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创新与发展:甘肃省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6728100000044

第44章 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6)

增设专项服务设施。博物馆应在馆内修建无障碍通道、盲人通道,设立盲人阅览室、视听室、专用电梯、专用卫生间等设施。

针对聋哑残疾观众,提供贴心服务项目。博物馆应对所有讲解员都进行手语培训,使来馆参观的聋哑残疾观众都能得到手语服务。手语讲解可以为博物馆教育与残疾人的交流提供方便,解决与聋哑观众难以沟通的问题,为做好对聋哑观众的教育打下基础。

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应当为残疾人提供“全程式”服务。从残疾人进入博物馆开始,博物馆教育工作人员就要对残疾人的安全、参观负责,尽量创造良好的参观条件。比如,对盲人应提供特殊的触摸文物项目,使他们通过触摸对文物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以较好地理解文物和挖掘文物的内涵。对行走障碍的观众,应提供轮椅、拐杖等条件。参观结束后,应与残疾人继续保持联系,随时让他们了解博物馆的新知识,强化博物馆教育效果。

充分发挥电脑的辅助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在博物馆中,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不同知识内容的触摸式电脑查询系统,使博物馆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残疾人的知识储备库和资料查询处。

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博物馆。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为适应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快速发展,让更多的人理解和关爱残疾人,更应当为残疾人建立特色博物馆。

在这类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中,应针对残疾人教育与服务的不同特点,分门别类地组织宣介以残疾人生活状况及社会及残疾人提供关怀与照顾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展览。通过博物馆教育让残疾人增强自立、自强意识,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博物馆对残疾人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的工作,结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博物馆对残疾人教育与服务的形式和手段,推进残疾人教育与服务事业的发展。

(第四节)博物馆走向家庭

甘肃省博物馆的三大基本陈列:《甘肃丝绸之路展》、《甘肃彩陶展》、《甘肃古生物化石展》和引进的许多临时展览已接待成千上万个家庭走进博物馆,平均每天有50个家庭来博物馆参观。家庭参观博物馆、博物馆迎接家庭,作为一名博物馆工作者,家庭与博物馆的关系引发了自己的思考,以下将体会整理出来谈点感受。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社会的发展中,家庭的发展、家庭的进步,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家庭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是心灵的避风港,是紧张生活的宁静港湾。家庭走向博物馆是社会进步文明的一个信号,是和谐社会建设成就的具体体现。那么家庭与博物馆之间日益密切的这种关系,还可以具体说明哪些问题?

首先,社会的休闲娱乐趋向正在悄悄发生变化,博物馆应适应这个变化。歌舞、电视、网络等媒体主导休闲娱乐,在给人们、给家庭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带来负面的、无法克服的烦恼。家庭成员中,由于性别、年龄等的差异,对时下流行的娱乐存在不同的欣赏方式,比如老年人喜欢戏剧,中年人喜欢感情剧,年轻人喜欢情节剧,小孩子喜欢动画剧。流行娱乐还带来疾病的困扰,感情的难以磨合,代沟的不易沟通和联络等问题。

博物馆展览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展品是以真实的、活生生的姿态展示在家庭参观者面前的。共同参观展览的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对一件展品,意见模型共同欣赏、评头品足,或产生共鸣,或有分歧,使家庭成员之间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当代社会,家庭的和睦、家庭成员的学习力、创造力,对下一代培养的用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社会人和评价一个家庭的重要标尺。追求和睦家庭,争创五好家庭是许多社会团体提倡的目标和主要工作方向。在西方社会有很大影响的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世间的不幸,都是因为人们不好好呆在家里。”这一醒世名言,道出了个体人、家庭、社会之间极度密切、相互影响的奥秘,让人回味无穷。

作为公益性文化场所,博物馆陈列展览提供的是成熟的与社会价值取向相同的文化享受,家庭在这里接受的知识是健康的,接受的信息是向上的,参观的时间也许是有限的,但给家庭带来的话题和幸福感是长久的、永远的。在发达国家家庭去博物馆是日常生活中必须的一个常规项目,休息日、节假日,人们看一个展览,听一场交响音乐会,但所带来的享受却好比是一顿丰盛的大餐,是一个常规的聚会无法比拟的。家庭的到来,对博物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博物馆应该举办更适合家庭参观的、形式活泼、雅俗共赏的新展览;要提供更合适、更贴近为家庭服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等。

其次,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部门的博物馆,为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和谐做出更大贡献。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博物馆的发展是被动适应社会的,缺乏主动性。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使博物馆的功能不是减退了,而是加强了,家庭参观博物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个问题。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除经济上的享受外、文化享受的投入比例增大,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可以说博物馆可以在第三事业中有一席之地。在许多发达国家,博物馆事业(展览及相关事业)是文化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策划展览,举办展览,营销展览已形成规模的效益,提供的展览美化了人们的心灵,提高了人们的认识学术水平,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就为个人心灵的和谐,为家庭的和谐、为社会的和谐做出了贡献。

甘肃省博物馆是省会兰州唯一一座以展示文物、自然标本、动植物化石为主的省级大型博物馆,在中国西部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兰州作为我国西部有影响的城市,旅游资源相对稀缺。四十公里黄河风景线是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资源,甘肃省博物馆新展览大楼的建成,新陈列展览的开放,一下子为省会兰州的文化资源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研究表明,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兰州成为旅游中转的下站,中国西北旅游业呈现出迅猛发展之势,省委、省政府将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将成为我省的一个省策。可以说大型公益性文化部门可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为繁荣文化事业出力、出彩。如2006年11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展览在甘肃省博物馆举办,参加者络绎不绝,各年龄层次的观众都在展览上接受教育,学习长征精神。家庭参观者满怀深情,在一件件文物前,一张张图片前留恋不舍。

因此,博物馆与家庭关系的进一步密切,预示着博物馆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万紫千红总是春。随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加快,博物馆也将快速发展,只要我们努力敬业,积极向上,博物馆的未来一定会更美好。

(第五节)博物馆的志愿者工作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的、不计报酬地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正在成为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工作中引入“志愿者”形式,其实质就是希望以志愿者为载体,在大众与博物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促进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化服务。

在我国,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国人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成熟。

一、对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认识

有人这样说,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是看它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看有多少志愿者。我国的志愿者活动,严格地说,在新时期才形成和发展,才真正由“计划”走到“自愿”。志愿者活动是一件立足社会、关注国家、关心公民的社会公益事业。面对志愿者工作,我们不但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找出制约发展的因素,更要看到今天发展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必要性。我国经济发展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在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博物馆志愿者工作也有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1.博物馆志愿者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需要

在发达国家,志愿者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人把到博物馆当志愿者看成是一个很光荣的事,志愿者精神深深印在人们的思想里,参加志愿者活动已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爱尔兰,目前大约33%的成年人是志愿者,72%的人感到志愿者所做的贡献不是拿薪水的职业人士所能实现的。博物馆志愿者是博物馆联系大众的纽带,志愿者具有无所不在的传播功能,志愿者的自愿、主动、热忱,无形中提升着博物馆的形象。志愿者活动是大众参与构建社会道德体系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促使人格升华的有效途径,是大众自愿参与的道德实践。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的开展,既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性质,又可扩大服务层面,使有限的资源与无尽的服务需求有效配合。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它的志愿者工作开展得越好。但发达国家的志愿者工作也不是等到经济发达后发展起来的,只是在经济发达后更完善、更系统、更成熟。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在物质生活稳定、富足的情况下,只有在人们寻求满足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情况下,只有在人们重视自我人格的完善、需要众人的尊重的情况下,志愿者工作才有发展的基础。

我国博物馆的志愿者活动才刚刚起步,虽然大家对志愿者的性质有所了解,但对开展志愿者工作的重要意义还认识不够。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了,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加上南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期存在着多层次的生活、心理需求,使目前发展博物馆志愿者遇到一个很好的契机。另外,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市居民的角色逐渐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这一转变意味着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重大变化,原来南国家、单位承担的各种社会职能将越来越多地从单位“剥离”出来,这就意味着“社区人”将更具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更具有促进社会进步的义务及责任。这就为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博物馆的金球化已是一种发展趋势,这对于我们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做好我们的志愿者工作具有引导性和推动作用。

2.博物馆志愿者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博物馆的非营利性公益事业的性质应该更加强调,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更要注意社会效益。开发利用好丰富的资源是当前博物馆努力的方向。而志愿者工作是开发利用好社会资源的途径之一。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一般性的咨询讲解到一些专业性工作,如协助研究及收藏等。志愿者不计报酬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们怀有强烈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认真、严谨、热情的工作态度,能让观众获得满意的服务。另外志愿者服务本身能进一步缩短博物馆和参观者的距离,增强参观者的亲切感和参与感,在平等交流中实现教育和传播的目的。博物馆能够有效地开展志愿者工作,不仅可以弥补现有专职人力的不足,并能间接地节省馆内开支。目前,北京各大博物馆的志愿者发展已走在全国的前列,在首都博物馆的志愿者中有知名的老教授,他们凭着渊博的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成为馆里“答疑解惑”的专家。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的几位志愿者对馆藏历史档案进行认真地研究分析、科学分类,做出了580余份珍贵的档案资料,该馆的志愿者中有退休的外交官、在读的外交学院学生和外籍人士,他们成为该馆外事活动的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博物馆志愿者活动开展得如何,是衡量这个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说一个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城市经济和文化的缩影,那么一个博物馆志愿者的多少,也是这个博物馆管理理念、开放意识、员工素质的具体体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博物馆的综合效益和品质。在日本和欧美,有些地方性的博物馆完全是社区居民自己创设和经营管理,平常的运作也南居民轮值做志愿者来维持。志愿者服务对于博物馆来说,既是一种免费的资源,也是宣传自己、展示自己、树立自身形象,达到使大众在自觉自愿中接受和传播文化科学信息、受到教育的方式。

3.博物馆志愿者是博物馆开放自己的标志

走向社会,走向公众,走向市场,博物馆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动态过程。在开放的思想意识下,博物馆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大众对博物馆的需求。博物馆的开放意识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展品对外开放,而是综合性的开放,是从思想意识的开放到一些具体工作他人参与的开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志愿者活动,就是在博物馆的开放动态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开展,使博物馆在开放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社会的力量,不断提高自己和服务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博物馆能不能真正地开展志愿者工作,是它有没有自信心的表现之一,也是它是否真正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标志之一,更是它是否真正地开放自己的标志之一。从外国志愿者工作开展的情况看,志愿者活动的开展,与社会的开放意识和经济发展及文明程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国外的大博物馆等文化机构,除了研究、保管者外,几乎所有的职务都是靠志愿者承担的。日本的志愿者活动开展较早,日本总理府的调查表明,有50%的日本国民参加过志愿者,其中有40.9%的人受过大学教育。调查还发现,人员学历越高,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比例越高。这也就是说,志愿者活动与人们的文化素质、开放意识有直接的关系,博物馆能吸引这些高素质和具有开放意识的人们来从事志愿者工作,那么博物馆必定具有发挥他们才能的条件和环境。也就是说,博物馆本身就具有了很高的社会综合素质和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开放意识。志愿者那种不计任何物质报酬、促进社会进步的精神,是文明社会人的精神状态的体现,是人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体现。如果说一个城市的志愿者多少是这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那么,一个博物馆志愿者工作开展情况,应该是这个博物馆品质和开放意识的标志之一。

二、让博物馆走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