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和谐师生:沟通的力量
6721900000047

第47章 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没有人可以取代,没有两个人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不要以为自己的存在是无关紧要的。

学校一个班级里通常有几十名学生,他们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后天的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然而,现行的教育往往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一直处于弱势的学生往往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自己得不到正确的认识,自卑心理较强,他们往往会陷入长期的“坏情绪”之中。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这样说过:“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有点自卑的情绪,只是自卑的程度不同罢了。关键是我们要战胜自卑,迈向超越。”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而我们关注的特殊学生往往严重缺乏自信,甚至有严重的自卑,他们的心灵极其敏感,可能你在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个动作就已经伤害了他们。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帮助学生将这种自卑消除掉,对学生要多一点表扬、少一点责骂。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未来接班人的重任,因此,正确对待和解决学生的自卑心理就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唯有教师们以自己满腔的热忱和科学的态度爱护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才能使学生们从自卑的泥潭中走出来,还孩子们的心灵一片纯净的蓝天。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自卑心理一经产生,若任其发展,便会成为人性中的一部分,难以改变,并严重影响人的社会交往,抑制人的能力发展。因为内心的自卑感每个人都会有,所以,相比起问题学生和单亲家庭的学生,自卑的学生并不那么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教师更有必要给这些“特别学生”“特别”关注,分析自卑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寻找改变这种现象的策略,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自卑现象产生的原因

归纳起来,自卑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主要的有下面几种:

1.缺乏成功的经验

成功的经验是影响自信心建立的重要因素,挫折和失败的体验是导致自卑感形成的首要原因。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需要、期望是不断发展、永无止境的,但是新的目标总要以已有目标的实现为基础。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他的需要和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就越强。与之相反,要是一个人经过几次的不断努力最后都失败了,那么他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在不断挫折中无法自拔,形成一种深深的自卑感。

2.缺乏客观的期望和评价

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的。换句话说,人们总是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希望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不足。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较低,特别是较有权威的人士(如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期望和评价过低,就会影响其本人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导致对自己的低估。之所以有很多学生会缺乏自信,产生很强的自卑感,通常在很大程度上同教师、父母以及社会舆论的偏见影响分不开。

3.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当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经常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做到它。每个人对自己的估计是不一样的。性格内向、胆小多疑的人往往夸大外部困难而低估自己的能力,总觉得“我不行”。因为事先会有这种消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就将自己的自信心抑制住,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负担,限制了自身能力的正常发挥,最终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作用,进一步印证了自卑者消极的自我认识,使自卑感成为一种固定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恶性循环会使自卑感进一步加重。

4.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恶劣的生活境遇导致自卑

有的人是因为自己存在生理上的缺陷或者是不足 (如生理残疾、身患疾病、身材矮小或肥胖、相貌丑陋等)感到自卑;有的人因为心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如智力水平较低、能力较差、性格古怪、脾气不好等)感到自卑;还有的人则因为恶劣的生活境遇(如家庭出身不好、经济贫困、职业地位低下等)感到自卑。

用爱心去感化自卑的学生,帮他们找回自信

爱是普遍存在人们心理的一种需求,对于内心自卑的学生而言,爱是更需要的。而师爱不仅是教师道德情感的核心,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对于自卑的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爱既是“亲其师”的先决条件,又是抚平内心创伤的良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面对的是儿童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他同时还说:“要对孩子们的生活和健康多加关注、多点关心,对他们的利益以及幸福多点关心,对他们完美的精神生活更要加以关心。”因此,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如果得到教师的关爱,就会使他们鼓起勇气、振奋精神。这时关爱就成了学生信心的源泉。

老师应指导学生自我调整,消除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的消除,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引导很重要,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之下,进行自我的调整,消除那些不良的情绪。

1.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

自卑的人往往注重接受别人对他的低估评价,而不愿接受别人的高估评价。在同他人进行比较的时候,也总是喜欢拿自己的短处和其他人的长处进行比较。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比越泄气,自然产生自卑感。其实,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有自卑心理的人,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要经常回忆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例;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之处,要对自己的成绩给予肯定,以此来将自己的自信心激发出来,切记不要因为自己有缺点就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也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而以偏概全,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了。

2.指导学生善于自我满足,消除自卑心理

自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经不起挫折打击。一旦遭受了挫折,就容易导致意志消沉,令自卑感不断增强。因此,凡事应不怀奢望,要善于自我满足,知足常乐,无论生活、工作或学习、目标都不要定得过高,这样就容易达到目标,避免挫折的发生。必须明白和做到:努力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而不是为了打败别人。而每次获得的成功,都是对于自己的一种激励,对于恢复自己的自信也是很有利的。

3.指导学生努力升华、积极补偿

当学生遭受某种挫折打击或因生理缺陷受到困扰时,可以让学生转而追求比较崇高的或价值更大的目标,借以弥补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自信,减轻挫折、缺陷造成的痛苦。生活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勤能补拙”的事实屡见不鲜。就像是一位心理学家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伟大的生命其实就是一部不断努力的奋斗史,显示出凭借补偿的作用而获得成就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4.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和鼓励

当学生们在面对某个情况亦或是某种活动信心不足、心理极度紧张的时候,教师可以将这种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做一个深呼吸,让自己的心情尽量平静下来;然后通过自我暗示给自己壮胆:我并不比别人差,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其次是不去想成功或失败的后果,而是抱着豁出去、闯一闯的心理从事你的活动,用行动证明,别人能干的,自己也能干。

5.指导学生增多社会交往,增强生活勇气

通常情况下,自卑的人多数会有点内向、孤僻、不合群,经常会将自己孤立于人群之外,很少与周围的人有交集,因为缺少心灵上的沟通,所以很容易使心理活动走向片面化。教师应鼓励自卑者多参与社会交往,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丰富生活体验;通过交往,可以抒发被压抑的情感,增强生活勇气,走出自卑的泥潭;通过交往,可以增进相互间的友谊、情感,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自信心得到恢复。

(圆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