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道德经的智慧
6726600000026

第26章  重为轻根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①

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②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③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④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注释

①静为躁君:沉静是狂躁的主宰。

②不离辎重:不离开他的辎重。

③燕处超然:安然居住却超然于外。

④而以身轻天下:却轻率浮躁的治理国家呢?

意译

厚重是轻浮的根本,沉静是狂躁的主宰。所以君子终日在外旅行,不离开他的辎重;虽然有豪华的楼宇,安然居住却超然于外。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王,却轻率浮躁的治理国家呢?轻率就会丧失根基,浮躁妄动就会丧失主宰。

智慧解析

我们已经知道世上的一切都是相对的,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相对也就没有世界了。比如有高才有低,有前才有后,如果没有高与前,那么低和后也就不存在了。正因为这种相对性,老子又为我们提出了两组相对的关系,那就是重和轻、静和躁,由此为我们阐述了自然的约束力,并告诫我们应当顺从自然,不可违逆自然的道理和因果关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冷静,从容镇定。

重和轻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但是它们又都依仗着对方来体现自身的存在,来呈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就像一个单位中的上下级,如果没有上级,下级也就像散沙一样,起不了作用;但是没有下级的上级,也是无法表现自身能力的。所以说重和轻所体现的就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重是轻的根本,无重便无轻;轻是重的体现,无轻就无重。然而重与轻是有主次之分的,它们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正如上级是起决定和管理作用的,而下级是起服从和行事作用的。在这里重就是上级,是领导,起着决定作用。而另一对矛盾静与躁也是这样的,静是上级,是领导,起着主导地位,而躁是下级,是被决定和管理的对象。我们平时不是经常说,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吗?就是这个道理。同时,重又是轻的基石。基础打坚实了,行事就会轻松自如。这就好比军队的骑兵可以轻装上阵,但却离不开厚实充备的粮草补给。

其实,这个道理并不难懂,因为我们本身就是崇尚稳重、沉静而排斥轻浮、狂躁的。我们认为稳重、沉静的人可靠踏实,值得依赖;认为轻浮、狂躁的人不可靠、不踏实、不值得信任。说得更准确一些,稳重、沉静符合自然之道,所以给我们一种高诚信的感觉;而轻浮、狂躁违背了自然之道,给我们的是一种不安全的感觉。

为什么稳重沉静就符合自然规律,而轻浮狂躁就是违背自然规律呢?这就要从自然的角度去分析了。在自然界中凡是稳重沉静的事物都能够永存,而轻浮狂躁的事物都是转瞬即逝。比如辽阔的天宇因其稳重沉静而得到永恒;苍茫的大地因其稳重沉静而得到永存;万年的高山因其高大沉稳而永远耸立;深邃的大海因其广阔静谧而永不干涸。而天空中的乌云只能笼罩天空于一时,而无法遮天一世,就是因为它轻飘浮动;狂风骤雨只能逞短暂之威风,就是因它狂躁暴烈。那么我们人类是应当效法辽阔的天地和高山大海,以求得长存呢,还是像乌云和狂风骤雨一样逞一时之欢畅?我想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就是以前者为师,以得到永恒。

春秋时期,鲁昭公亡命到齐国。有一天,齐景公问鲁昭公,为什么昭公年纪轻轻就即位了,可是在位没几天就亡命于齐国了。鲁昭公回答说,他一向受众人喜爱,但是却把劝谏当成耳旁风,即使听了也不付诸行动。结果周围只剩下逢迎拍马、阿谀奉承的人了。哪有不逃亡的道理!

后来,齐景公询问宰相晏婴,是否可以帮助鲁昭公复位。晏婴的回答是,不可能了。

这是典型的“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的实例。

了解大道自然的人,即使有豪华、美丽的宫殿居住,有华美绚丽的生活,也丝毫不会因此而轻浮狂躁,更不会因此就不善待或轻视他人。他们依旧安静地生活,表现得端庄厚重,超然于世俗以外,不受世俗之物的左右,自然而然就像一切都不曾发生过一样。

老子在这一章给了我们这样的忠告,不论我们做任何事,处在任何环境之中,都要保持沉稳冷静,表现得从容不迫。千万不可心浮气躁,急切慌乱。那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这样的品德,拥有顺其自然的心境,才能成就一生的事业,生活得安详自在。身为领导者,更应具备这样的素质,以稳重为根基,以宁静为法则,那样才会管理好自己的公司、企业,甚至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