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6712300000013

第13章 清代雅乐和俗乐的发展

到了清代,宫廷雅乐主要是三大部分的宫廷音乐,分别是祭祀乐、超会乐和宴飨乐。因为清代制度大多都是沿袭明代制度,因此,这三大宫廷音乐都是继承明代雅乐发展形成的。

清代祭祀乐一般是用于祭祀的乐舞和乐曲,祭祀内容包括圜丘、先农、太岁、周天星辰、历代帝王、太庙、释孔等。

清代还有一种超会乐,主要用于郊丘庙社祭祀、朝贺等场合,包括丹陛大乐、中和韶乐、殿中韶乐等。

清代宴飨乐分为侑食乐、丹陛大乐、文武乐、四夷舞乐、迎膳乐、进膳乐、太平清乐等种类,表演时遵循一定的程式规范,宫廷雅乐表演者的服饰也有一定规范。

具体而言,清代雅乐包括中和韶乐、丹陛大乐、中和清乐、丹陛清乐、导迎乐、铙歌乐、禾辞桑歌乐、庆神欢乐、宴乐、赐宴乐、乡乐等11种,各类均有特定使用场合,大小规模也不相同,部分种类在使用中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更小的种类。

清代铙歌乐是用于帝王乘舆出入的,但是其使用场合与导迎乐有别。清代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分为卤簿乐、前部乐、行幸乐、凯旋乐,其中行幸乐又分为鸣角、铙歌大乐、铙歌清乐。凯旋乐又分为铙歌与凯歌,使用乐器、乐队数量大小不同。

清代宴乐共有9种,包括庆隆舞、德胜舞、世德舞3种舞蹈,以及瓦尔喀部乐、朝鲜乐、回部乐、番子乐、廓尔喀部乐、缅甸国乐、安南国乐。九种音乐中多为邻国音乐。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宫廷雅乐中的蒙古族乐曲种类非常繁多,内容也极其丰富。这些蒙古族乐曲是清代宫廷宴飨乐的主要组成部分。

清宫大宴多在元旦、万寿节、除夕等日子举行,另外于皇帝大婚,公主下嫁或庆功等也举行大筵宴。

这类筵宴都有典礼性质,宴会上演奏的音乐也有礼节性。在清代元旦大宴中,礼节性程序结束后,还有表演性的音乐等,其内容非常丰富,其中蒙古族乐曲《笳吹乐章》与《番部合奏》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清代宫廷蒙古族乐曲在专宴蒙古族王公贵族时,在宴会就食前演奏,表示尊重蒙古族风俗、习惯,在一般朝宴时则列在就食中间演唱演奏或列为宴后余兴。

清代宫廷蒙古族乐曲除了在北京、承德等宴席地演奏外,还要在每年秋天木兰行围时演奏。

清代宫廷蒙古族乐曲中的代表作是《圆音》、《栏杆》、《思哉行》、《法座引》、《接引词》、《化导词》、《归国谣》、《五部落》等。

这些乐曲歌词从蒙古族文译成汉文时,经过了清代宫廷文人的加工。一般来说,这些蒙古族歌词都要译成我国传统的铙歌、乐章形式。但还没有非拘成4字一句那么严格。这一点还是照顾了原歌形式。

还有,清代蒙古族乐曲中的《笳吹乐章》歌曲思想内容包括蒙古族汗廷祭祀祖先的赞歌,节日庆典所唱可汗颂歌,拜佛进香的宗教赞美诗以及通常宴飨所唱的祝酒歌等,都是富有深刻哲理的格言,也有当时流行的思乡曲,歌唱父母养育之恩等非常丰富的内容。表演所用的乐器比较简单,用胡笳、筝、胡琴,口琴等。

总之,清代宫雅乐在明代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种类更为繁多、乐队人数规模庞大,显示出清代对宫廷雅乐的重视。

除了雅乐以外,清代俗乐也有较大发展,在继承了前代民歌等俗乐文化后,民间还产生了很多说唱音乐曲种。与明代不同,由于清代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因此,清代俗乐在继承明代俗乐特点外,其音乐文化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

清代民间小曲内容丰富,虽然良莠不齐,但其影响之广,已经达到“不问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还有,清代私人收集编辑,刊刻小曲成风,而且从民歌小曲到唱本、戏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问世。

在清代,音乐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清代《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丰富的琴歌,如《阳关三叠》、《胡笳十八拍》等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