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显摆
什么是奢侈品?据说多年前曾有人询问劳力士手表公司的掌门人当时钟表行业的发展趋势,他的回答是我对钟表行业一无所知,听者愕然。这位先生见状,接着补充说:“劳力士手表不属手表行业,它是奢侈品。”这句话真是精彩之极,对什么是奢侈品的解释可以说是有画龙点睛之功。
简单地说,奢侈品就是非生活所需要的必需品,也就是说是可有可无并不影响基本生活的东西,当然很多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并不是奢侈品,因为奢侈品还必须具有稀有、罕见、昂贵、品质高贵和珍奇等特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奢侈品消费能力的新贵族。奢侈品从劳力士手表、超级豪华轿车、名贵钻戒、宝石,到名设计师的服装等纷纷进军中国市场,据说当今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壮哉!哀哉!
我的感叹主要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者其实大多数并非真正富有的成功人士。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区别是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主群体以20岁到30岁者居多,年收入也只不过是几十万或上百万人民币而已。对这些人来说,奢侈品的消费其实满足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一种需要,或者说是对他人的炫耀,用中国常说的老话“一桶水不满,半桶水晃荡”形容这类人的心理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我认识的一位在某跨国公司中国企业做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轻人小崔年收入五十多万人民币,除了他爱之如命的宝马车和在北京郊外独门独户的洋房外,我上次见到他时他向我炫耀的竟然是刚刚花了26万人民币买的一款Vertu手机!我掏出公司给我配备的摩托罗拉一比,的确是寒碜得不行。不过寒碜归寒碜,对小崔鼓动我去燕莎买一款新手机的努力我只是一笑置之,我和他的消费观实在是存在代沟,根本无法沟通。
我的第一件奢侈品
其实回想起来我在年轻时也做过类似的蠢事。那时我还在江苏丹阳县的界牌公社修理地球,一年的工分算下来不过八十多元,连吃饭穿衣都不够。不过当时大多知青都能从家里得到一些接济,我和哥哥每月都能按时收到母亲寄来的每人十元的生活费,除了喝点酒,时不时地打上一顿伙(当地称大家凑钱撮一顿叫“打伙”),我们每月都少有结余。不知怎么的,当地的知青们突然兴起了戴进口手表。按当时的收入,一块普通的进口表就是绝对的奢侈品了。
我常常抨击中国人“跟风”的劣根性,现在看来,我当时神不知鬼不觉地也跟了一阵“奢侈风”,买了我人生的第一件奢侈品,一块价值一百八十多元的日本西铁城手表。后来和我太太谈对象,发现连她这个一贯沉稳、朴素和节俭的人居然也未能幸免跟风,她更奢侈,花了二百四十多元买了一块英纳格表,而且还是块男式的(那时我们连手表有男式和女式之分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她那块表倒是货真价实,后来送给我做了定情物,我一直戴到今天,走得还挺准。只不过三十四年过去,它从一个奢侈品变成了我常常引以为荣、艰苦朴素的见证物,也反映了我消费观点的彻底变化。
奢侈品的新定义
我和太太对奢侈品的定义有所创新:它们应该不是生活所必需的东西,但却是高生活质量所不可缺少之物,而这些不可缺少之物却又恰恰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难求。那么什么是我们眼中的奢侈品呢?时间、空间、新鲜空气、蓝天、太阳、宁静、有机食物和高品质的水。
先说时间,现代人都忙,一忙就没有时间,可是这种忙忙碌碌常常是本末倒置,忙得我们忘掉了我们为什么在忙。其实我们的所有奋斗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能和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吗?可是生活中我们一忙事业、学业却不再有时间去享受人生。我和太太把两人在一起交流、吃饭、读书、看报、散步、游泳甚至饭后在摇椅上“摇一摇”看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管多忙,其他的事情都要让位。
再说空间,最能说明空间是奢侈品的要算越洋航班经济舱和头等舱的区别了。以我常乘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从芝加哥到北京的U A851来说,同一个航班,同样把你从美国芝加哥飞到中国北京,经济舱的票价是一千美元左右,而头等舱则高达八千美元,而你付出几倍的价格所享受的主要不同只是在十几个小时内额外的一点空间罢了。
中国老百姓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室内的居住空间和我们在国内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随着经济发展,整个城市却变得更拥挤了,林立的高楼大厦让人感到窒息、压抑。我和太太到美国后在其他的地方虽然非常节俭,买房子始终是提前消费,每次换房子我们都会要求更大的面积,更大的前后院,更高的天花板,总之一句话,要空间。虽然为此付出的代价不菲,但我们觉得足够的空间使人心情舒畅,给人减压,让人放松,虽然奢侈,值。
最必需的成了最奢侈的
中国最糟糕的要算是空气的质量了,我的美国同事们到中国后往往有两大惊讶:一是中国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二是极度的空气污染和见不到蔚蓝的天空和鲜艳的太阳。
前不久我从北京到天津、青岛、上海、深圳转了一圈,先是被北京的沙尘暴打了个晕头转向,出了北京,到处还是雾气蒙蒙的感觉,一周下来居然没有见到过像模像样的蓝天红日。禁不住杞人忧天地担心中国的小学生如果做看图说话还知不知道说“蔚蓝色的天空,一轮红日高照”之类的话了。在他们的记忆里,天该是灰蒙蒙的,太阳是惨白色的。美国虽然也存在空气污染的问题,但总体来讲,法规较健全,大众的环保意识高,空气的品质较中国要好得多。
令人担忧的还有噪音。有一次出差宁波,凌晨我偶然打开下榻酒店房间的窗户,骤然间一股强大的音流闯了进屋,细细分辨,有汽车喇叭声、拖拉机马达声、飞机呼啸声、小贩子叫卖声,其中还夹杂着狗叫声。乍一听,倒是中国城市的清晨交响曲,颇有诗意,可是五分钟不到,我就不得不赶快关上窗户,实在是受不了那份干扰。
我和太太每次回国后再回到美国,第一感觉就是这里的安静和中国的噪音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我们在美国的家虽然地处交通要道,周围的购物和服务业都很发达,但却是闹中取静。这个静主要来自地大人少,整个小区占地1000多英亩却只有200多户人家。开进小区犹如进入了美国的国家公园,处处郁郁葱葱、傍林依水,千姿百态的住宅在绿树和百花丛中若隐若现,仿佛是进了仙境。在这里没有任何噪音,能听到的只是鸟语蝉鸣。当然我们也为这样的奢侈付出了代价,同样面积的房子如果是在普通的居民区价格要便宜一半以上,但是我们觉得值,因为一个宁静和温馨的家才是每天工作后减压的最佳环境。
至于食物,美国的情况比中国更糟,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基因工程技术,所有的植物、动物都在科学技术的催化下长得快、长得大,但充满了对人体健康的毒素。所有的蔬菜、水果都是一个味——没有味道!我和太太现在都买有机食物吃。在美国,普通的鸡肉在超市只要50美分一磅,可是有机鸡肉却要贵五到六倍!前不久在北京的家乐福超市看到有机绿豆、有机玉米、有机糙米,一气买了几十包。看来中国的老百姓也开始对高品质的基本食物有了需求。可是难道所有的食物原本不都是有机的吗?恰恰是我们“伟大”的人类把万类天物都扭曲得不伦不类!
最后是饮水,水本来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自然资源。过去我们常常把大旱缺水时的水形容得如同油一样贵,可是现代人生活中一瓶饮用水的价格和食用油一样贵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多么荒唐!太太特别注重饮水的质量,每次搬家我们总是要花上几千美金另外安装两套净水系统。她有一个测量仪,常常乐此不疲地比较市场上的矿泉水和我们家里水的质量,每每自豪地宣称我们家的饮用水超过所有名牌矿泉水。
除了这些“奢侈品”外,我们开的是普通的车;穿的是一般的衣服;用的还是那套移居美国那年买的家具;我还是带着那块已经36岁了的英纳格手表,太太更干脆,她根本不要手表!
所以对我们来说,“奢侈品”恰恰是生活的最最必需品,与传统的“非必需品”的定义完全背道而驰。当然,什么是奢侈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无须统一。真要有了钱,愿意买劳力士手表,劳斯莱斯轿车和Vertu手机也未尝不可。不过如果是打肿脸充胖子,或是本末倒置连基本生活品质都还没搞定,那钱就花得像冤大头似的了。
太太常说别人的奢侈品是为了给他人看的,我们的奢侈品是提高自己生活品质的。这就是两者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