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青少年一生的处世哲理
6725600000014

第14章 要权衡为人方式

每个人都可能办错事,说错话,但这并不可怕。可悲的是我们有许多人因害怕丢面子,不敢承认自己的错误,面对别人的忠告,仍旧护短遮丑,羞羞答答,吞吞吐吐,结果错上加错。

一个人不论职位高低,有短敢揭短,人们就不觉得你有短;有丑敢亮丑,人们就不觉得你有丑。敢于揭短亮丑,是诚实可靠的表现,不但不会失去面子、失去威信和信任,反而会提高威信,增加影响力。

人在一生中没有犯过错误、或没有过错误的观点或立场是不可能的,就像一个人一辈子从来没有正确过一样,这都是绝对不可能的。人总是在不断地从错误到正确再到错误,然后再正确,重复不断,循环往复。只有这样,人才能不断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得到发展,从而逐步完善,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

人犯错误并不可怕,这次错了,吸取教训,可以防止下次再犯错。“吃一堑,长一智”,这句俗语讲得很好。但是,如果一个人犯了错误或坚持某种错误观点而执迷不悟,顽固地不接受他人的意见或劝说,而是我行我素。这种做法讲得文雅一点是刚愎自用,讲得通俗一些就是顽固不化,喜欢钻“牛角尖儿”。

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接触的新事物也非常多。然而这么多的事情不可能哪一件都做得非常好,或者说不可能什么事情、什么知识都懂,不懂就难免要犯错误。这时,就需要有人来指点我们或者给我们提供好的建议。特别是我们知心朋友的建议更值得参考。

在我国古代,不管是哪朝哪代,凡是贤明的君主身边必定会有几个或几十个忠诚的大臣或谋士,专门为君王提供建议。成就霸业的君王在建国初期,没有刚愎自用的,否则他也不会霸业有成。不光是君主,一个但凡有所作为的人,都非常善于接受他人的意见。

我国古代曾把门下的食客多少作为一个衡量其贤德高下的标尺,这绝非是攀比富贵,而确是一个集贤纳策的好方法。战国时期的四大君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尝君,都曾为自己的君王提供高妙的建议,为君王的治国安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在身边出谋划策,不要说是三国鼎立,就连是否能立得住脚、扯一面旗都很难说。当然,在历史上也出现过由于固执、刚愎自用而失败之人。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由于一味顽固“自信”,不接受诸葛亮的建议,而导致了“失街亭”。马谡的失败,给蜀国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虽然事后马谡自己也追悔莫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这又有什么用呢?世上卖什么药的都有,就是没有卖后悔药的。亡羊补牢的做法意义是不大的。

中国历史经历了那么多朝代,而历朝历代的灭亡都与君主统治的腐朽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君主的武断、专制、刚愎自用、不听忠言是导致腐朽的一个重要原因。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国势曾是那么强大,疆土是那么辽阔。但是由于秦二世的武断、暴虐的统治,出现了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秦开始衰落,最终被汉所代替。如果秦二世不那么残暴,多接受些忠告,是否能使秦的寿命更长一些呢?

所以说,刚愎自用者的顽固是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肯接受他人意见,对于朋友的规劝或忠告置若罔闻,不仅会使自己头破血流,还会伤害朋友之心。

因为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指出你的错误,提出中肯的建议,提供建议本身就意味着坦诚和信任。如若把良药当作烂草,把忠言当作耳边风,怎能不使朋友伤心呢?

伤心和失望会使你的朋友离你而去的。没有武松的本事,却还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做法,不是勇猛,而是愚蠢。明知自己打不过“老虎”,却还要去拿生命做赌注,不是愚蠢是什么呢?

没有人会同情一个由于固执己见而失败的人,相反,除了朋友在伤心之余的痛惜外,还会招来对手的嘲笑和幸灾乐祸。所以,这种令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

因此,要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特别是朋友的忠告更应该虚心听取,“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嘛!奉承的语言我们可以不去理会,但诚恳的忠告却一定要用心去听,特别是在自己有了错误的时候。头撞南墙的滋味并不好受,干嘛非得要等到头破血流才罢休呢?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伟人,不管你是个小职员还是个领导者,都应该养成善于接受他人意见的习惯。但是,这种善于接受意见绝不是无主见地接受,把别人的话当作救命的稻草。就人来说,我们要慎听幼稚轻率者的献策;就事来讲,要慎听那种过激的言论。对于别人的意见,要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之后才能接受。

还要注意的就是不要偏听偏信。偏听偏信往往会使你由这个错误走向那个错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要有比较、有选择。固执己见者由于过于“迷信”自己,一味地执迷不悟,有时就难免言行过激,有极端化倾向。他们顽固地“自信”,对其他人的话充耳不闻,但又生怕自己不被人重视,得不到他人的承认。于是,在顽固的“自信力”的支持下,义无反顾地沿着错误道路走下去,过激言行不但没有扭转错误方向,反而加快了失败的到来。

老百姓有句俗话:“听人劝,吃饱饭。”刚愎自用、钻“牛角尖儿”,只会使前面的路越来越窄,越走越不通,它不是成功之路,而是失败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