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贤妒才,几乎是人的本性。
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
所以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嘛。
曹植锋芒毕露,终招祸殃,他的文章名满天下,却给他带来了灾祸,这难道是他的初衷吗?
他只是不知道收敛罢了。
唐人孔颖达,字仲达,8岁上学,每天背诵一千多字。长大后,很会写文章,也通晓天文历法。
隋朝大业初年,举明高第,授博士。隋炀帝曾召天下儒官,集合在洛阳,令朝中士与他们讨论儒学。
颖达年纪最少,道理说得最出色。那些年纪大声望高的儒者认为颖达超过了他们,是他们的耻辱,便暗中刺杀他。颖达躲在杨志盛家里才逃过这场灾难。
到唐太宗即位,颖达多次上谏忠言,因此得到了国子司业的职位,又拜酒之职。太宗来到太学视察,命颖达讲经。
太宗认为他讲得好,下诏表彰他。但后来他便辞官回家了。
隋代薛道衡,6岁就成了孤儿,特别好学。13岁时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作内史侍郎。
隋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被召还京,上《高祖颂》。
隋炀帝看了不高兴地说:“这只是文辞漂亮。”
隋炀帝自认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不想让他们超过自己。于是炀帝便下令将道衡绞死了。
天下人都认为道衡死得冤枉。但他不也是太锋芒毕露而遭祸的吗?
春秋战国之际,卫国有一个大臣叫弥子瑕,很得卫灵公的宠爱。所以他从不把清规戒律放在眼里。
卫国规定,私自偷乘国君专车的人要刖脚。一天夜里,弥子瑕突然得到禀报,说他母亲得了急病,一着急,就驾上卫灵公的座车疾驰回家了。
又有一次,他与卫灵公游御花园,走过一片桃林的时候,见到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摘了一个尝新,咬了几口后,说桃子好吃,就把剩下的桃子给卫灵公吃。
朝廷中有人认为他置君臣体统于不顾,但卫灵公却说,弥子瑕是个忠臣,连一个桃子好吃这样的小事也首先想到君王。不久,弥子瑕终于在众人侧目的情况下失势。被卫灵公骂做不诚不敬的叛臣。
在处世场中,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收敛与谨慎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傲气,流言便会满天飞,若稍有不慎,必将惹下大祸。在名利场中,要防止盛极而衰的奇灾大祸,必须牢记“持盈履满,君子竞竞”的教诫。“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这是世人常用的一句自警语。欹器是古人装水的一种巧器,呈漏斗状,水装了一半它很稳当,但装满了,它就会倾倒;扑满是盛钱的陶罐,它只有空空如也,才能避免为取其钱而被打破的命运。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居官要时时自惕!时时处处谨慎,切勿不留余地,越是处在权势之中,享富贵之极,越是要不显赫赫奕奕的气派,而应收敛锋芒,以保退路。在官场热闹处要能以一双冷眼相视,避免无形中的杀机。
对此,曾国藩就最为精明,所以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干人世的事业”,不把功名放在心上,成为中国近代少有的“内圣外王”的典范。他反复嘱咐儿子曾纪泽要谨慎行事,甚至于大门外不可挂相府、侯府这样炫耀的匾额。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尸位素餐,或者请求致仕,主要就是收敛锋芒,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啊!所以古人说:“露才是士君子大病痛,尤莫甚于饰才。露者,不藏其所有也。饰者,虚剽其所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