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说话的特点,就必须拿说话跟写文章做比较。说话与写文章相比有如下特点:
1.说话是现想现说
日常生活中聊天、对话、打电话等,一问一答,当场怎样想就怎样说。
虽然有个说话得体不得体的问题,但一般不用过多地去注意词句、安排材料、组织语言,并且对方已经搭好了思维的梯子让自己往上攀,说起话来就比较容易些。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跟别人辩论问题或介绍情况、发表感想,要求说得有中心、有头有尾、有条有理、准确周密,那就不容易了,这就需要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思维。首先,说话人要在一刹那间确定说什么,所说的内容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针对性。其次,要迅速确定怎么说,先说哪些后说哪些,说哪些不说哪些。至于词句,在转瞬之间是无法斟酌的。词句总是随着内容表达的需要自然而然吐露出来并加以自我调节的。由于事先没有准备或准备不充分,想的速度跟不上说话内容进展的速度,所以要说有条理的话,说得体的话,就比写文章困难得多。写文章可以反复思考、琢磨,然后做出决定。写之中和写之后还可以修改。因此,文章写出来一般比较连贯、有条理,比较准确。说话没有这样有利的条件。即兴发言或无稿讲演,都是一种初始语言。即使是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人即席说的话,我们也要费很大的力气去整理才有可读性。
2.说话不能修改
写文章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斟酌,做到周密、准确。不仅可以改动字词,更换句子,移动段落,甚至可以打乱全篇,重新选定材料、重新布局。
说话就不能这样,说话是口耳相传的事情,你一发出声音,人家就听到了,想收也收不回来,就是你说错了,当场宣布更正,可人家还是听到了你前边哪一句不妥的话。说话时,脑子里只能有组织语言这条线在活动,它跟移动语句、修改语言这条线不能同时进行。说话有声有情,有慢有快,但是见不着摸不到。声音一纵即逝,人脑又装不下许多说过的话,无法对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细推敲、斟酌。说话既无法修改,又要求每句话都说得那么清楚明白,事实上是办不到的。因此,一定程度上语言不纯现象在说话中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
3.说话容易受外界影响
说话不是一方的事情,而是说者和听者双方的交际活动。交际双方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是千变万化的,这样就有个互相影响的问题。当众说话,听众的反应常常直接影响说话人的情绪。如果听众聚精会神,不时地微笑点头表示赞许,这样,说话者就会受到鼓舞,越讲兴致越高,越讲越流畅动听。若是听众无精打采、彼此交头接耳,甚至溜号,这样,说话人的情绪就可能下降,就会越讲越没有劲儿。再如两人交谈,如果双方情绪很高,一定是越谈越兴奋,越谈越有声有色。如果一方不哼不哈,反应冷淡,那么另一方的情绪也会低落下去。因此,说话时一定要随时注意听众的心理变化,善于随机应变。人家爱听就多说一些,不爱听就少说几句;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4.有丰富多变的声音
不但能很好地表情达意,而且还能掩盖内容的不足。从前,有人写了一首诗并朗诵给苏东坡听,朗诵完了问苏东坡此诗能得几分,苏东坡说可以得十分。那个人高高兴兴的,正想告辞出门,不料东坡把他叫住:“且慢,我刚才说十分是三分诗,七分读啊!”(见《齐东野语》,卷20)三分诗,七分读,可见声音技巧是多么重要!听话人当中有的不注意听内容,过多地注意说话人的声音技巧和面部表面,这就容易被多变的声音和丰富的表情所吸引,从而忽略了对说话内容和说话层次的理解,造成一种错觉,以为说话人讲得好。
其实,把他的讲话录音逐字转写出来,你就会发现他讲得并不那么好。
每个语句中的语气、声音的强弱、高低、快慢、抑扬顿挫,还能使口头禅以及没有表达作用的词语得到一定程度的掩盖,使语言提供的必要信息更加突现出来。多变的话音可以帮助听话人辨析语言中的区别性因素和非区别性因素。尽管说话人各有不同的嗓音、不同的方音、不同的说话习惯,甚至有些人说话不大清楚,口头禅也不少,但是语言的交际功能并不会因此而受影响,听这些人讲话,凭着对话音的敏感以及对一些背景知识的了解,听话人还是可以顺利地听懂对方的话。
5.还可以借助手势、姿态、动作和面部表情作为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
文化低的人和性格外向的人,说话中辅助手段比较丰富,那正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因此,话说得马虎一点,说得不连贯、不周密、啰嗦,也同样可以让人听懂意思。实在听不懂时还可以变换方式,从头说起,或打手势,或写黑板,借助各种辅助手段让对方听明白,增强表达的效果。写文章没有这些便利条件。稍微写得马虎一点,比如前言不搭后语,别人就不一定能看懂。文章印在纸上,是死板的。标点符号虽能帮助语气的表达,但作用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