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吃不得苦
2005年初,我出差上海时因为膝盖肿痛去一家新加坡人开的私人诊所就诊,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替我就诊的那位医生是上海一家著名大医院的年轻骨科医生。他平时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和周末则到这家私人诊所兼职。闲聊中我得知他是一只“海龟”,曾在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的医学院进修过两年。当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在美国完成学业然后开个诊所,他回答说:“太苦了,太苦了。我有一个台湾著名医院的师兄到美国进修了不到半年就打道回府。我很看重斯坦福进修这块金招牌,所以总算是咬着牙挺了下来。要想在美国拿到行医执照,实在是难了。拿到执照后做医生也太苦了。我在上海多舒服。”
出于礼貌我没再说什么,我和这位医生的价值观显然不一样。在我来看,周末和晚上属于我自己的时间,或是用来与太太聊天,或是与子女游戏,或是读书、看报,应该做这些看似平常其实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打工挣钱本是为了提高生活的品质,多挣钱要靠在单位时间里挣更多的时间,而不是以削弱生活品质为代价和靠卖更多的时间来挣钱。如果我是他,我会为了自己和家人选择在美国拿学位和行医的“太苦了”的道路,因为苦去甘来之时也是生活品质提高之日。像这位医生这样的人我在国内遇到的太多,很多都是我当年插队落户同龄人的子女。他们的父母曾经吃过太多的苦,自然不希望自己的独生子女再吃自己当年的苦,所以竭尽全力地呵护下一代,培养了一批温室里的美丽花朵。
另一个朋友虽然没有亿万家财,但夫妻俩退休后各自开了一家公司,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年几十万人民币把女儿送到加拿大自费留学,四年过去了,女儿连加拿大的大学门槛都还没跨进去却已花了一百多万。和她已经同居的男友据说是一个高干子弟,也是吃喝玩乐用父母钱的主儿,几年下来英语考试还没通过。前不久,两人听说新西兰的学校好进,文凭好拿,双双又去了新西兰。她的女儿和我的儿子同年,我的孩子不但大学毕业而且做了几年美国外交官,相比之下我真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
让孩子们吃点苦
我常常感慨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自己当年那样吃点苦。虽然我们无法做到将孩子送回我们那个年代去,锻炼也未必就一定要像我们当年那样挨饿、被蚊子叮咬或是被老鼠骚扰。但我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始终强调独立和吃苦耐劳的能力,这和他日后的成功不能不说有密切的关系。移民美国后他更是在这个崇尚独立和个人奋斗的环境里得到了锻炼,而这也恰恰是我鼓励身边亲友让孩子出国学习的主要原因。学好英语,拿个学位都远远抵不上锻炼独立自主来得更为重要。
美国和日本的教育界都有类似的做法,每到暑假各种各样的夏令营和野营名目繁多。近年来受到家长们青睐的就是以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和独立生活能力为目的的活动。
相比之下,中国父母对下一代的教育却是明显地缺乏对吃苦耐劳和独立生活的要求。不少父母可能正是我的同辈人,他们自己吃了不少苦,现在的唯一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像自己当年那样吃苦,所以对独生子女是竭尽全力的呵护,让孩子吃苦从来就不在中国父母的议事日程上,岂不知这恰恰是为孩子的成功设置了最大的障碍。
对中国的父母我有一句忠告,别忘了你的孩子不但有千千万万的中国同龄人与他们一争高低,而且要面临真正的国际竞争。今天的娇惯恰恰是在为他或她人生道路上拼搏留下先天不足的致命伤。在这个世界,所有的竞争都是国际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个非常残酷的现实。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年轻时多吃一点苦有百益而无一害,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就算你有钱,能让自己的孩子衣食不愁地过上一辈子,他们的下一代呢?
朱镕基当年在杭州参观中国清代巨商胡雪岩故居时曾经感慨万分,欣然题词,录于此与读者朋友共勉:“胡雪岩故居,见雕梁砖刻,重楼叠嶂。极江南园林之妙,尽吴越文化之巧。富埒王侯,财倾半壁。古云,富不过三代,以红顶商人之老谋深算,竟不过十载。骄奢淫靡,忘乎所以,有以致之,可不戒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