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妙不可言,有时候连“一字之差”都不需要,只要把同样的字挪一挪位置就可以表达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思。“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堪称这类代表的典型。我当年在美国东密歇根大学教授中文时,就常常用这对反义成语向我的美国学生举例中国语言的深奥和精彩,直把我的那些老美学生们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但这只是从文字的表面去看,很少有真正领悟其间真谛的,身体力行的则更不多见。大凡我们归为成功人士的,大多是事半功倍的身体力行者,鲜有例外。
我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做过报告和演讲,我问听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阻止你成功的最大障碍?”几乎绝大多数人都会抱怨时间不够用。是啊,每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除去睡觉的时间剩下的只有十几个小时。现代人的生活要做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工作、学习、锻炼身体;没结婚的要谈对象,成了家的要维护夫妻关系;有了孩子的更要操心下一代的从吃、喝、拉、撒到上幼儿园考大学,从找工作到谈婚论嫁。大家都像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快!快!快!因为每个人觉得时间都不够用。而我在工作和生活中却又每天看到太多太多的人因为事倍功半而浪费了很多时间,虽然忙忙碌碌却一无所获。其实虽然上帝对我们大家都很公平,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效果却可以是成功和失败的决定因素。
太太熨衣服的学问
太太做事一向高效且有条不紊,是个事半功倍的高手。记得我们刚迁居到美国不久,我看到她把半湿半干的衣服从烘干机拿出来熨烫,以为她是为了省电费就和她半开玩笑地说:“像你这么节省,我用不了几年就可以退休了!”太太笑了笑说:“其实我这么做倒不是为了省电,衣服完全烘干了以后很多折皱反倒被定了形,再想把它们熨平则变得非常困难。”“你看那个喷雾器,”太太一边说一边指了指放在厨房窗台上一个装了水的瓶状塑料喷雾器,“过去我都是用它先把有折印的部位喷湿了再熨,遇到特别明显的折印都要反复几遍才能熨平,又费时又费事,真是吃力不讨好。后来我想我干嘛要先把衣服烘干然后再把它们一件件弄湿呢?这不是重复劳动吗?我已经摸索出了最佳的烘烤时间,每次根据衣服的多少定时在一个最佳时间把衣服烘到八成干,定时器一响马上把衣服拿出来摊开晾好并开始熨烫,效果又快又好。”太太一边说一边手脚麻利地熨起一件衬衫,刷刷刷几下已经搞定,原来八成干的衬衫在熨烫的过程中不但被熨得平平整整同时也完全干透了。
太太的演示和解说简直就把我看呆了,因为过去太太回中国探亲时我自己也熨过衣服,苦不堪言,所以她说的道理我一听就懂。而且我曾在服装行业干过多年,工厂里的专业整熨机都有喷雾功能,目的就是要把加工完了的衣服弄湿了再整烫平整。“我试试,让我试一下。”我兴奋起来,悟出了这里的事半功倍的哲理,自告奋勇地要求熨几件衣服。太太乐得清闲往旁边的沙发上一坐,索性做起了专职教练。“你看,现在熨一件你的衬衫只要一分钟不到,而过去三四分钟还熨得不如现在的效果。功效是原来的三到四倍同时提高了熨烫效果!”太太一边看我熨衣服一边不无得意地继续讲解。我的实践证明了太太的发明创造的确属实,严格意义上说事半功倍已经不再确切,应该说是事一功三才对。
统筹管理从生炉子谈起
据说华罗庚教授当年在解释什么叫统筹学时曾经非常形象地举例说,如果一个人在早上起床后先把蜂窝煤炉生着然后去菜场买菜,回到家做上早饭开始刷牙洗脸,然后叫醒孩子替他们穿衣、梳洗;做完了这些早饭也做好了,吃过早饭骑上自行车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然后直奔办公室,所有这些活动就是典型的通盘筹划,统筹管理。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起床后第一件事是把孩子们叫醒穿衣,那么我们不但没有让孩子得到足够的睡眠,更是在房间里添了几个活蹦乱跳、惹事添乱的小家伙。如果我们先带着一群小淘气去菜场买菜等我们回到家再生炉子,不用说小家伙们一定哇啦哇啦喊饿。好不容易等早饭做好了早已过了上班的时间,更不用说不但早饭顾不上吃,就连自己的脸也没时间洗。
同样的事情因为是否统筹兼顾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前者是井井有条、有条不紊;而后者则是本末倒置、杂乱无章。虽然说现在早已不用蜂窝炉,买菜也只要一个星期去一趟超市买来放在冰箱里,但道理是相通的,对我们自己的生活同样适用。
我的一个事半功倍的早上
如果拿我现在作为一个跨国公司副总裁在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早晨作为时间管理的缩影的话,虽然根本找不到菜场和蜂窝煤炉的踪影,但它绝对是华罗庚教授统筹管理学的绝好案例。现在让我来透露一些隐私细节,与你一起走进我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的早上。每天早上五点半两只闹钟争先恐后地叫了起来,我毫不客气地一个一巴掌把它们先“镇压”下去。虽然几十年如一日早睡早起,谁不想睡到自然醒?你如果随时问我的太太我最恨的是什么东西,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当然是闹钟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千姿百态的闹钟不知被我拍坏了多少。
下面是我每天起床后必做的事以及它们所需要的时间:
浏览“掌中宝”电脑看一下当天的工作安排并回答
最重要的电子邮件(因为时差的缘故,在亚洲的发件人
还在工作,可以及时得到我的回答) 15分钟
广播操、游泳 45分钟
思考和准备当天主要工作日程和主要会议 40分钟
垫上运动(仰卧起坐、俯卧撑) 15分钟
看电视新闻(商业和天气) 45分钟
淋浴、护发 15分钟
准备早餐 5分钟
早餐 15分钟
读《华尔街日报》 15分钟
盥洗、换衣 10分钟
收听广播(生活和专题节目)兼练英语口语和听力 40分钟
驾车去办公室上班 40分钟
总计所需时间:整整五个小时!理论上我大约要在十一点半才能到达办公室。再来看看我是怎样运用统筹学来做上面这些事情的:
首先,看完电脑后我总是利用游泳的时间思考当天的工作。这是我发明的水下思维方式,每天清晨在凉爽怡人的水中一边畅游,一边思考当天的工作,脑子特别清晰,思维特别活跃,很多新颖的想法都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连这本《成功绝非偶然》书中的灵感也是来自于我在水中畅游之时。毋庸置疑,我还因为游泳兼思考省去了四十分钟。
每天早上看电视的时间则同时又是我做垫上运动的时间。我坚持做仰卧起坐、俯卧撑和各种护腰动作,不但增进健康,而且保持自己的体魄的健美,因为我觉得一个人体魄的健美和自己的自信心又是息息相关的。做完了垫上运动我会先去淋浴。
因为天天游泳对头发伤害较大,所以我对头发的护理非常在意。过去为了省时间往往用洗发膏和护发素二合一的产品,但是二合一的产品效果虽然是洗和护兼而有之,却大有顾此失彼一样也做不好之嫌。可是人在淋浴时往往又很难有耐性先用洗发膏然后按照厂家的要求抹上护发素后再等上三五分钟。我自己的做法是先用洗发膏洗头,然后索性擦干头发和身子,穿上浴袍再抹上护发素后又继续回到客厅看电视,这样可以很容易地让护发素在头上待十分钟,据我的经验这可以达到护发的最佳效果。护完发把要热的早点先放进微波炉再去淋浴,冲掉护发素,而我的垫上运动十五分钟和护发的十分钟加上热早点的五分钟则是因为与看电视同步而省了下来,一共省了三十分钟。
我用早餐的时间同时也是读《华尔街日报》的时间。据医生说吃饭的时候不宜读书、看报,因为会影响对食物的消化,我试着改掉这习惯,结果发现没有报纸在手反倒食不香、菜无味。多年下来,我的消化系统始终很健康,估计是医生所说的对我并不适用吧。这里又省下了十五分钟。至于开车上班的时间则我是二十年多年如一日用来收听电台广播的时间,一是为了长知识,二是为了练英语的口语和听力。我对自己的要求是精益求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以只能是“活到老,学到老”,永无过关之日可言。我认为学习英语应“听力领先,耳熟能详”,从在国内每天抱着儿子挤公共汽车上班到现在每天开着汽车上班,没变的是我的这个习惯。在车上兼听电台广播,练了英语,长了知识,还上了班,可以说是一箭三雕。不用说,这里省下了四十五分钟。
因为统筹兼顾我实际上用去的时间是两小时又五十分钟,所以我每天到达公司的时间不是十一点半而是八点二十左右。公司同事有不少人比我早到办公室,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已经做完了很多准备工作,为一天有效的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统筹兼顾事半功倍利人利己
上面讲的基本上是个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甚至三鸟的概念,几乎每个人在某种场合或事件中都会不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来提高效率,节省时间。不过成功者和非成功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能自觉地把这一时间管理原则用于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方面。美国人把这叫做“multi-tasking”,意思是在同一时间内做几件事。看到这个词,不知为什么我常常会想到小时候看到马戏团的演员在空中抛接几个盘子的情景,别人抛出去一个盘子还要小心翼翼生怕接不到砸了盘子,可是他却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让几个盘子在空中形成一个不断升起和落下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圆圈,妙不可言。
其实统筹兼顾还不光是个一箭双雕的概念,也并没有随着我进入办公室而结束。我的第一个半小时一般是用来“发号施令”的。我总是根据早上已经从电脑里了解的情况和当天的日程根据轻重缓急做出一些调整,并安排秘书和我的部门主管经理据此做相应的调整,安排当天的工作。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他们可以把时间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而且有较充足的时间去把事情做好。
比如说,你有一个给董事会的报告要在下班前交上去。如果你一上班就安排了秘书和有关部门经理此项工作,那么他们至少有八个小时去准备这份非常重要的报告。等你需要答复时,他们已经胸有成竹。虽然安排和交代这项工作一共只需要不到五分钟的时间,但是人的本能的惰性却往往要拖到最后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去做它,我们往往会不自觉地认为其他的会议、电子邮件和要打的电话比花五分钟安排下属的工作更重要。假如你拖到午餐后才向秘书和有关部门经理布置此项工作,你也仍然只需要五分钟的时间安排交代这项工作,可是他们哪怕是停下手里的全部工作也只有不到四个小时的时间了。时间被你这个做老板的砍掉了一半还多!更可悲的是,在现实工作中,很多的上司往往连这一点也做不到,到头来还要责怪下属无能。
在美国公司工作二十多年,我最恨的一个上司恰恰是一个非常不体恤下属、不懂得统筹兼顾的家伙。他职务高、责任大,也的确非常忙,但根本不懂得统筹安排而是瞎忙。需要安排下属做的事,他也不提前打招呼,总是等到最后一分钟才临时抱佛脚。你若是问他什么时候要结果,他总喜欢用“yesterday”(昨天)来强调事情的紧迫性,常常弄得一帮人通宵达旦地赶工作或是在周末为他做报表,准备报告。也可能是深受其害的缘故吧,我特别体恤下属的不易,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同时也以身作则地言传身教统筹管理时间的真谛。
不要抱怨你没有时间,是你有时间的时候没有做
这么多年我听到年轻朋友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时间:没时间读书、看报;没时间学英语;没时间锻炼身体;没时间看望父母;甚至还有人告诉我没时间谈恋爱!多可悲!上帝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每个人都有一辈子。即使是中国年轻人都非常推崇的比尔·盖茨和我们一样也只有一辈子,迄今也没看出他会比我们任何人要长寿得多。我要问的是你知道什么是统筹学吗?你做事是事倍功半还是事半功倍?如果我们用数字来套用这两个一字不差的成语,就更容易看出两者的区别。我们不是常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吗?让我们姑且用100这个简单的数字来分别代表“事”和“功”,也就是耕耘和收获。大多数人遵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原则恰好打个平手,耕耘(100)=收获(100)。事倍功半的人呢,他们做的“事”是别人的一倍,“功”却只有常人的一半:耕耘(200)=收获(50)。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事半功倍的人,他们只要做常人一半的耕耘就可以获得一倍的收获:耕耘(50)=收获(200)。那么如果事半功倍的人付出像事倍功半的人同样的耕耘,他们的收获是多少呢?耕耘(200)=收获(800),800比50!也就是说同样的耕耘时间,前者的收获是后者的16倍!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我一直非常欣赏中国成语这一对意思截然相反却又是一字不差的孪生兄弟,也一直想用简单的数字来演绎一下它们的力量。年轻的朋友们,从今天起,停止所有的抱怨,事半功倍地继续耕耘吧,成功正在向你悄悄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