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狐狸经的智慧
6714600000187

第187章 削诸侯,晃错献策种祸端

离间人家骨肉,出发点再正确,结果还是错误的!

自汉文帝以来,各诸侯国日益强大,对中央政府来说渐成难以驾驭、尾大不掉的问题。汉文帝对这些宗亲藩属主要采用怀柔的方法,因此终文帝之世,宗藩间大抵相安无事。

但到了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晃错得宠,他主张用强硬的手段解决诸侯国造成的威胁,于是向景帝建言说:

“诸侯跨连数郡,其中齐、楚、吴三大国,分去天下大半,而且日渐坐大,骄妄不礼,恐非长久之策。臣认为只有直接削弱诸侯的力量,收其所属郡县归朝廷统辖,这样才能稳固中央、强化皇权。虽然削地会刺激诸侯们谋反,但若不削地,难道诸侯们就会乖乖的、不谋反吗?骤然削地,诸侯预谋不及,反事犹小;若不削地,诸侯暂不谋反,却争取时间累积实力,待准备充分再行举事,届时祸患只怕不可收拾了。”

汉景帝将晃错的奏陈交予朝廷公卿共同商议。除了窦太后之侄、景帝的表兄窦婴坚决反对外,诸大臣皆闭口不言。不少有识之士这时都已看出:众臣的反对是没有用的,而一场因晃错而席卷全国的大风暴,就要悄悄地来临。

当时诸侯间以吴国最为强大,相对也最为跋扈。朝廷虽然视吴王刘滇为最大的眼中钉,却不敢立刻拿他开刀,于是就把矛头转向一些较小的封国。汉朝首先加个罪名给楚王,削去楚国的东海郡,不久又借故削去了赵国和胶西国所属的郡县。

晃错的主张施行后立刻造成莫大震动,诸侯人人自危,交相责难晃错,而天下人亦为此议论纷纷。晃错的父亲在家乡颖川听说了儿子的所作所为,很忧心地赶到长安对他说:

“皇上刚刚即位,你就乱出主意,改革政令,搞得自己众怨所归,这也就罢了;现在你又建议侵削诸侯封地,做这种离间人家骨肉血亲的事,天下哗然,怨声载道,这是何苦呢?”

晃错回答:“父亲教训的是。但若不这么做,则天子不尊,宗庙不安,孩儿也愧为人臣啊!”

晃父听了叹气说:“唉!他们刘家是安定了,我晃氏可就危险了。”回到颖川后便饮药自尽,临死前说:“大难就要临头了,我不忍见到祸及我身的那一天!”

果然在晃错的父亲死后十多天,吴、楚等七国就以诛晃错为名,联合揭起叛旗,造成汉帝国建立以来的空前危机,史称“七国之乱”。

晃错的削藩政策很难说对错,因为要减弱诸侯的势力,方法策略很多,削藩并不是惟一的方法。

不管削藩的策略是否正确,至少晃错的用心是可以肯定的,可是为什么他父亲要说那样的话呢?

一、晃错的削藩策略并不是经过朝臣广泛讨论后形成的共识,也不是汉景帝的决心,众臣知道反对也没有用,因此平乱若不顺利,晃错将一个人承担后果。

二、诸侯不甘势力被削,可是又不好直接造反,于是便以诛晃错为名,行造反之实;若朝廷不能有效平乱,朝廷势必要以杀晃错为换取诸侯息兵的条件。若景帝被推翻,晃错更是难逃一劫!

三、若顺利平乱,削藩成功,晃错必列为首功。届时晃错有可能气焰更为高涨,更无人能制衡。不管最后朝廷能否顺利平乱,众臣却不能不想远一点,未雨绸缪,想办法先把晃错消灭。

四、若朝廷顺利平乱,而晃错也未被杀,晃错也未必能高枕无忧,因为七国之乱乃因晃错削藩之策而起,离间刘氏骨肉,耗损国力,景帝很可能一句“误信奸人妖言”,就把责任推给晃错!毕竟刘氏还是刘氏,有一定的血缘亲情,晃错再怎么说都是外人啊!

晃错的父亲可能就是基于以上的理解而知道晃错终将难逃一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