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投资大师经典智慧全集
6718300000017

第17章 彼得·林奇(Peter Lynch,1944年——)

13年实现管理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到140亿美元,累计投资回报率达到2700%,平均年报酬率达到29.3%。无疑,林奇成就了他管理的麦哲伦基金(Magellan Fund)的收益神话。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是乔丹之于篮球,邓肯之于现代舞蹈。在创造出空前辉煌业绩的时候,彼得·林奇却在1990年选择急流勇退,成为华尔街“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基金经理”。

林奇成功的背后是什么呢?首先是超出常人的勤奋。他每天6点15乘车去办公室,晚上7点15回家。在他退休之前,他只度过两个长假,其中的一个:去日本,用5天时间考察当地公司,然后去曼谷考察及观光,最后去英国,用3天时间调查。

林奇不是技术分析的理论派,而是靠调查研究的实践派。他每天都会在午餐见一家公司,每月走访40-50家公司,一年走访五六百家公司,阅读近千份年报。另外,林奇还是最早调查海外公司的基金经理,比如他发现Volvo时,连瑞典的分析师都没去过它的工厂,后来林奇仅在这只股票上就赚了7900万美元。

其二是超出常人的投资理解和悟性。他把投资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让投资变成了一种艺术。1982年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公司公司的股票、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

找到一个好的公司,只是投资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对资产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评估、公司业绩的成长性三方面都很关注。当然,在众多股票种类中,中小型成长股是他最偏爱的股票种类。“想赚钱的最好方法,就是将钱投入一家中小成长公司,这家公司近几年内一直都出现盈利,而且将不断地成长。”在林奇看来,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合里只要有一两家股票的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股票赔本,也不会对整个投资组合的业绩产生很大影响。而抓住这些中小成长股的关键是,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期是否走到头了,能否抓住“最后的机会”。为此,他还发现了“72原则”,那就是用72除以年投资回报率,等于资产翻1倍需要的年数。比如,投资回报率25%的公司,其资产翻倍的时间差不多为3年。

其三却是异于“专家”的投资方法和哲学智慧。林奇在沃顿商学院才真正开始着手研究股票,而他当时所选修的课程并非数学、财会等自然学科,而是历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等社会学科。因为林奇已经意识到,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

林奇的投资智慧还在于“纤毫小事中觅先机”,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有潜能的股份。林奇会留意妻子和女儿的购物习惯,当发现妻子所购买的“莱格斯”牌紧身衣有可能成为一种走俏商品时,他便当即买入了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不久,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上涨了6倍。华尔街是个非常紧张的工作环境,华尔街工作者经常使用一种溃疡药“泰胃美”,而林奇看到的是“泰胃美”背后的10倍成长股——美国史克必成制药公司。该公司在1976年上市,其股价从1977年的每股7.5美元上涨到1987年的每股72美元,上涨了近10倍。

在林奇看来,投资法宝并非得自华尔街投资专家,普通投资人一样可以按照常识来战胜股市。

彼得·林奇1944年1月19日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曾经是波士顿学院的一个数学教授,后来放弃教职成为约翰·汉考克公司的高级审计师。可是不幸的是,在林奇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开始陷入困境。

为了省钱家人开始节衣缩食,林奇也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而且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11岁的他在高尔夫球场找了份球童的工作,这份工作应该说是最理想不过了,球童工作一个下午比报童工作一周挣的还多。高尔夫球场一直是风云人物、名流巨贾的聚集之地,与其他球童不同的是,林奇不仅捡球,还注意学习。从高尔夫俱乐部的球员口中,他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知道了不同的投资观点。林奇跟随球手打完一轮球,就相当于上一堂关于股票问题的免费教育课。

虽然是经济发达的美国,但那是人的意识还相对保守,对股市并不信任,视股市如赌场,把买股票等同于赌博行为。林奇当时也是这样想的。但球童的经历开始让林奇逐渐改变了看法,增强了赚钱意识,虽然他那时并没有钱去投资股票。

他一边工作一边读书,读完中学后,又顺利考入宾州大学沃顿学院。即使在沃顿学院学习期间,林奇也未放弃球童的工作,他还因此获得了弗朗西斯·维梅特球童奖学金。沃顿商学院的经历对于以后林奇的成长是十分关键的。

为了家庭,他开始着手研究股票,他想找出其中的“秘密”,成为象高尔夫球场的客户一样成功的人物。于是,他有目的地专门研究与股票投资有关的学科。除了必修课外,他没有选修更多的有关自然科学、数学和财会等课程,而是重点专修社会科学,如历史学、心理学、政治学。此外,他还学习了玄学、认识论、逻辑、宗教和古希腊哲学。还没有真正涉足商海之时,林奇就已经意识到,股票投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历史和哲学在投资决策时显然比统计学和数学更有用。

有球童的兼职和奖学金做经济后盾,大二时,林奇已经有一笔不小收入。他决定用这笔积蓄进行股票投资,小试牛刀。他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当时他买入的价格是每股10美元。后来,这种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升。随着这种股票的不断上涨,林奇逐渐抛出手中的股票来收回资金,靠着这笔资金,他不仅读完了大学,而且念完了研究生。

暑假来了,林奇申请到世界最大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富达做暑假实习生。能在这样的公司实习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机会。这份工作不仅使林奇打破了对股票分析行业的神秘感,也让他对书本上的理论产生了怀疑,教授们的理论在真正的市场中几乎全线崩溃,这种信念促使了林奇特别注重实际调研的作用。

到1969年,林奇大学毕业,也服完了兵役,他开始在富达正式成为一名公司职员。起初是金属商品分析师,干了几年分析工作之后,1974年升任富达公司的研究主管。当时的麦哲论基金,资金仅有2200万美元,其业务也仅局限于几家较大的证券公司中,还是一个婴儿,但对于林奇这个初学者而言,却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可以施展的舞台。

林奇是在1977年开始正式管理麦哲伦基金的。在最初的4年里,由于市场萧条且业绩欠佳,麦哲伦基金被迫封闭不再接受新的客户。在封闭的4年中,麦哲伦基金仍被客户继续赎回,最高达到总规模的1/3.人们会发现,彼得·林奇在接管麦哲伦基金的4年里换手率非常之高,第一年为343%,随后3年也均高于300%,这也是因为其规模不断缩小,基金经理不得不卖掉现有股票以换取现金头寸来支付赎回或购买新的股票。虽然基础薄弱,但彼得·林奇在这4年中使合并后的麦哲伦基金实现了100%的净值增长。

1981年中期,麦哲伦基金合并富达旗下的另一只经营不善的小型基金——Salem基金,并再度向新客户开放。虽然申购费率一度从2%提高至3%,但还是有大量投资者涌入麦哲伦基金。当年,麦哲伦基金规模首度突破1亿美元。有了源源不断的现金流入,林奇不再需要为了购买新股票而被迫卖掉原有股票,基金的换手率也随之大幅下降,但仍然有惊人的110%。

1983年,麦哲伦基金的规模突破了10亿美元。1985年,麦哲伦基金规模已经相当于当年哥斯达黎加的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林奇正式卸任麦哲伦基金基金经理。在他管理该基金的13年(1977~1990)中,年均复利收益率达29%,基金净值累计升值2700%。麦哲伦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也由当年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基金持有人超过100万人,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由于资产规模巨大,林奇13年间买过15000多只股票,其中很多股票还买过多次,赢得了“不管什么股票都喜欢”的名声。

与巴菲特的长期价值投资策略不同,林奇属于典型的现代派投资家,即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股票,只要有利可图就买,一旦证券价格超过其价值就卖。他常说:“要投资于企业,而不要投机于股市”。在他看来,任何一个产业或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找到一个好的公司,只是投资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是成功的另一半。

林奇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对资产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评估两方面十分关注。资产评估在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盈利能力评估主要度量企业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愈高,公司价值就愈大。而盈利能力的增强,即意味着公司股票价格具备在未来上扬的可能性。

在林奇经营的麦哲伦基金的1400种股票中,大致有4类股票:(1)希望能够收益200%-300%的成长股;(2)股价低于实值的价值股,林奇希望在股价上涨1/3时就脱手;(3)绩优股。如公用事业、电讯、食品、广告公司的股票。这类股票带防御性,经得起经济不景气的打击;(4)特殊情况,如再生股。

林奇做股票不靠市场预测,不迷信技术分析,不做期货期权交易,不做空头买卖,他成功的奥秘在于调查研究。彼得·林奇总是在不停地寻找投资的机会,同时他也十分注意资产的灵活性和多元化,主张以投资组合来分散投资风险。

林奇还创造了“常识投资法”。他认为普通投资人一样可以按常识判断来战胜股市和共同基金,而他自己对于股市行情的分析和预测,往往会从日常生活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例如,他特别留意妻子卡罗琳和三个女儿的购物习惯,每当她们买东西回来,他总要扯上几句。1971年的某一天,妻子卡罗琳买“莱格斯”牌紧身衣,他发现这将是一个走俏的商品。在他的组织下,麦哲伦当即买下了生产这种紧身衣的汉斯公司的股票。没过多久,股票价格竟达到原来价格的6倍。在日常小事中发现商机,这就是林奇。

可是,股票市场涨幅不定,之所以人们将它看成是赌场,就注定了有输有赢,林奇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1977年,他刚掌管麦哲伦基金不久,就以每股26美元的价格买进华纳公司的股票。而当他向一位跟踪分析华纳公司股票行情的技术分析家咨询华纳公司股票的走势时,这位专家却告诉林奇华纳公司的股票已经“极度超值”。当时林奇并不相信。6个月后,华纳公司的股票上涨到了32美元,林奇开始有些担忧,但经过调查,发现华纳公司运行良好,于是林奇选择继续持股待涨。不久,华纳公司的股票上升到了38美元,这时,林奇开始对股市行情分析专家的建议做出反应,认为38美元肯定是超值的顶峰,于是将手中所持有的华纳公司股票悉数抛出。然而,华纳公司股票价格一路攀升,最后竟涨到了180美元以上。即使后来在股市暴跌中也维持了不错水准。对此,林奇懊悔不已,他开始再也不相信这些高谈阔论的股市评论专家了,以后只坚信自己的分析判断。

林奇十分欣赏巴菲特的观点:“对我来说,股市是根本不存在的。要说其存在,那也只是让某些人出丑的地方。”(注“彼得·林奇的投资智慧”,新浪网,2011年4月29日)他开始不再相信专家、理论、数学分析。

经过了涨落失败经历的林奇变得更加成熟,他优秀的选股能力也开始展露。与别人注重进出场的时机不同,他觉得何时买进、何时抛出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行情永远都是跌跌涨涨的。只有投资人在正确的时机选对好的股票,即使是市场行情不好,也要耐心等待,然后在走势翻多的时候,才能获得很高的投资回报率。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去投机。

在林奇投资组合中,他最偏爱两种类型的股票:一类是中小型的成长股股票。在林奇看来,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合里只要有一两家股票的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赔本,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成绩。

另一类股票是业务简单的公司的股票。一般人认为,激烈竞争领域内有着出色管理的高等业务公司的股票,例如宝洁公司、3M公司、德州仪器、道化学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更有可能赚大钱,但在林奇看来,作为投资者不需要固守任何美妙的东西,只需要一个低价出售、经营业绩尚可,而且股价回升时不至于分崩离析的公司就行。

就靠着这种有名的投资方式,林奇成为华尔街股市超级大赢家。在他所投资的领域中,包括克莱斯勒汽车、联邦快递等等,彼得·林奇都能在对的地方找到他在市场里的最爱。此外,他对营运地点就在他周遭的公司特别有偏好。

对于很多人而言,彼得·林奇是一个没有“周末焦虑症”的“死多头”,股市调整对他而言只意味着廉价建仓的机会到了,他都不太像一个股市中人,因为他的心态是如此的平和,但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林奇在他最颠峰的时刻选择了退休,离开共同基金的圈子。当时,他还是市场中最抢手的人物,而他的才能也是最受倚重的。彼得·林奇非常理智地发表了自己的离职演说:“这是我希望能够避免的结局······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呆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孩子们长的真快,一周一个样。几乎每个周末都需要她们向我自我介绍,我才能认出她们来······我为孩子们做了成长记录簿,结果积了一大堆有纪念意义的记录,却没时间剪贴。”(注“股票界里的传奇(3)”,新浪读书,2005年1月17日。)

这就是彼得·林奇离开的理由,没有一点做作和矫情,当然他也受够了每周工作80个小时的生活,于是,和其他伟大的投资人和交易商一样,彼得·林奇带着赚来的钱,干干脆脆地方能离了场。现在,这个曾经在股场里叱咤风云的“股市传奇”,就像任何一个平常的父亲一样,在家教导自己的小女儿,同时他也没有闲着,积极投入波士顿地区的天主教学校体制,到处募集资金,让清寒子弟也能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

林奇是个投资奇才,作为著名的基金管理人,他的思维更现代、投资技巧更新颖复杂,但我们从以下投资规则中能够依稀看出,在骨子里他依然是与投资大家——格雷厄姆、巴菲特一脉相承的基本面分析派。以下是他的一些至理名言:(注“彼得·林奇的25条黄金规则”,新浪财经,2011年4月23日)

投资是令人激动和愉快的事,但如果不作准备,投资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投资法宝不是得自华尔街投资专家,它是你已经拥有的。你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投资于你已经熟悉的行业或企业,你能够战胜专家。

过去30年中,股票市场由职业炒家主宰,与公众的观点相反,这个现象使业余投资者更容易获胜,你可以不理会职业炒家而战胜市场。

每支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去了解这家公司在干什么。

通常,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公司业绩与股票价格无关。但长期而言,两者之间100%相关。这个差别是赚钱的关键,要耐心并持有好股票。

你必须知道你买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买它,“这孩子肯定能长大成人”之类的话不可靠。

远射几乎总是脱靶。

持有股票就像养育孩子,不要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业余选股人大概有时间追踪8~12家公司,不要同时拥有5种以上的股票。

如果你找不到一支有吸引力的股票,就把钱存进银行。

永远不要投资于你不了解其财务状况的公司。买股票最大的损失来自于那些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仔细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确认公司不会破产。

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票。最好的公司也会有不景气的时候,增长停滞的行业里有大赢家。

对于小公司,最好等到它们有利润之后再投资。

如果你想投资麻烦丛生的行业,就买有生存能力的公司,并且要等到这个行业出现复苏的信号时再买进。

如果你用1000元钱买股票,最大的损失就是1000元。但是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你可以获得1000元甚至5000元的收益。个人投资者可以集中投资几家绩优企业,而基金经理却必须分散投资。持股太多会失去集中的优势,持有几个大赢家终生受益。

在每个行业和每个地区,注意观察的业余投资者都能在职业炒家之前发现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企业。

股市的下跌如科罗拉多州一月份的暴风雪一样是正常现象,如果你有所准备,它就不会伤害你。每次下跌都是大好机会,你可以挑选被风暴吓走的投资者放弃的廉价股票。

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力在股市赚钱,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的耐力。如果你每遇到恐慌就想抛掉存货,你就应避开股市或股票基金。

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操心。不要理会周末的焦虑和媒介最新的恐慌性言论。卖掉股票是因为公司的基本情况恶化,而不是因为天要塌下来。

没有人能够预测利率、经济形势及股票市场的走向,不要去搞这些预测。集中精力了解你所投资的公司情况。

分析三家公司,你会发现一家基本情况超过预期;分析六家,就能发现5家。在股票市场总能找到意外的惊喜,一些公司成就被华尔街低估的股票。

如果不研究任何公司,你在股市成功的机会,就如同打牌赌博时不看自己的牌而打赢的机会一样。

当你持有好公司股票时,时间站在你这一边,你要有耐心——即使你在头5年中错过了沃尔玛特股票,但在下一个5年它仍是大赢家。

如果你有足够的耐性,但却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与精力去自己搞研究,那就投资共同基金吧。这时,投资分散化是个好主意,你该持有几种不同的基金:增长型、价值型、小企业型、大企业型,等等。

长期而言,一个经过挑选的股票投资组合总是胜过债券或货币市场账户,而一个很差的股票投资组合还不如把钱放在坐垫下。

作为一个成功的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对普通投资者如何投资基金、如何挑选基金也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总结了彼得·林奇的基金投资七大法则,这些建议对于基金投资者修正自己的投资理念,端正投资心态,甚至是学习具体的投资知识都大有裨益。

基金投资法则一:尽可能投资于股票基金。彼得·林奇是著名的选股型基金经理,他对股票的偏爱贯彻始终。林奇给基金投资者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尽可能投资于股票基金。从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来看,持有股票资产的平均收益率要远远超过其他类别资产。因此,如果一个投资者把投资作为家庭长期财务规划一部分,追求长期的资本增值,就应该把可投资资金尽可能购买股票类资产。

如果股市发生大幅震荡或调整怎么办?林奇的意见是,如果你不能比较好地预计到股市调整的到来,那么就坚定地持有。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严重的股灾,哪怕投资者一次也没有避开这些股灾,长期投资的结果也远远强于撤出股票投资。最关键的是,投资者不能因股市的调整而恐惧、撤出股票投资。只有通过长期持有股票基金,才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是,这需要有非常强的意志力。

基金投资法则二:忘掉债券基金。这和投资法则一一脉相承。彼得林奇以偏爱股票投资著称,但这一法则并非完全由个人偏好所致。忘掉债券基金的理由一,即从资本增值角度看,债券类资产收益远不如股票;理由二,如果投资者青睐固定收益,那么不如直接购买债券。因为从实践来看,债券基金的收益并不比单个债券更好,购买债券基金还要支付昂贵的申购费、管理费。而且,持有基金的时间越长,债券基金相对债券的表现就越差。彼得林奇把这一法则戏称为:“没有必要付钱请马友友来听收音机”。

基金投资法则三:按基金类型来评价基金,弄清投资的基金属于哪一类型,有助于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之所以要按基金类型来评价基金,是因为不同类型的基金在不同的市场时期和市场环境下可能会表现不同。如果因为价值型基金近期表现持续落后市场而认为该基金不佳,可能就错过了一只很好的价值型基金。而投资者经常犯的错误是,他们总是在最需要忍耐的时候失去耐心,从价值型基金跳槽到成长型基金,其实前者正要走向复苏而后者可能马上开始衰落。

基金投资法则四:忽视短期表现,选择持续性好的基金。如何选择表现优异的价值型基金、成长型基金,或者是资本增值型基金,林奇认为,大多数投资者是通过基金过往的表现来选择的,这些投资者通常会选取理柏(Lipper)排行榜上最近一年或最近半年表现最好的基金管理人,并将资金投资于这个基金。这种做法特别愚蠢,因为这些基金的管理人通常将大部分资金冒险投资于一种行业或一种热门类型的公司,并且取得了成功。而在下一年度,若这个基金管理人不是那么幸运,则可能会排到理柏排行榜的最后。

基金投资法则五:不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基金过去的表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但这并不等于不应该选择具有长期良好表现的基金,而最好是坚持持有表现稳定且持续的基金。

基金投资法则六:组合投资,分散基金投资风格。林奇认为,随着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具有某种投资风格的基金管理人或一类基金不可能一直保持良好的表现,适用于股票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共同基金。投资者不知道下一个大的投资机会在哪,因此对不同风格的基金进行组合是必要的,也就是从各种风格、类型的基金中,都挑选出满足其他法则的优秀基金,作为备选对象,然后再从中构建投资组合。

已经持有一个基金组合时,如何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呢?彼得林奇提出了一个简易的一般性法则:在往组合中增加投资时,选择近期表现持续不好的追加投资。注意不是在基金投资品种之间进行转换,而是通过追加资金来调整组合的配置比例。彼得林奇的经验证明,这样的组合调整方式,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基金表现之间的“风格轮动”效应是这种调整方式的依据。而“基金风格轮动”事实上又是基于股票市场的“风格/板块轮动”。根据这个简单的原则调整组合,实际上起到了一定的跟踪风格轮动的效果。因为长期平均来说,买进下跌的板块,风险比买进已经上涨的板块更小。

基金投资法则七:适时投资行业基金。法则七实际上是法则六的运用,只不过风格区分更明确地体现在行业区分。所谓行业基金,是指投资范围限定在某个行业的上市公司的基金。行业定义既可以是大的行业类别,也可以是细分行业。行业基金的走向实际上反映了该行业在股市上的表现。彼得林奇认为,理论上讲,股票市场上的每个行业都会有轮到它表现的时候,因此,在往组合中增加投资时,选择近期表现暂时落后于大盘的行业。这个原理和风格调整是一致的,投资者需要做的是如何确定表现暂时落后于大盘的行业。如果更细致一些地研究,那些已经处于衰退谷底,开始显示复苏迹象的行业是最好的选择。

中国国内关于彼得林奇的图书很多,值得一读的图书有: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战胜华尔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

《彼得·林奇教你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出版。

《彼得·林奇全传》,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出版。

《彼得·林奇投资语录》,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出版。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法则》,东方出版社,2008年出版。

小TIP 鸡尾酒会理论

彼得,林奇作为世界上最大规模基金的基金经理,他经手的基金市值曾经在13年内翻了29倍。在多年的投资经历中,彼得林奇经历过股市的大起大落,在丰富的实践和经验中,他总结出了著名的“鸡尾酒会理论”。

在国外经常举办的鸡尾酒聚会上,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们彼此相识,聊天。彼得林奇从参加鸡尾酒会的经历上,总结出了判断股市走势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时,人们只与他碰杯致意,就漠不关心地走开了。而更多的是围绕在牙医周围,询问自己的牙疼病,或者宁愿谈论明星的绯闻,没有一个人会谈论股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宁愿谈论牙病也不谈论股票时,股市应该已经探底,不会再有大的下跌空间。

第二阶段。彼得林奇在介绍自己是基金经理时,人们会简短地与他聊上几句股票,抱怨一下股市的低迷,接着还是走开了,继续关心自己的牙病和明星的绯闻。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只愿意闲聊两句股票而还是更关心自己的牙齿时,股市即将开始抄底反弹。

第三阶段。人们在得知彼得林奇是基金经理时,纷纷围过来询问该买哪一支股票,哪支股票能赚钱,股市走势将会如何,而再没有人关心明星绯闻或者牙齿。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都来询问基金经理买哪支股票好时,股市应该已经到达阶段性高点。

第四阶段。人们在酒会上大谈特谈股票,并且很多人都主动向彼得林奇介绍股票,告诉他去买哪支股票,哪支股票会涨。彼得林奇认为,当人们不再询问该买哪支股票,而是反而主动告诉基金经理买哪支股票好时,股市很可能已经到达高点,大盘即将开始下跌震荡。

与此巧合的是,早在1929年,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就曾经得益于以上理念。当时洛克菲勒在街上遇到一个擦皮鞋的小孩子,小孩边给他擦皮鞋边对他说:“先生,您最近买股票了没有,我给您推荐一支股票,肯定涨得好……”洛克菲勒听了心中一惊,一个擦皮鞋的孩子都开始给别人推荐起股票来,看来股市大限已经不远了。回到公司,洛克菲勒立刻下令将所有股票清仓,一支不留。果然,两个月之后就迎来了华尔街崩盘,多少人在一夜之间倾家荡产,而洛克菲勒在这场风暴中安然度过。

以上这些理论和故事,蕴藏着不变的股市真谛,即股市中那些经常和群体心理相悖的人,有时更容易摸准市场的脉搏。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当整个市场都在嘲笑擦鞋匠和卖菜老太时,很可能就是擦鞋匠和卖菜老太们的行为获得市场奖赏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