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开阔眼界的唐诗故事
6716000000004

第4章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705年):名武曌,又称武后,唐并州文水人,自幼多智谋,通文史。十四岁为太宗才人,后为高宗妃,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立为皇后。高宗死,先后为中宗、睿宗皇太后,垂帘听政。天授元年(公元690年)称帝,改唐为周,在位二十余年。在位期间重视发展生产、选拔人才、大兴佛教,为唐代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全唐文》存文九十九篇,《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

游上苑诗

武则天

明朝游上苑①,

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

莫待晓风吹。

“注释”

①上苑:旧时皇帝的后花园。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的才人,却在唐太宗病重期间偷偷与当时的太子李治相爱。唐太宗死后,李治即位,成为唐高宗,武则天又做了唐高宗的皇后。唐高宗为人懦弱无能,而武则天颇有才干,逐渐掌握了朝中大权,她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让唐代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高宗死后,武则天先是做太后,垂帘听政,后来干脆废掉儿子,自己做了皇帝。这时,她已经六十多岁了。一方面,武则天是个坚强、有魄力的帝王,另一方面,这时的她也显示出固执、专横的一面。

传说,在一个冬天的晚上,武则天喝醉了酒,突然想看花。冬天的花园怎么会有花呢?于是,武则天不高兴了,提笔写下了上面的四句诗,大意是:明天早上我要到御花园来游玩,赶快把我的命令告诉春神,那些花今晚都要连夜为我开放,不许等到早晨的风吹来。这首诗命令花在冬天开放,供自己观赏。充满了帝王的专横之气。写完诗,武则天就回到了寝宫。

第二天,武则天来到御花园,果然看到一片百花盛开的景象,看来帝王的权威果然厉害,竟吓得花朵们顾不得冬天的寒冷,竞相开放了。武则天满足地观赏着花朵,突然,她发现有一种花没有开,那就是牡丹。原来,牡丹是花中之王,生性高傲,怎么能随便服从人间帝王的指令呢?

武则天看了大怒,吩咐把长安的一切牡丹都拔掉,把牡丹赶出长安,贬到洛阳。从此,长安就没有牡丹了,而洛阳却成为了著名的牡丹之都。

黄台瓜辞

李贤

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①。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②。

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③归。

“注释”

①离离:很多。②稀:少。③抱蔓:把藤茎连根拔起来。

唐高宗最初立李忠为太子,李忠的母亲是后宫的一个普通妃子,无权无势。所以,等到武则天生下长子李弘、做了皇后以后,便唆使唐高宗废了李忠,另立李弘为太子。

李弘虽是武后亲生的儿子,对武后却并不言听计从。狠心的武则天便用毒酒将他杀死了,接着又立她的二儿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很有才干,经常帮助父亲处理政务,深得唐高宗李治的喜爱,也得到了文武大臣们的爱戴。他学问渊博,曾注释《后汉书》,被人们称为章怀太子,声望很高。武则天一心想独揽大权,又开始忌恨李贤了。

李贤看到自己的兄长李忠、李弘的下场,预感自己不会有好结果。于是,就写了上面这首《黄台瓜辞》。

在这首诗里,李贤把自己兄弟几个比喻为黄台瓜,摘了一个,可能会使别的瓜长得好些;再摘一个,瓜就稀少了;摘了三个,也还有别的瓜;要是把黄台瓜全摘光,种瓜人最后只能获得瓜秧子了。他想以这首诗来规劝母后,希望她能念骨肉之情,不要接二连三地迫害自己的儿子。

写好后,李贤又给这首诗谱上曲子,让乐工在宫中演唱,盼望母后听到后能有所感悟。其实,靠这样的诗歌是不可能打动武则天的心的。后来,武则天终于向李贤下了毒手。她先是令人揭露李贤隐私,然后趁机下诏,查抄东宫,废李贤为庶人。四年后,她又派人到巴中逼李贤自杀。公元683年,唐高宗死后,武则天相继立自己的第三子李哲和第四子李旦为皇帝。到公元690年,她终于改唐为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三阳宫侍宴应制得幽字

宋之问

离宫秘苑①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②雨秋。

鸟向歌筵来度曲③,云依④帐殿结为楼。

微臣昔忝方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注释”

①离宫秘苑:皇城外的宫殿和花园。②带:好似,仿佛。

③度曲:唱歌。④云依:彩云缭绕。

武则天是个文学爱好者,闲暇时经常带领群臣出宫游宴,饮酒赋诗。一天,秋高气爽,武则天又把大家带到洛阳龙门去游览龙门石窟。武则天兴致很高,休息时,她要大家即景赋诗一首,并说谁作得最好,就赏赐锦袍一件。随行的官员纷纷构思赋诗。不一会儿,左史东方虬先作好了,就兴致勃勃地呈给武则天御览。武则天看后觉得不错,就让内侍取来一件锦袍,赏给东方虬。东方虬刚把锦袍披到身上,宋之问也把写好的诗呈给了武则天。武则天看一句,赞一句,竟高声朗读起来。读完后,她急忙对内侍说:“快把那件锦袍拿回来!”内侍慌忙从东方虬身上取下锦袍。武则天笑着对大家说:“考功员外郎宋之问的诗远远超过东方虬,作得最好,这锦袍改赐给他!”这就是流传千古的“夺锦袍”典故。

宋之问很受武则天的赏识,这大概跟他的文学才华有很大关系。他还有一首《过函谷关》:

过函谷关

宋之问

二百四十载,海内何纷纷①。

六国兵同合②,七雄势未分。

从成拒③秦帝,策决问苏君④。

鸡鸣将狗盗,论德不论勋。

“注释”

①纷纷:指战火不断。②同合:联合对付泰国。

③拒:抵御。④苏君:指苏秦。⑤勋:功劳。

这首诗引用了史书上的典故,讲的是孟尝君的故事:

战国时代,齐国的宰相孟尝君田文非常贤明,门下养了具有各种本领和技能的门客三千人。

一年,秦国的昭襄王把孟尝君请到秦国,想让他为秦国出力。孟尝君带了一千多门客进入秦都咸阳,还送给秦王一件白狐裘。这件皮衣十分珍贵,秦王在爱妃燕姬面前炫耀一番后,令人收藏起来。

后来,秦王不但没有用孟尝君,还听信谗言把孟尝君关了起来,准备把他杀掉。孟尝君的手下人知道后,有人扮成狗的模样,到库房偷得白狐裘,转送给燕姬。她出面说服秦王,放了孟尝君。孟尝君逃出虎口,半夜跑到函谷关前。不料关门紧闭,须待天亮时才得出关。为防秦王反悔来追,孟尝君的手下人又学鸡叫,引得关—卜的雄鸡齐鸣。守关人以为天要亮了,就开关将孟尝君一行放走了。这就是孟尝君借助门客中的鸡鸣狗盗之徒的帮助,逃出秦国的故事。

送 别 诗

九岁女童

别路云初起,

离亭叶正飞。

吁嗟人异雁,

不得一行归。

唐朝时,作诗的风气很盛,不光男人们作诗,就连当时不能上学读书的妇女,也会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学会作诗。武则天自己也是女人,也喜欢诗,所以她在掌权期间,也非常注重表彰有诗才的女子。

相传,当时宣化府附近有一对姐妹,姐姐十三岁,妹妹九岁。姐妹俩聪明过人,有机变之才,擅作诗联对。消息传到武后的耳朵里,她不相信这是真的,要当面见识一下,便传下圣旨,命宣化府尹火速把那姐妹俩送到京都。

金銮殿上,小姐妹俩对武后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答如流,武后十分惊奇,便出了一副对联要她们对。联云: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满朝文武大臣听了这新奇别致的对联,都摇头吐舌,想到那联中“河、荷、和、何”四个谐音字筑起了难以逾越的陡坡,都替那小姐妹担心。没想到那九岁的女孩斜瞟了一旁为武后弹琴的美女一眼,开口对道:

情凝琴弦,清音弹给青娥听。

武后听了,面露喜色。

两旁文武大臣暗暗称绝。

接着,武后又把脸转向那个十三岁的女孩,和颜悦色地问:“朕还有副绝对,你能不能像你小妹那样对出下联呢?”

十三岁的女孩给武后施了一礼,说:“小女愿听我皇玉音!”

武后笑了笑,吟出上联:

冰冻兵车兵砸冰,冰碎兵车动。

这联中“冰、兵”相间,“冻、动”谐音,十二个字一气呵成,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确又是一副“绝对”。两旁大臣们都不禁为姐姐捏了一把汗,目光都集中到了那十三岁的女孩脸上。只见那女孩歪着头,咬着中指,黑眼珠一转,朗朗地对道:

龙卧隆中龙未隆,隆学龙待时。

众大臣听了,齐声夸赞:“诸葛武侯高卧隆中,以‘淡泊’自居,不想其中的隐情却被眼前这个小女孩给一语道破了!”

武后也十分高兴,传旨摆酒设宴,款待这对小姐妹。席间,她拉着那个九岁女孩的手说:“朕爱你才思敏捷,又知礼节,打算把你留在身边,你愿意吗?”

那九岁的女孩听了,脸上露出悲伤的神色,低头不语。

武后又说:“好,就这么定了!你即席创作一首离别诗,送给你姐姐吧!”

九岁的小女孩站起身来,离席吟出了上面的这首诗,诗的大意是:在告别的路上,白云刚刚被风吹起。在分手的亭子旁,纷纷落叶正在飞舞。可叹人还不如那远去的大雁啊,不能像它们那样一起飞走。

她吟罢,眼泪夺眶而出。

满朝文武大臣见状,都放下手中的杯箸,嗟叹起来。

武后见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同来同归,二女之愿也!看来真是‘欲去不可留’啊!”

小姐妹俩听了,忙跪下乞请武后准许她们同归故乡,重返父母膝下。

武后见状,又感叹一番,弯腰拉起两个女孩,打发人把她们送回家中。

毁 容 诗

宝珠

昔游宫里烧兰麝①,

今入禅林燎面皮。

四序②流行亦如此,

不知谁是个中移。

“注释”

①兰麝:香料。古代宫中经常让宫女焚烧香料来净化空气。

②四序:四李,比喻反复无常的人世。

在伺候武则天的众多宫女中,有一位名叫宝珠的宫女特别出众。武则天见她才貌双全,有意将她嫁给皇太子做妃子。可是,武则天死后,武氏家族成为阶下囚,宝珠的美梦也跟着成为泡影。她深深体会到人世的无常,决心出家当尼姑。

但是,她的家人不仅不同意,而且强迫她与人结婚。

结婚后,宝珠仍念念不忘出家。夫家答应她生下孩子后即可去当尼姑。

宝珠勉强同意了。三年后她为夫家生了个儿子,她的夫家再也不能阻拦她出家了。

她踏上了修行的路程。

宝珠首先来到宝月庵,老尼姑见她貌若天仙,怕成为惹祸的根苗,决意不收她为徒。

接着,宝珠又来到普净庵,老尼姑不但以同样的理由回绝了她,而且说她的美貌会给佛祖带来灾祸。

宝珠出家接二连三碰壁后,便用一块烧红的热铁灼烧自己的面孔。

普净庵的老尼姑见她毁容立志修行,便收她为徒。

为了记述这次毁容,宝珠在一面小镜的后面写下了上面这首《毁容诗》。诗的大意是:过去我在宫里焚烧香料,想不到如今却在佛门烧毁自己的面容。大概人间的事都是这么反复无常吧,却不知这中间是谁在指使呢?

宝珠在即将圆寂时,又写了如下的一首诗:

六十六年秋已久,漂然月色向人明。

莫言那里工夫事,耳熟松杉风外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