛收在十二岁时,就能够写出一手好文章。隋炀帝(杨广)大业末年(公元605~618年),郡里推举薛收为秀才,可是他并不答应。

那时,天下英雄豪杰并起,要推翻隋朝的统治。薛收隐居在首阳山,准备待机而起。

秦府记室房玄龄向李世民推荐薛收,唐太宗当天就召见他,向他询问治国平天下的方略,薛收纵横捭阖,讲得头头是道,十分符合唐太宗的心意。唐太宗授予他秦府主簿的官职,并兼任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当时,唐太宗集中精力征战讨伐,征召或声讨一类的文书、捷报、布告,大都是由薛收起草写成的。薛收草拟文稿时写得特别快,有时在马上写成的文稿,就像事先写好的一样,每一句话都不需要改动。

妙笔生花

“妙笔生花”意思是用来称赞别人杰出的写作天才。

此典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

唐代诗人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传说,他少年时做过一梦,梦见他的笔头上生了花。于是后来便天才赡溢,文思敏捷,斗酒百篇,超群出众。

可是今天看来,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伟大成就,并不是因为那个奇怪的梦,而是他丰富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换来的。

奈何姓万

这个故事说明:学习不可浅尝辄止。

此典出自《贤奕编·应谐录》。

汝水边上有一个土财主,家里十分富裕,可是他们几代人都不认识一个字。有一年,他聘请楚地一个读书人教他儿子。先生先教他儿子握笔描红,写一画先生对他说:“这是一字。”写两画先生又对他说:“这是二字。”写三画说:“这是三字。”他儿子便高高兴兴地把笔一丢,跑到父亲那里说:“我已经学会了,我已经学会了!

可以不必麻烦先生,再交学费了,还是辞退了他吧。”父亲听了很高兴,依了他的主张,打点了一些报酬把先生打发走了。

过了一段时间,财主打算请一个姓万的朋友来喝酒。一大清早起来叫儿子写请帖。

很久了还没写完,父亲便去催促。他儿子大发脾气说:“天下的姓多得很,为什么他一定要姓万?我从清早一直写到现在,可到现在才写完了五百画。”

刚刚懂得一点道理的读书人,偶然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刻沾沾自喜地骄傲起来,可能就像这个富翁的儿子吧。

牛角挂书

“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

此典出自《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隋代襄阳人李密,一心向学,从来不浪费时间,所以,他的学习生活相当紧张。有一次,他到绥山(有座猴山)去,他怕旅途之中耽搁太多时间,于是出发前,想出了个一面行路一面读书的好办法:在牛背上放置了一个薄团,把要看的《汉书》挂在牛角上。就这样,他就可以很舒服地骑着牲口,一手拿书,一手牵着缰绳,走着走着,甚至跟在屋子里看书没有两样。

走在途中,由于李密注意力太集中了,他一动也不动的样子,居然像是一座雕塑摆在牛背上。正巧,当朝大臣杨素经过这里,见到牛背上还有这般好学的人,便顾不得自己赶路,悄悄跟在后边,走了一大段路,李密一点都不知道。直到他挪转牛头,打算另换一本书时,杨素才和他搭话,问他看的是什么书?这时候,李密也只是勉强动了动脑袋,向身边一瞥,轻描淡写地说:

“看《项羽传》!”

排沙简金

“排沙简金”的意思是,排除沙粒,挑出金子。人们用它比喻精心筛选,去粗取精。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文学》:

“潘文烂若披锦,无处不善;陆文若排沙简金,往往见宝。”

东晋大文学家孙绰(字兴公)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潘岳(字安仁)的文章写得非常好,灿烂多彩好像披着锦绣,没有一个地方不好;陆机(字士衡)的文章虽然不是全篇都好,但也有很多精彩之处,就像要排除沙粒,选择金子一样,一般也能发现宝贝。”

徘徊歧路

“徘徊歧路”表示在岔路上徘徊,比喻犹豫不决。

此典出自唐代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武则天掌握唐代政权以后,便打算建立大周王朝,自己好当女皇。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长孙徐敬业知道此事后,便以扬州为根据地,准备起兵反对武则天。

徐敬业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发展势力,以便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武则天,就请那时有名的文学家骆宾王帮他写了一篇声讨武则天的檄文。

骆宾王在檄文中一条条列举武则天的罪状,号召皇亲国戚都起来反对武则天。檄文的最后严正地告诉他们说:

“假如你们还留恋自己的城池,迟迟不选择自己的道路,耽误早日立功的机会,就一定要按违命而论处。请你们认识清楚,今天的中国,到底是哪一家的天下。”

强作解人

“强作解人”讽刺不懂真义而妄发议论的人。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文学》:“谢安年少时,请阮光禄道‘白马论’。为论以示谢,于时谢不即解阮语,重相咨尽。阮乃叹曰:‘非但能言人不可,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晋代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阳夏人)在年少时,曾经向阮裕(字思旷,然而他金紫光禄大夫,又称阮光禄)请教“白马论”。阮裕的学识并不广博,但是对一些疑难问题善于钻研,并且长于归纳、提炼,再难的问题,经他言简意赅地讲出来,可以把道理讲的十分深刻明白,真是鞭辟入里。

谢安请他讲“白马论”,倒是找准了对象。

所谓“白马论”,就是战国时期公孙龙学派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名辨命题。这个命题揭示事物与概念之间、个体与一般之间的差别,也包含事物皆是可分的思想。阮裕认真地讲给谢安听,但是当时谢安不能立即理解阮裕所讲的内容,但又好像有所领悟似的,于是一再仔细探问。阮裕感叹说:

“不但能讲‘白马论’的人很少,能理解‘白马论’道理的人就更少了。”

切磋琢磨

“切磋琢磨”比喻学习和研究问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此典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淇奥(yù玉)》,是《诗经·卫风》的第一篇。《诗序》认为这首诗是赞美周平王的卿士卫武公的。意在说卫武公“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也有人觉得,这首诗是古代贵族女子与丈夫离别后的思夫夸夫的诗歌。

《淇奥》共三段,第一段的原文是: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间兮,赫兮亻间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文章的大概意思是说:看那淇河岸边,绿竹葱翠一片。君子神采奕奕,有如细切细磋,有如精雕精磨。风度庄重胸宽大啊,威武英俊容光焕发啊,君子神采奕奕,永远不能忘记他啊!

青箱家学

“青箱家学”形容世传家学。

此典出自《宋书·王准之传》。

南北朝时期,宋有一个人叫王准之,字元曾,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他的高祖王彬,曾经担任尚书仆射一职;曾祖王彪之,曾担任尚书令;祖父王临之、父亲王讷之,都曾经当过御史中丞。曾祖王彪之博闻多识,熟悉朝中典仪掌故,从他开始,这些学问就世代相传,并且熟悉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的旧事,他把这些故事写下,藏入青箱中,世人称之为“王氏青箱学”。

取长补短

“取长补短”表示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

此典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今腾,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战国时代,滕文公做太子时,曾经去各国访问。有一次,他去楚国路经宋国时,见到了孟子。孟子给他讲了一些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又勉励他要以尧舜之道来治理天下。滕文公回国时又在宋国会见了孟子。孟子担心他还不明白人性本善和以仁政治理天下的道理,又给他讲了文王、周公的治国之道。当谈到腾国还是可以治好时,他说:“当前的滕国,假如能够截长补短,将近有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假如能以仁政来治理天下,滕国还能变成一个好国家。”

他停了一下接着说:“可是如不振作精神去痛除积弊,那也就不好说了。”滕文公听了孟子这番议论未置可否,只是微微笑了笑。

文中的“截长补短”是那时丈量土地的方法,相当于现在的“切角补弯”。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说话非常深刻犀利。

此典出自《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言其笔力强健也。”

东晋时代,会稽有一个叫王羲之的人,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将军,所以人们叫他“王右军”。他是我国东晋杰出的大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非常高的评价;也有人叫他“书圣”。他写的字既十分秀丽,又很苍劲。这是十分不容易的,一般总是秀丽的字显得柔软,苍劲的字显得僵硬,而他竟能超凡脱俗,可以看出来他书法功力之深,这一切全是他勤学苦练出来的。

他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心里想着,手也随着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久了,竟然把衣服都画破了。

传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墨迹印到木板里面去有三分深。

(“书断”的原文是: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入室操戈

“入室操戈”比喻学会了别人的本事,反过来却拿这个本事攻击别人。

此典出自《后汉书·郑玄传》:“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人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东汉时北海有个叫郑玄(字康成)的人,他是一个很勤奋的读书人,曾入太学读书,学习经学后来又去向当时的名士马融学习,当他学成离开时,马融曾十分感慨说:“郑生东去,吾道东矣。”他回到家乡后,专心研究学问,后来与一个叫何休的研究经学的人为友。

何休著有“公羊墨守”(公羊,传名,公羊高著;墨守,指墨子善守城,喻固守成见)、“左氏膏肓”(左氏,指左丘明所著“左传”;膏肓,喻疾病无法医治)、“壳梁废疾”(壳梁,传名,周时壳梁赤着;废疾,罢病也)三篇有关这些传记意见的文章,郑康成见了何休的文章后,于是便作了“发墨守”(发,发扬也)、“碱膏肓(碱,亦作针)“起废疾”三篇文章,来驳斥何休的见解。何体看了郑康成的文章后,很感叹地说:“康成兄呀!你这真算得上是进我的屋,拿我的武器向我进攻!”意即:用我的学说来攻击我的意思。

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的这个典故告诫人们,学习要严谨,认真,切不可望文生义,穿凿附会。此典出自《传家宝·笑得好》。

一位老师出了一个“三十而立”的题目,让两个学生对此破题。一个学生写的是:

“两个十五之年,虽然有椅子板凳可是他们也不敢坐。”另一个写的是:“年龄已过花甲的一半,只是两条腿还得站立着。”

爱莫能助

“爱莫能助”表示虽对人同情,但却无力相助。

此典出自《诗经·大雅·民》:“爱莫助之。”

又见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子瞻莫错怪老夫否?”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在宰相王安石那里学习时,自以为非常聪明,就不够虚心谨慎,于是被降为湖州刺史。他在湖州任满后回到京城,便去拜谒老师。恰逢王安石昼卧未醒,只得在书房等候。

苏东坡见宰相的书桌上有一素笺,上有诗二句:“西风昨夜入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他一时兴起,不能自已,于是便提笔在素笺上续了两句诗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题诗后,便离开了。

午休后,王安石来到书房,看到苏东坡写下的诗句,感到苏东坡的轻狂的脾气并没有改,便密奏天子,于是降苏东坡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明知因续诗触犯了王安石而贬官,但又不得不前去谢恩。苏东坡到大堂拜见宰相,王安石就以师生之礼待他。他对苏东坡说:“子瞻左迁黄州,乃圣上主意,老夫爱莫能助。

子瞻莫错怪老夫否?”苏东坡立即回答说:

晚学生自知才力不及,哪里敢怨老太师!”王安石笑道:“望你到了黄州,认真学习,从而增长知识。”苏东坡点头,拜辞而去。

苏东坡到黄州后将近一年,时当重九之后,连日大风,他到后园赏菊,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目瞪口呆,半天还说不出话来。这时他才恍然大悟道:

“以前只说老师揭我短处,公报私仇,谁知他并没有错,倒是我错了。我往后一定要牢记,千万不可轻易笑人!”等到一年任期满后,苏东坡到京拜倒在地上,向老师赔罪。王安石因重其才,于是又奏过天子,恢复了苏东坡翰林学士的官职。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

“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怀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间。

此典出自《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