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改变青少年一生的沟通技巧
6725500000108

第108章 口吃的矫正方法

口吃是一种言语障碍,它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负担。是严重影响口才能力的一个主要问题,研究和发现口吃的矫正技术将对人类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世界上第一位对口吃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是19世纪前半叶的美国学者温戴尔·约翰森。他自幼受口吃的折磨,遂立志拯救千百万口吃者的心灵之苦。他通过研究发现,口吃与生理发音系统无关,口吃者大脑神经也是正常的,只是人为的早年模仿造成的。

约1%的人患有口吃。其中1/5的人口吃只发生在2-7岁这段时间,年岁略大后就自然消失。其余4/5的人把这种习惯一直带到成年。尤其是人到了青年期之后,由于突然重视别人对自己形象的评价,口吃现象往往急剧加重。

口吃的轻重取决于讲话的对象,许多口吃者,同自己的孩子讲话,口吃并不严重,甚至不口吃。平常的时候与幼小儿童对话也不大口吃。

开玩笑的时候口吃较轻,有求于人时严重口吃,而慷慨助人,心情又很坦荡的时候,则要好一些。

面对权威,受到责备、威胁时特别容易口吃。

自己坐在座位上背诵课文不会口吃,一旦接受老师检查就结结巴巴。

唱歌、低语、参加集体朗诵或没有留意自己在讲什么话时,几乎不发生口吃。

口吃时,还伴有嘴角抽搐,头面肌肉紧张,眨眼或扭动头颈等行为表现。

严格地说,正常的人也有口吃现象。一些人在严肃的场合讲话,讲话打顿,语句衔接处,常加上“这个么”“那个么”“嗯…“氨或拖长语音,都是言语不流畅的表现。而言语是人的第一信息传递工具和第一情感传递工具,一个人在对话时,如果觉得自己地位不佳,受到别人的审视、威胁,此时就很容易发生心跳加快、肌肉紧张、呼吸急促等生理变化。有的人表现为脸红,有的人表现为手指发抖,有的人表现为出汗,有的人则表现为讲话紧张。紧张,是人和动物具有的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面临自认为的强手、“敌人”,用生理的紧张反射来调动肌体潜能,或进攻,或逃脱。所以从根本上讲,敌意与焦虑是口吃与其他紧张表现的根源。

另外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口吃者的性格特征。大部分口吃者具有急躁、急于求成、对别人态度敏感的性格特点,讲话急促,行为动作快,甚至有一个感受性较强的家族环境。平时讲话慢吞吞,做事慢条斯理的人较少发生口吃的情况。

再一个因素是口吃者的情绪特点。口吃者多是情绪色彩较明显的人,情绪反应快,对人对已有较强的情绪感受,爱激动,一旦发现说话情境的情绪氛围对自己不利,即产生言语障碍。这其中既有对旁观者的不满,也有内心冲突。

最后要提及的是,口吃者本来并不自卑,自我感知也并不很坏,仅由于在早期言语表达上受到过严重的挫折,受到别人的嘲笑、讽刺,而逐步产生人格上的自卑。天长日久,形成条件反射,一进入讲话的情境,个人的整个情绪状态即进入一个萎缩、胆怯的状态。

经过以上的原因分析,即可以着手进行口吃的自我矫正。其实,自我矫正比任何其他方法都有效。我们只需按部就班地进行就好了。自我矫正的科学方法如下:

1.临场去怯法

讲话前,四肢放松,意念下沉。面部肌肉、牙齿、口唇放松。在启齿讲话前深呼吸一次。

2.首句发音法

90%的口吃者,口吃的轻与重决定于第一句话后换气的状态和第一句话的语调。一开头就“砸锅”,全盘即语无伦次。开始讲话的时候,每次都自觉地加一句潜台词——“慢、慢”,第一句讲得语调平缓,会有利于整个讲话的效果。

3.练习讲话节奏

找一段150字的口语文章,对镜自诵,找出一种最慢又不失讲话情调的速度模式。之后,在家人的配合下,训练慢速讲话的方式。

4.舞台表演法

愈是感觉自我的存在,愈是感知别人的态度,愈容易口吃。心理学家建议,口吃者学做一个舞台表现者的角色,忘记“自我”,指导自己——不是我在说话,而是“角色”在说话。经过一番自我训练,成功之后,到陌生人的场合,用进入角色的身份表演与人讲话,数次成功之后,再进行“成功陶醉体验”。随后慢慢地把角色表演,角色讲话的方法一点点地用在平常讲话中。

矫正口吃的关键是:不怕失败,坚信成功,坚持渐进改善。只要坚持不懈,一年半载必定能在语言表达上出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