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珍宝:天然珍珠宝石
6711600000011

第11章 色相如天——青金石

青金石,我国古代称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属于佛教七宝之一,在佛教中称为“吠努离”或“璧琉璃”。

青金石以色泽均匀无裂纹,质地细腻有漂亮的金星为佳,如果黄铁矿含量较低,在表面不出现金星也不影响质量。但是如果金星色泽发黑、发暗,或者方解石含量过多在表面形成大面积的白斑,则价值大大降低。

呈蓝色的青金石古器往往甚为珍贵。《石雅》记载:“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

所以我国古代通常用青金石作为上天威严崇高的象征。

《尚书·禹贡》记载了夏代时位于西方的雍州曾向中心王朝纳贡璆琳,而璆琳就是青金石的波斯语音译。

这说明青金石在我国夏代就已经得到了开发利用,并成为王朝礼最古老的青金石制品是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发现的,同墓还发现了大量青铜器、黄金制品、铝锡制品、丝麻制品、皮革制品和其他玉石制品。

墓中的玉石制品大都为佩饰物或葬玉,数目多达528件,其质地除了青金石,还有玉、宝石、水晶、紫晶、琉璃等,其中不少为稀世精品。

此外,在吴越地区还发现一把战国时期的越王剑,其剑把镶嵌了蓝绿色宝石。后经认定,这把越王剑的剑把所镶玉石一边为青金石,另一边为绿松石。

《吕氏春秋·重己》记载:“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这里将“苍璧”与“昆山之玉”作为两件对比的事物并列,显见两者虽然不同,但肯定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因此苍璧或许是青金石。

东晋王嘉所著《拾遗记》卷五记载:“昔始皇为冢……以琉璃杂宝为龟鱼。”因此有人认为这里所说的秦始皇墓中所谓的“琉璃”就是青金石。

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在东汉时已正式定名“青金石”,在我国古代,入葬青金石有“以其色青,此以达升天之路故用之”的说法,多被用来制作皇帝的葬器,据说以青金石切割成眼睛的形状,配上黄金的太阳之眼,能够守护死者并给予勇气。

在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墓发现有一件鎏金嵌宝兽形砚盒,高10厘米,长25厘米,重3.85千克。砚盒做怪兽伏地状,通体鎏金,盒身镶嵌有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

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的青金石不断传入中原。如河北省赞皇东魏李希宋墓发现了一枚镶青金石的金戒指,重11.75克,所镶的青金石呈蓝灰色,上刻一鹿,周边有联珠纹。

在南朝诗人徐陵的《玉台新咏·序》中有记载:“琉璃砚匣,终日随身,翡翠笔床,无时离手。”从翡翠到清代才传入我国与宋代欧阳修类似的记载来看,这里的所谓“翡翠”当然指的是价值昂贵的青金了。

至隋唐时期,我国与中亚地区的交往进一步增加,这在青金石的使用上也有所反映,如陕西省西安郊区的隋朝李静训墓中发现有一件异常珍贵的金项链,金项链上就镶嵌有青金石。

根据墓志和有关文献得知,李静训家世显赫,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一代名将,年轻时随周武帝平齐,以后又与隋文帝杨坚一起打天下,官至上柱国。

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以身殉国,终年才48岁,追赠豫、息、申、永、浍、亳六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李崇之子李敏,就是李静训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念李崇为国捐躯的赫赫战功,对李敏也倍加恩宠,自幼养于宫中,李敏多才多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

开皇初年,周宣帝宇文赟与隋文帝杨坚的长女皇后杨丽华的独女宇文娥英亲自选婿,数百人中就选中了李敏,并封为上柱国,后官至光禄大夫。

据墓志记载,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周皇太后的溺爱,一直在宫中抚养,“训承长乐,独见慈抚之恩,教习深宫,弥遵柔顺之德。”

然而“繁霜昼下,英苕春落,未登弄玉之台,便悲泽兰之天。”

608年6月1日,李静训殁于宫中,年方9岁。皇太后杨丽华十分悲痛,厚礼葬之。

李静训墓金项链周径43厘米、重91.25克,这条项链是由28个金质球形饰组成,球饰上各嵌有10枚珍珠。金球分左右两组,各球之间系有多股金丝编织的索链连接。链两端用一金钮饰相连,金钮中为一圆形金饰,其上镶嵌一个刻有阴纹驯鹿的深蓝色珠饰。

两组金球的顶端各有一嵌青金石的方形金饰,上附一金环,钮饰两端之钩即纳入环内。项链下端为一垂珠饰,居中者为一嵌鸡血石和24枚珍珠的圆形金饰,两侧各有一四边内曲的方形金饰。最下挂一心形蓝色垂珠,边缘金饰做三角并行线凹入。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记载:

翡翠屑金,人气粉犀,此二物,则世人未知者。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在颍州时,尝以示僚属,坐有兵马钤辖邓保吉者,真宗朝老内臣也,识之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云:“禁中宝物皆藏宜圣库,库中有翡翠盏一只,所以识也。”其后予偶以金环于罂腹信手磨之,金屑纷纷而落,如砚中磨墨,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

由此可见,“屑金之翡翠”中应既有可以被古人误认为是金屑的黄铁矿,更应比较珍贵,被古人认可,而且有着悠久的人类使用历史。那么,其中的“金屑”实际是黄铁矿,“翡翠”实际是青金石。

明代学者姜绍书《韵石斋笔谈》记载的明朝“翡翠砚”,“磨之以金,霏霏成屑”,与欧阳修记载的对翡翠玉罂进行“如砚中磨墨”的金环实验比,其结果是异曲同工的。

由此证明了翡翠砚是含有所谓金屑的。而翡翠砚与前面所述“翡翠笔床”同为文房用品,以青金为制作材质,并不是说青金有益于提升其文房功能,而是为了突出青金的高贵和价值。

以此类推,唐昭宗赏赐李存勖的“翡翠盘”和“鸂鶒卮”,后唐时期秦王李茂贞贡献给时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翡翠爵”,后周时期刘重进在永宁宫找到的“翡翠瓶”,南唐时期作为大户人家嫁妆的“翡翠指环”,北宋时期宋真宗的“翡翠盏”、北宋末期宋徽宗的“翡翠鹦鹉杯”,宋代文献记载的“于阗翡翠”等,这些无一例外,都是指的青金石。

特别是鸂鶒卮和鹦鹉杯,实际也是与“翡翠玉罂”一样,都是用碧蓝色鸟类的羽毛,如“鸂鶒”、“鹦鹉”、“翡翠”等,来命名同为碧蓝色的玉石的,而这个碧蓝色的玉石,就是青金。

由此也说明,至少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五代十国时期、两宋时期和明朝,青金石已经随着丝绸之路大规模地输入中原地区,青金制作的器物已经作为外邦的贡品,成为王朝皇帝的收藏,其地位和价值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另外,青金石由于硬度不高,后来人们发现可以用于雕刻一些小型把件、印章等物品。

如宋代青金石大吉大利手把件,长4.8厘米,宽4.7厘米,厚3厘米,重70克,为一完整的鸡的造型,扭颈回头,古朴而厚重,寓意吉祥。

明代青金石雕鼠摆件,长6.8厘米,高3.5厘米,厚2.9厘米,天蓝色玻璃光泽亮丽,石雕表面微见不规则冰裂纹,腹股背有白线,似一丝白云横贯其间。

整件青金石雕鼠之造型做卧式状,只见鼠的头部向左略侧,目光平视。尖嘴略张,长须紧贴其上,小又灵活的双耳似在凝神窃听四周的动静,高高竖起。

短而粗壮的脖子,肥胖的躯体,细长的尾巴弯曲收向腹侧,四爪紧紧贴于红木底座。底座则雕以镂空变体莲叶纹,衬托出该石雕鼠的灵动逼真,犹如一只呼之欲出的大蓝鼠。

还有明代青金石镶银金刚杵,长4厘米,应为贵族所配之物,规格之高极为少见,牌子银座为后包。

至清代,青金石除印章,也应用于雕刻摆件、山子、挂坠、如意等更复杂的物件。

如清代青金石瑞兽钮印章,高6.2厘米,印章呈方形,上有兽形钮,以青金石雕琢而成,此印石体深蓝,间有白花星点,表面打磨平整光洁,色泽莹润,兽钮形象古朴,雄浑大气,雕琢精致,形状方正规整,为青金石印章之佳品。

清青金石如意,长44厘米,宽2.7厘米,做工犀利,线条硬朗。

类似的还有清代青金石如意牌,图案吉祥寓意多子多福如意长寿,高5.2厘米,长4厘米,厚0.6厘米。色彩纯正稳重,面有洒金,为上品青金石。雕刻双石榴、双灵芝、一朵花,寓意子孙繁盛,灵芝如意,确为青金石雕刻中的精品。

在古代,青金石除用作帝王的印章、如意之外,同时也是一种贵重的颜料。如敦煌莫高窟、敦煌西千佛洞自北朝至清代的壁画和彩塑上都使用了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

至清代,皇室延续了使用青金石祭天的传统。据《清会典图考》记载:“皇帝朝珠杂饰,唯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琥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皇帝朝带,其饰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黄玉,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白玉。”

皆借玉色来象征天、地、日、月,其中以天为上。由于青金石玉石“色相如天”,故不论朝珠或朝带,尤受重用。

明清代以来,由于青金石“色相如天”,天为上,因此明清帝王重青金石。在2万余件清宫藏玉中,青金石雕刻品不及百件。

如清青金石镶百宝人物故事山子,长14厘米,此山子采用深浅浮雕、镂雕等技法施艺,画面描绘的是五学士聚在一起品评诗文的情景。所描绘人物各具情态,传神生动。山子上人物采以圆雕技法用孔雀石、白玉、绿松石、寿山石等雕琢而成,再配以原木底座,座上有“乾隆年制”款。

整件山子,布局合理,刀锋锐利,层次繁密,场景布局合理,展现了一派世外桃源之景,充分体现了工匠的高超技法。

青金石不仅以其鲜艳的青色赢得各国人民的喜爱,而且也是藏传佛教中药师佛的身色,所以清代也将其用于佛教体裁的器物中。

如乾隆足金嵌宝四面佛长寿罐,此件为密宗修长寿之法时用的法器。工艺精细,通体足金嵌各色宝石,切割工整细密,底部雕仰覆莲瓣。

藏传佛教常以绿松石、青金石、砗磲、红珊瑚、黄金等矿物代表五佛白、绿、青、红、黄的五方五色。红珊瑚长寿佛,绿松石绿度母,青金石文殊,砗磲四臂观音,无一不精,是乾隆年间御赐之物。

清代御制铜鎏金嵌宝石文殊菩萨宝盒,高10.5厘米,宽14.3厘米,宝盒为祭祀用的法器。盒内盛米,每当活佛主持重要法事时,便从此盒中将米撒向众生。寓意赐福众生。能得到这样的米,是一个人毕生的欢欣。

本宝盒上盖镶有降魔杵,下盖以松石、红珊瑚、孔雀石、青金石、珍珠和金银线累金镶嵌文殊菩萨造像,本尊饰以纯金嵌宝石。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庄严安详。

宝盒外部以青金石、红珊瑚和松石堆砌而成双龙赶珠纹。做工精美细腻用料考究。是十分罕见的宫廷艺术珍品。

清代御制金包右旋法螺5件,高12.5厘米,大小相同,无翅金包右旋白法螺,工艺精湛,纹饰精美、通体镶有红绿宝石。螺体嵌刻五方佛,代表五智,广受尊崇。

清代御制铜鎏金水晶顶嵌宝石舍利塔,高23.5厘米,宽16.2厘米。

清代御制镂金嵌宝石莲花生大士金螺,高36.5厘米,宽25厘米,此法螺是白螺为胎,通体包金嵌刻纹饰,间饰红绿宝石,边镶金翅,其上嵌刻有莲花生大师咒。

莲花生大师是印度高僧,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吐蕃王赤松德赞创建一座佛教寺院桑耶寺,遭到了极大的阻力,于是便派遣使者从尼泊尔迎请莲花生大师前来扶正压邪,降妖除怪,创建佛寺,弘扬佛教。当人们吹响法螺,就喻意念动莲花生大师咒,便可得其护佑。

至于清代帝后们使用的各色首饰和仪礼用品,青金石的使用也很普遍,如清宫遗存中价值最高和最珍贵的文物乾隆生母金发塔,其塔座和龛边就镶嵌了很多青金石。