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道德经的智慧
6726600000079

第79章  常与善人

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①

安可以为善?②

是以圣人执左契③,而不责④于人。

有德司契⑤,无德司彻⑥。

天道无亲⑦,常与⑧善人。

注释

①和大怨,必有余怨:和,调和,调解。调解深重的仇怨,必然会有余留的怨恨。这句的意思是说,深重的怨恨是难以彻底和解的。老子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怨恨的问题,就是不结任何仇怨。

②安可以为善:安,疑问代词,哪里。这(指调和大怨而有余怨)哪里能够算好呢?

③执左契:执,持有,拿着,掌握。契,即契券,古代借贷金钱、粮米等财物都用契券。它是用竹木制成的,中间刻横画,两边刻相同的文字,记财物的名称、数量等,劈为两片;左片就是左契,刻着负债人姓名,由债权人保存;右片叫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姓名,由负债人保存。索物还物时,以两契相合为凭据。

④责:索取偿还,即债权人以自己持有的左契向负债人索取所欠的财物。

⑤有德司契:有德,指有“德”的人;司,掌管、主管;司契,指掌管契据的人。有德司契,即有“德”的人就像持有借据的人(那样从容大度)。

⑥无德司彻:彻,周代规定农民接收成交租的税收制度;司彻,指管租税的人。无“德”的人就像主管租税的人(那样追索计较)。司契、司彻,都是周代贵族所用的管帐人。司契的人,只凭契据来收付,所以显得从容大度;司彻的人,收租时总是斤斤计较、唯恐交租人少交、漏交。所以老子称有“德”的人为司契,无“德”的人则像司彻那样不饶人。老子认为,为政不能积怨于民,用严酷的税赋和刑罚来压榨和箝制人民,都会导致人民的怨怼、不满。所以老子提出理想的政治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即以宽容的态度对待百姓,不要追迫百姓,不要干扰百姓,而要以“德”去感化人民。

⑦天道无亲:天道,指自然的规律;无亲,没有亲疏之别,没有偏爱。“天道无亲”与老子在五章提出的“天地不仁”的观念是一致的,认为自然对宇宙万物无所偏私,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而运动变化的,是顺任自然的。

⑧与:帮助。老子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并非指一个人格化的“天道”去帮助善人;而是说,善人能够得到帮助,是他自为的结果。

意译

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有余留的怨恨,这哪里算得上好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根本不去与人结怨),有如拿着借债的契据存根,却并不向人索取偿还。有“德”的人就像掌握借据的人(一样宽容大度),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一样苛刻计较)。自然的规律是没有偏爱的,总是帮助善人。

智慧解析

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之中,都有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也还有各自的朋友和亲人,这就像一根链条,一环套一环,紧密连接着。但是如果有一环松开了,那么这根链条也就断掉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都要与人交往,都要和人相处,就好比是链条的一个环,我们这个环会不会松开,就看我们的心态是怎样的了。

老子说,深重的仇怨就算得到和解,也必定还留有残余的怨气。就像破碎的镜子,就算重新拼凑起来,也会留有裂痕是一样的。那么唯一能化解仇怨的办法,就是没有仇怨的产生,这样也就无须再担心留有遗憾了。所以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应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去修为,对一切事一切人都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不分亲疏远近,不计较个人得失,也就不会和他人有矛盾产生,从而不会积累怨气。

其实,我们经常要和很多人交往,其间不可能没有摩擦,不可能每个人都对我们很好,所以就会有不满、怨气产生。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怨气,怨气的产生可能来自不同的事情,但归根结底是由自己造成的,而且究其原因就只有一个:他人对自己不好,得罪了自己。如果我们心中的怨气得不到妥善的化解,怨气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最后只会把我们自己逼疯。试想有谁愿意和一个满身怨气的疯子打交道呢?又有谁愿意和一个自私的怨气大王做朋友呢?这是肯定没有的。最后致使自己成为一节松开的链环,孤独地生活在这个世上。而一个没有朋友、亲人,只有怨气的人,是否还有生活的乐趣和必要呢?

因此老子告诉了我们,只有做一个有德的人,尽量去避免与人产生矛盾,才能避免积成怨气。如果已经有了怨气,就要从自己的心中彻底地根除掉,不要让它积累和发泄,这样就不会有更大的怨气产生了。而真正有道德、有涵养的智者,是遵循大道的自然规律的,万事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逼迫他人,只会用自己的真心去帮助和关心他人。就像欠债一样,一个有德的人是不会去逼迫他人还钱的,因为他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既然能将钱借给对方,那就充分相信对方在方便的时候一定会还;而一个无德的人,就会逼迫他人尽早尽快地换钱,生怕他人赖账,而也因此与他人结怨生仇,最后连朋友都失去了。所以有德的人不仅不会与人结怨,而且还会增进朋友之间的情感;而无德的人不仅伤害了朋友之间的感情,还会化友为敌,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有德与无德、怨恨与善良,就存在于我们的心里,完全取决于我们的想法与心态!

曾经有两个商人在沙漠中迷路了,他们不辨方向,走得是又渴又饿。突然他们发现前面有一个赶着骆驼的老人,感到喜出望外。老人分给他们每个人半小碗水,其中的一个商人抱怨水太少了,根本不够解渴的,气愤之下竟把珍贵的水泼掉了;另一个商人却发自内心地感激老人的施予之恩,他喝下了那小半碗水。接着,这两个商人一齐同老人赶路,没有喝水的商人走着走着,再也走不动了,终于渴死在沙漠里了;那个喝了水的商人终于和老人走出了沙漠。

真正的道德就是天道的自然,天道是没有偏爱的,也是不会产生怨气的,万事万物都是它的儿女。靠近它的,顺着它的,活得自在;逆着它的,背离它的,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