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和谐师生:沟通的力量
6721900000027

第27章 好课堂中的师生互动

教学互动,构建一个“好课堂”

“好课堂”一直受到教学管理者的关注,教师不断争取,学生不断期盼,那么一个好课堂究竟需要教师怎样来构建呢?

构建“好课堂”的前提是搜索正确的课堂元素。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就是这里所指的正确的课堂元素,它主要包括“好课堂”的标准、“好课堂”的文化和“好课堂”的艺术等。“好课堂”的标准在于它不但是知识传播的平台,而且是构建和生成知识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由教师的经验和兴趣可以生成知识,由学生的经验和兴趣也可以生成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生活故事,可以与同伴共同分享自己进步的快乐,还可以体验同伴发展的喜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处于一种舒适的状态而是被给以适当的压力与动力,因此可以感受到挑战,从而促使其能力、技能与思想达到新的水平;在这样的过程中,全班学生不分资质高低都受到关注,学生不会因为能力不同而关系紧张,每一位学生都会极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愉快地学习、主动地探究、及时地进行自我评价,教师要让学生的学习行为顺利进展,因此可以说,教师不仅仅是在教知识更是在教学生主动学习。

积淀“好课堂”的文化,让学生接受熏陶

“好课堂”的文化在这里主要指在课堂中教师使用的课堂语言要恰当、得体,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敢于质疑、追问、合作和参与。

一方面,“好课堂”的教师语言是非常讲究的。第一,它十分注重使用语气温婉的一般疑问句,而尽量不用语气僵硬的祈使句,如“×××,请把门关上,好吗?”而不是“×××,把门关上”;第二,它十分注重使用“我”的感受而尽量不强调“你”的行为,如“我不喜欢上课说话”,而不是“×××,不要说话”;第三,它一般对事不对人,如“上课吃东西是不妥当的”,而非“上课吃东西的同学站起来”。另一方面,“好课堂”的学习氛围是令人振奋的。在教师创造的环境中,学生在学习上敢于质疑、追问,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中学生勇于参与、合作,一踏入这样的课堂,学生就会有一种条件反射——主动学习、积极合作、善于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学生学会了适时要教师予以帮助,教师也掌握了提供给学生帮助的最佳时机。

掌握“好课堂”的艺术,让学生体验美感

“好课堂”的艺术在于教与学的过程往往带给学生动态感觉,即“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平淡和激情的转换,注重各种表情的更替。教师“教”的内容不要总是平淡无奇,也不要总是激情饱满,教师要把充分思考的余地留给学生,同时还要用激情把学生同化、感染,从而使学生专心学习。教师还要适时将一些“调味料”添加到“教”的内容中去,这些“调味料”可以是历史故事、奇闻轶事、幽默笑话、自己的杜撰等,在这些“调味料”中,学生的感情此起彼伏,从而使学生的记忆得到巩固,理解得到加深。课堂的“音乐感”非常重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要予以强调,教师在讲解时要熟练运用重复、停顿、加快语速以及声音忽高忽低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产生惊奇和惊喜的感觉。

采取恰当的课堂措施,构建“好课堂”的关键

这里所指的恰当的课堂措施是:教师将课堂运作起来,使之成为“教学相长”的平台。它由提高教的能力、激发学的兴趣和促进师生互动等措施构成。通过提高教的能力可以树立新的教师形象,教的能力在这里不但指如何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指怎样让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这个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为什么还不会?”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说。实际上,这是因为教师不知道将这些知识改造成什么形式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不了解学生真实的认识水平,无视“以熟记新”的心理规律。一系列的研究指出,学生对符合他们年龄阶段认识水平的新知识理解起来很容易,对由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导入的新知识理解起来也没问题,使学生大为困惑的是用陌生的事物来记忆或理解陌生的事物。

比如当教师用专业术语来讲解复杂的物理原理或数学公式时,第一遍就能听懂的学生很少,因为学生不可能都达到教师的理解水平。因此,教师传授的知识只能算刚刚起步,下一步还要教给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能尽快理解、记忆这些知识,从而灵活掌握应用这些知识。探求有效的学习方法,创设新的学习路径,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合理支配学习时间和及时利用学习机会等。

教师与学生都不太重视学的方法,一般都不去关注它。其实,学生的学业是否成功与学的方法有很大的关系,“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师生在课堂上应该重视学的方法。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让他们的学习态度得以端正,时间得以合理支配,不会错过最佳的学习机会,从而学会在“恰当的时间里做恰当的事”。从一些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上课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虽然坐得规规矩矩,眼睛一直看着黑板,或认真地按照教师的要求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学习,但效果很不理想。在同一个课堂里学习,学期结束时却差异明显,智力因素只占一部分原因,其重要原因是这些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学记》中,“教学相长”原来是指教师教育别人与自身的学习相互促进,也就是教师在“教”别人时发现自己“学”得还不够,在“学”的时候又发现自己“教”得不足,二者相辅相成。后来“教学相长”被用来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也就是通过教师的教使学生的学得到进步,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一些问题从而使教师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如今,教育界普遍认为“教学相长”还有另外两层涵义:其一是学生的教与教师的学相互促进,即学生也有教师不懂的知识,学生在教教师的同时,一方面启发了教师,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在教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了知识;其二是学生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也就是学生之间通过互教互学,互相促进彼此对知识的理解,“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苏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