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道德经的智慧
6726600000019

第19章  少私寡欲

原文

绝圣弃智,①利民百倍;

绝仁弃义,②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③盗贼无有。④

此三者⑤以为文不足⑥,

故令有所属。⑦

见素抱朴,⑧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⑨

注释

①绝圣弃智:老子为人类社会树立的为公人生楷模称“圣人”;对智慧用于造福民众十分尊崇。故这里所讲的绝圣弃智,是指要铲除惑世盗名的假圣伪君;要抛弃名实背谬的伪智取利的伎俩。从本文中云“此三者以为文不止”作提示,“绝圣弃智”,当是指坏事,故作以上解释。

②绝仁弃义:铲除、抛弃假仁假义。

③绝巧弃利:巧,在这里系指虚伪不实,非工艺技巧,因巧前冠有“绝”字,必须如此求义。句义是铲除偷机巧取、抛弃为己牟利。

④盗贼无有:盗,古指谗佞小人;贼,在此指伤害。无有,即无从产生义。

⑤此三者:指以上“三绝三弃”之内容。有本作“三言”,更易于理解是指“三绝三弃”而言。

⑥为文不足:足,为篆文时“止”字抄写加笔致讹。但“足”字本有“止”字一解(见《尔雅》)。文,在此指律令。为文不只是讲虽有律令却屡禁不止。

⑦故令有所属:故,原因、原委。本句是回答为文不止原因的,所以故字不得作“因此”讲。令,“今”之坏字。有所属,即有所系属依靠之义。句义是原因是现今仍有系属依托私魔作祟的人事。

⑧见素抱朴:素,在此用作动词,意为穿着洁白无瑕的衣服,犹云人清廉无私瑕。“见”,用在某些动词前面,相当于“我”字前置,如《孔雀东南飞》“府吏见叮咛”之“见”字就是这种用法。抱朴,即恪守道性无私。

⑨绝学无忧:绝学,即不学,具体不学内容为“三绝三弃”之述。无忧,没有忧患事。

意译

铲除惑世盗名的假圣人,抛弃那名实背谬的伪智慧,则可以益民百倍。抛弃铲除假仁假义的行径,就能使人性恢复真正意义上的孝慈。根绝偷机巧取,抛弃为私牟利,就无从产生谗害佞祸。以上三绝三弃之背道行为,虽为各国律令禁止却屡禁不止,原因是系属依托于私魔作祟,故尔今时仍有泛滥。人们做事若清廉恪守道义,少一些私妄作为,不学“三绝三弃”的卑鄙行径,人间就会没有或少些忧患之事。

智慧解析

这一章一开篇老子就讲“绝圣弃智”,从字面上来讲是断绝圣明,抛弃智慧。那不禁有人要问:“难道圣明不对吗?难道拥有智慧是错误的吗?”可能还会有人说:“谁不想获得智慧?谁不想成为圣贤?你难道不希望拥有智慧,成为圣贤吗?”要知道,人有智慧不一定就能成为圣贤。智慧是个好东西,这一点连老子也不会否认。人们追求圣贤,希望获得智慧,是很好的事情。因为这世上如果多些圣人贤人,就会少些无赖和土匪。人如果没有智慧,那还不如一块石头或是一根木头,但石头与木头没有智慧到无所谓,因为它们不会装出有智慧的样子,也不会害人害己。而我们人类则不同,没有智慧的会装作很有智慧的样子,有智慧的却不正确使用,尽做一些损人利己或是害人害己的事,这就是很可怕的事了。

比如说在远古的时候,我们人类与自然可以说是相当亲近的。河上公曾说过:五帝垂象,仓颉作书,不如三皇结绳无文。那时候人是那么自然,与天地和谐相处。人把自己看得并不比其他动物高贵,人跟植物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随着我们人类智慧的增长,我们就开始自以为是起来,认为我们是万物的主宰,并且跟大自然对立起来了。人跟大自然对着干,大自然也在报复人类。人类已经越来越明白,人是不能脱离自然而生存的,生态环境的变坏最终是要毁灭人类的。

此外,我们自身之间也不像过去那样和睦相处了,逐渐出现了等级,出现的高低贵贱之分,有了利益的纷争,尔虞我诈、自相残杀、相互猜疑。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聪明智慧的出现及增长,导致我们欲望的膨胀,致使我们产生了虚伪的恶习。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人结伴穿越沙漠。走了一半路途的时候,水喝完了,其中的一个人因为中暑而几乎不能行动。于是,身体比较健康的那个人决定把中暑的同伴暂时留下来,自己去寻找饮用水,然后带回来给同伴喝。

这个人临走以前把一支枪留给同伴,并且一再叮嘱说:“枪里有五发子弹,我走以后,你每隔两个小时向空中开一枪,枪声会指引着我前来与你汇合。”说完,就满怀信心地找水去了。

躺在沙漠中的中暑者在同伴走后心中充满疑虑:同伴能找到水吗?能听到枪声吗?会不会根本就没打算回来救我呢……

到了傍晚的时候,枪中只剩下一发子弹了,可是找水的同伴仍然没有回来。中暑者心中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相信同伴不会回来了,自己不久就会死在沙漠之中。他开始设想,自己死后,甚至不等到死掉,秃鹰就会飞过来啄食他的身体……想着想着,他终于再也坚持不下去了,在绝望之中将最后一发子弹射入了自己的太阳穴。

最后一声枪声响过后不久,去找水的同伴带着水赶回来了,他还带来了一队骆驼商人,不过,等待他们的只是中暑者的尸体。

傻瓜是不会猜疑的,猜疑确实是聪明人的行动,然而也正是这猜疑的“智慧”害死了这个“聪明人”。

老子认为,一个领导者只有使人们认识到智慧的根本、人的本质,才能使人们有所归属。没有了所谓的圣明,揭去了虚伪的包装,才能有实实在在的安定。

人的本来面目应当是遵循大道的规律,顺应自然。恢复了本质的朴素,就没有了对与错的概念,没有了仁义与不仁义的分别,也不存在贵贱之差异了。没有分别之心,自然也不会有争夺心。那么人与人之间也就自然而然地和睦了,我们的生活也会自然而然地回归安详与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