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认为发现和网罗人才,只是解决人才问题的第一步,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如何使用人才,做到识才用人,使这些人才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从古代贤人的用人事例上,曾国藩学到了不少方法。
曹操手下有一员猛将叫许褚,威猛敢战,拼死陷阵,身中数箭救曹操,赤裸上身斗马超,虽然不如关羽那样文武全才,名震华夏,但因为服从,又从不鲁莽行事,反而比关羽更可爱。作用虽不如关羽大,但有功无过,是个难得的人才。
像这种人才胆识过人,但大多缺乏智慧,多逞匹夫之勇。虽然不能独当一面,却是冲锋陷阵的猛将。只要任用得当,他们也是办成大事不可缺少的人才。
曾国藩说:“一个人如果武力过人,却不敢于行动,只可以做一个勇士,不可以当先锋。一个人武力过人,又敢于行动,但智谋不足以判断、决定大事,这种人可以当先锋,而不能当将帅。武力过人,又敢于行动,智谋足以决断大事,然后才可以成雄才,韩信就是这样。”
淮军大将刘铭传,曾跟随李鸿章赴上海镇压太平军,出发前与其他将领一道去谒见当时职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据说当天,曾国藩并未立即接见他们,而是悄悄赶到他们住宿的旅馆。看到李鸿章带来的人,有的正饮酒划拳,有的放声高歌,有的默坐无言,而南面靠窗的位置有一个人,裸露腹部盘坐在那里,左手拿书,右手端酒,正在朗读,喝完一杯酒,大声围绕座位朗诵,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一看他正在阅读的书,原来是一本《史记》。曾国藩巡视完毕后,惟独对此人特别欣赏。
曾国藩返回见李鸿章,对他讲起暗查的结果:“这些人都可立大功,担大事。但将来成就最大的人,是南窗裸露腹部一手拿书,一手端酒的人!”这个人就是淮军中赫赫有名的刘铭传。曾国藩定好了接见他们的时间,但因午休来不及接见,让他们等候了近半个时辰,刘铭传忍不住性子,当众发作,说道:“对部将如此怠慢,岂不令人心冷!烽火期间如此等候岂不延误军机!”语音未落,曾国藩步人大堂。曾国藩不但没有因刘铭传言语冒犯而怪罪他,反而更欣赏他了。早在初见之日,曾国藩见刘铭传时就说他“颜广面长,钟声铁面”,有“雄侠威棱”之气,更肯定他以后的事业要远远超过其他将领,因此叮嘱李鸿章要好好培养他。
刘铭传果然属智勇双全之辈,统军所向屡屡立功。他本人也常在戎马倥偬中不忘研习兵法,才华与日俱增。曾国藩在同治七年曾奏言:“剿捻之师,谋勇以刘铭传为最,请于寄谕中,奖其勋谋,慰其劳苦。”
刘铭传属于智谋勇略皆备的英才,曾国藩通过观察后,说:“此人气力过人,智慧过人,能处理、判断大事,勇猛有力,作战威猛,可以带兵冲锋,可以称为具有将帅之才。”
在曾国藩看来,英才以智慧谋划为主,雄才以胆识武功为主,鲍超便属后者,但与文武皆备、雄才大略的英雄相比,只属偏才,难以成为领袖。英才不少雄才的胆气,雄才又不少英才的智慧,这样的人即便不为人主,也可以创业一方,刘铭传就属于这种人。从这个方面来看,英才与雄才分量的多少就是决定胜负的因素。有英而无雄,雄才不会敬服;有雄而无英,英才不会归附,因而凭雄才能得到雄才,而难以留住英才;英才易得到英才,而难以留住雄才。因此一个人身上兼有英雄二才,才能指挥天下英雄。能指挥天下英雄,因此能成就伟大的功业。曾国藩一生识人、用人,做到识人以明,用人以诚,且自己也以一儒生的身份率军作战十余年,也可算得上能指挥天下英雄,集英才和雄才于一生的伟人了。
曾国藩深知,招徕人才还必须了解他们,清楚掌握他们的长处,对于手下的人才用得太早,会促使他们逞强斗狠,恃才放旷;用得太迟,会让他们有太阳落山,什么都晚了的感觉;用得超过他们的能力范围,则会因经历欠缺而无法胜任;大材小用,他们就会嫉恨同僚。因此曾国藩在用人之前总要经过一番详细地了解和考察,前面的事例也足以说明曾国藩识人、用人是相当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