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人生智慧
6727400000070

第70章 灵活处理意外情况

大家知道,世界纷繁复杂,许多事情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做官从政也是如此。曾国藩认为,面对这错综复杂的环境,为政者必须善于处理变乱。处理变乱的基本点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善于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应变,不拘泥于成规,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多变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二是要跳出思维方法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方位地看问题,不怕突发的事变。三是要临变不惊,临乱不慌,处理变乱要有恒心,有决心,有勇气,不能手软心慈。四是应当多注意总结、分析,在变乱发生之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不至于事到临头,还不知如何应付,这样就会使自己处于被动的局面。五是面对变乱要积极地寻找处理变乱的方法,而不能慌不择路,毫无根据可循。

宋朝的李允则有一次在军中举行酒宴,甲杖库起了火。李允则仍然饮酒作乐不停。没过多久,火被扑灭了。李允则暗地里派人拿着他的文书到赢州用茶叶箱子运载武器,不过十天,库里的武器又齐全了,而军队中谁也不知道这件事。

事后,有关部门弹劾李允则不救火。宋真宗说:“李允则必然有话说,先问问他看。”李允则回答说:“兵器库防火措施十分严密。这里刚刚举行酒宴,那里就起了火,必定是内奸干的。如果离开宴会而去救火,中了他的调虎离山之计,恐怕要发生意想不到的祸事。”

上例说明一个道理,即面对突发性的意外事件,应保持冷静,不乱方寸,进而随机应变,转危为安。反之,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胡乱动作,就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十分明显,如果李允则听说失火后,和大家一起去匆忙灭火,那么,后果一定是很糟糕的。而他并没有这样做,遇变不惊,临危不乱,则掌握了事态发展的主动权。

每临大事有静气,遇变不惊,最重要的功用在于在突发性事件面前,拿出最及时最正确的决策。因为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思考,而正确的思考必须以冷静的心境为前提。就是说,没有遇变不惊的本事,就没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想使自己在变幻莫测的外界环境前,尽可能决策正确,就必须养成每临大事有静气的行为方式。

《三国演义》里曹操献刀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汉灵帝死后,董卓乘机专断朝政,私自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引起满朝文武的愤恨。曹操想方设法得到了董卓的宠信,想乘机刺杀董卓。

书中写道:“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安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直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日:‘孟德来何迟?’操日:‘马行迟耳。’卓顾谓布日:‘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拣一匹赐予孟德。’布领令而出。曹暗忖思:“此贼该死!”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侧身而卧,转而向内。操又日:‘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思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蹦问:‘孟德何为?’时吕布已骑马至阁外。操惶惧,持刀跪下日:‘操有宝刀一口,献与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日:‘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曹操拔刀欲刺董卓,而被身肥力大的董卓突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惊险的场面。在这一“大事”面前,曹操基本上保持了镇静的心绪。虽然说他“惶惧”,但那是一般人都具有的不自觉的心理,总的看,他保持了“静气”。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能从容地由“刺杀”改为“献刀”,否则,在那千钧一发的刹那问,怎么会想出这样一个合情合理无懈可击的答案呢?宋代文学家苏洵曾说“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这也说明遇变应不惊,临危应不乱,要善于自制,控制自己的感情行动,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遇变和临危之时,动不动就鲁莽行事,动不动就发怒或不知所措的人是无事不败的,从政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