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的维多利亚女王,与其丈夫相亲相爱,感情和谐。但是维多利亚女王乃是一国之王,成天忙于公务,出入于社交场合,而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却和她相反,对政治不太关心,对社交活动也没有多大的兴趣,因此两人有时也闹些别扭。有一天,维多利亚女王去参加社交活动,而阿尔伯特却没有去,已是深夜了,女王才回到寝宫,只见房门紧闭着。女王走上前去敲门:
房内,阿尔伯特问:“谁?”
女王回答:“我是女王。”
门没有开,女王再次敲门。
房内阿尔伯特问:“谁呀?”
女王回答:“维多利亚。”
门还是没开。女王徘徊了半晌,又上前敲门。
房内的阿尔伯特仍然问:“谁呀?”
女王温柔地回答:“你的妻子。”
这时,门开了,丈夫阿尔伯特伸出热情的双手把女王拉了进去。
作为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一开始就知道敲门的人是自己的妻子,他的两次发问实是明知故问。为什么维多利亚前两次敲门都遭到了拒绝,叫不开门,而最后一次丈夫开了门并热情有加呢?这是由于她没有将自己的身份做合适的改变。女王的心理状态没有随着交际的环境对象的变化而加以调整,她的语言和她在此时所扮演的角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造成失误。
女王第一次上前敲门时回答说“我是女王”,她这种自称,是在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的态度应该在宫殿上运用才适合,这表明交际双方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而现在是在寝宫之中,面对的是丈夫,所以她这样回答显得态度高傲,咄咄逼人,没有满足作为丈夫的阿尔伯特的自尊心理,因而丈夫没有开门,女王也就陷入了窘境。第二次敲门时女王的回答是“维多利亚”,这一回答比第一次回答时的失误程度要轻得多,但是“维多利亚”这个称呼在这里是中性的,似乎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代号,调子仍然没有放到位,没有显现出作为妻子角色的感情色彩,因而效果也不好,唤不起丈夫的亲昵之感,故而丈夫也没开门,女王再一次陷入窘境。第三次敲门时女王回答说“我是你的妻子”,体现了作为“妻子”的角色意识,传达出妻子特有的温柔和浓烈的感情色彩,她的心态适应了具体的场合和对象,把交际双方的角色作了明显的定位,极大地满足了阿尔伯特的自尊心理,于是先前的不愉快一扫而光,效果极佳,不仅敲开了房子的门,也敲开了阿尔伯特的心扉。门打开的同时,也解了窘境之围,可见女王能够审时度势。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合,时刻都在扮演着某种角色。因此每当与人交际时,不仅在传递信息,而且还包含并规定了双方——表达者与接受者的角色关系,人们期待你说出的话符合角色规范。我们常常听人说,某某人今天说话有失体统,往往是指他所说的话有悖于人们所期待的角色规范。这样交际的效果就不会好。
然而这种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场合的变化和交际对象的变化,角色就有可能转换。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徒列耶娃说:“实际上每个个体所担任的(角色)不只是一个,而是几个社会角色,他可能是会计、父亲、工会会员、混合足球队队员,有些角色是在人出生时就已确定,另一些角色是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同一对象在不同的环境里往往表现为不同的角色,彼此的关系也就跟着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是通过说话表现出来,不然就会发生角色错位,该高不高,该低不低,这些都会极大地影响本身与外界的关系。同样是维多利亚女王,在宫殿上是女王,回到寝宫就是妻子,她的语言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因此,人们的语言一定要符合自己转换的角色身份,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