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的时候我的一位语文老师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遗憾的是我从来就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真谛。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一直以自己记性好不用记笔记而自豪,即使后来到美国念研究生和工作后,这个习惯也一直没改。学位拿到了,工作找到了,而且做得都不比别人差,一直没有觉得有记笔记的必要。而美国人记笔记则是有名的,看到美国的同学和同事非常认真地记笔记,有时还觉得挺可笑。
忘了约会险误前程
第一次出洋相是我在大连任美国纽鲁克公司驻华首席代表时发生的。那是1994年夏天一个周四的晚上,我意外地接到当时同在大连任美国艾迪逊公司首席代表的一位从台湾来的王先生的电话,他说久仰大名希望能有机会和我一起用餐大家互相认识一下,我欣然应允。因为我们两家公司当时在大连用的都是同样的外贸公司和服装加工厂,算得上是竞争对手。平时就算是在工厂、外贸公司遇到了,也有点“冤家路窄”的感觉,从来没有正式打过交道,所以我也很希望和这位台湾同行聊一聊。
双方在电话里约定当天晚上七点钟在我们共同下榻的酒店同进晚餐。
像往常一样,我自以为当晚的约会已经输入“电脑”(在那之前,我常常自吹自己的脑子如同电脑一样好使,过目不忘),可是在办事处忙忙碌碌地工作了一天后,我竟然把当晚的约会忘得一干二净。回到酒店,我连房间都没回就径直上了二十二楼的中餐厅,点上几只清蒸螃蟹,一瓶青岛啤酒,悠然自得地享受起来,浑然不知可怜的王先生正按照我们的约定在酒店大堂焦急地等待我的到来。
差不多快八点钟了,我已经是酒足饭饱,面前杯盘狼藉,加上一大堆螃蟹壳,而久等不见我的王先生终于决定不再等了(那时我们都还没有用手机),可是偏偏他老兄也决定到二十二楼用中餐。当他走进餐厅看到我时,双方一愣,大家好像都明白了什么。我这一辈子恐怕从来没有这么尴尬过,如果那刻地板上真能找到一条缝,我肯定不顾一切地钻进去了。我连连道歉,并赶快反宾为主让服务员拿菜单让王先生点菜,由我请客,负荆请罪。好在王先生是个忠厚人,他一点也不介意,而且说了好几个自己曾经怎样忘事的尴尬故事为我解嘲。
当晚我们从个人经历、公司管理到两岸关系,谈得非常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不过王先生没有告诉我的是他当晚邀请我用晚餐其实是有目的的。当时王先生已经向艾迪逊公司总部提出离职请求,公司要求他提供几个候选人给总部面试挑选,我是他物色到的几个候选人之一,那天的晚宴其实是一次巧妙的面试。当然我是几年后才从我的上司那里知道真情的。所幸的是王先生并没有因为我的失约而耿耿于怀,他最后向公司强力推荐的恰恰是我这个失约的人。几个月后,我被艾迪逊公司聘为驻华首席代表。很难想象如果那次的晚饭是与另一个人会是怎样的结局。
养成成功的好习惯
从那以后,我发誓一定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那时还没有outlook,我就像大多数美国的经理们一样开始使用安排工作的有日历的笔记本,一旦承诺任何事情,不管公事、私事一律记在日历本上。参加任何会议,会议的要点都用笔记下来。
我喜欢思考,但平时工作时往往专注于具体的工作,很少有心境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思想火花。我个人的经验是往往灵感来自于一瞬间,有时候是触景生情,有时候是有感而发,有时候是坐在越洋飞机上俯视大海的一刹那,有时候是坐在机场贵宾室读当天报纸的一瞬间,也有时候是在梦中。很多对人生的领悟,对今后的计划,生活的,工作的,突然接踵而至,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可是如果不及时记下来,灵感往往会像它们来无踪一样去无影。自从开始记笔记以后,我总是随身揣着一个小笔记本,一只秃秃的短铅笔头,思想火花一出现,立即捕捉下来。其实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就足够了,等以后有了时间再去细细品味,反复雕琢。而我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故事的灵感就是这么捕捉到的。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感慨我的那位小学语文老师的英明: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谁说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